2025年3月,上海原油期货单日成交量突破50万手,创历史新高,这一里程碑不仅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取得重大进展,更折射出美元霸权在单边主义政策冲击下的深层裂痕。

特朗普政府自2025年连任以来,先后对加拿大、墨西哥、欧盟及中国等主要贸易伙伴加征关税,涉及钢铁、铝、汽车、木材等关键领域。
其中,对加拿大钢铁和铝产品加征25%关税的举措,直接冲击了北美能源产业链——
加拿大作为美国最大的原油供应国,其输美原油占美国进口总量的75%。
关税威胁迫使加拿大寻求亚洲市场替代方案,推动原油贸易流向从大西洋转向太平洋,为人民币原油期货提供了战略机遇。
此外,美国对委内瑞拉开征25%石油关税,并威胁对欧盟汽车征收报复性关税,进一步加剧了全球能源贸易的不确定性。
多国为规避美元结算风险,开始在原油交易中引入人民币计价,尤其是东亚主要消费国逐步减少对美元的依赖,转向上海原油期货市场对冲风险。

面对美元体系的不稳定,上海原油期货凭借“人民币计价+保税交割”的制度优势,成为全球能源市场的重要锚点。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上海原油期货日均交易量同比激增三倍,境外投资者持仓占比升至28%,部分交易日亚洲时段流动性已超越布伦特原油期货。
其价格影响力不仅覆盖阿曼、巴士拉等中东油种,更通过复出口业务辐射至韩国、马来西亚等东北亚市场,形成“上海价格”与“亚洲需求”的良性互动。
上期所同步推进规则优化,允许境内外企业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结算,并试点TAS指令(交易终止价指令),进一步提升市场效率。
中国炼厂通过原油期货交割完成阿曼、卡塔尔海洋原油等多品种调剂,交割量同比增长1.5倍,有效缓解了地缘冲突下的供应链压力。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本质上是对美元主导地位的透支:
一方面,关税推高美国通胀,削弱消费者购买力;
另一方面,贸易伙伴的反制措施加速了“去美元化”进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显示,全球央行黄金购买量创十年新高,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份额中升至4.5%,为六年来最高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加拿大、墨西哥等传统美元区盟友也开始调整策略。
加拿大在暂缓对美电力关税后,宣布将部分原油出口转向亚洲,并探索与中国的人民币结算合作;
墨西哥则扩大与中东、俄罗斯的能源贸易,降低对美元结算的依赖。
这些变化共同推动全球能源定价权从纽约、伦敦向上海转移。

尽管美元短期内仍占据主导地位,但人民币原油期货的崛起已动摇了“石油美元”根基。
随着欧盟推进碳关税、OPEC+调整减产策略,全球能源市场正形成“多币种计价、多中心定价”的新格局。
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计划进一步拓展中东、非洲等产区的交割库布局,并推动人民币期货价格纳入现货贸易基准,为构建公平、多元的国际金融体系注入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