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司马迁现在生活的地方看看,来看看他现在所在的地方,这里能够感受到他的风骨

悦悦聊旅行 2023-05-10 13:25:27

提到司马迁稍微有些了解的人应该都知道一些,,比如《史记》有人说他出身于陕西韩城有人说他出身于山西河津,不过可以确定的是他出身于黄河附近。司马迁出身官宦世家其父成了太史令,因此司马迁自幼就能读会写,二十岁那年他踏上了云游之路,两千多年前他离开长安南行汨罗,东行春沈君的宫殿北行孔子的故乡,游山玩水之后他返回长安成为了一名大夫,二十八岁成为了太史令。

他原本可以安安静静地活下去,但在为李陵败战辩护之后却被贬为太史令,被调到了中书令的位置上,但他记得自己的父亲临死前留下的遗言,毅然决然地写下了那首名为《史记》的书。

在黄河之滨的陕西韩城市芝川镇的一处山丘上,司马迁的陵寝与祠堂是一处不可缺少的地方,它建于西晋永嘉三年(310年)距今已经有一千七百多年了。韩城司马迁风景区是一座4 A的景点,以司马迁的陵园、祠堂为主要景点,在烈日下行走了数百米终于来到了“文史圣域”的牌坊前,顺着这条路往前走去就是司马迁遗址所在的地方了。这条蜿蜒曲折的道路乃是司马迁旅游胜地中最有价值的一条,这条道路位于芝川山谷与韩元之间的一条斜坡上故名“韩奕坡”,而在西晋时期又有一座司马迁的祠堂故名司马古道。

司马古道曾经是韩城最长最宽阔的一条官府道路,越过司马山与韩原古道相连,从远古时代起韩城就一直沿着这条道路,穿过关中平原直达京城长安。顺着这条小路就是司马迁的陵寝和祠堂了。跨过启功所书“太史司马迁之墓”的大门就是登天的台阶,一路上是一片苍翠的青松。

而这条通往司马古道的道路则是由一块块巨大的石头堆砌而成,每一块石头都是一样的,宽大约三十厘米,长的只有一米短的只有三十厘米,大大小小的石头连接在一起,一字排开组成了一条古朴而坚固的道路。再往前走就是一条通往108国道的小路,右边有一块刻有“高山仰止”的木板上面刻着司马迁的陵寝,木板是清朝康熙时期建造的,匾额上有韩城的一位书法家强汉山的题字……

地处“河山之阳”可以俯瞰奔腾的黄河也可以俯瞰古代长城,更可以俯瞰奔腾不息的溪水蔚为壮观,一个桥将这两条道路连接在一起,让这条道路从最初的险峻变成了一条宽阔的大道。登上九十九层石阶再经过三座石门便可到达太史庙前,那块“太史庙”的匾额是清朝光绪十二年(一八八六年)是当时的韩城知府王增琪亲笔所书。在这片古老的树林中有一座建于永嘉三年(310年)的“太史庙”。这里有百多块古代和现代的石碑记载了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和司马迁的陵园历史演变与祭祀修缮,以及历代文人雅士的诗文点评等等,宗祠大门上的浮雕一重一重的显示出精湛的雕工。

祭坛上一尊司马迁的雕像穿着一身大红长衫腰系一条玉带仰头看着北方,目光遥遥注视着自己最担心的方向。太史庙的面积虽小但其形态与气势,正如司马迁的个性与都是出类拔萃的。而司马迁的陵寝则在太史庙的后方,历经了西晋,宋,金,元,清等五次修缮。该墓体为砖石结构高2.15米,周长13.19米。在墓室的四周有16个砖石雕刻的八卦纹和花鸟,在墓的顶部有一棵古柏木,这棵柏木有五个分支所以被称为“五子松木”。墓门之前有一方碑文上书《汉代太史司马之墓》。

至于为何将司马迁的陵寝做成一个蒙古包形状的样子,原因很简单因为现在存在的这一处司马迁的陵寝是元代忽必烈大帝下令建造的,秉承着“以死为生”的思想,在司马迁去世一千多年之后他再次居住在这个蒙古包里。

这里有一条古道,一座庙宇与一座古墓,这是司马迁风景区的景点,它有着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同时也是这位中国最杰出的历史学家的长眠之所。司马迁用了十多年的时间才写出了这本记载着三千多年华夏文化的《史记》。到了永嘉四年(310年)知府殷济"为纪念他的事迹,建了石室,立了碑,树了墙"。自此以后司马迁陵寝一直延续至今,至今已经有1700余年的历史。每到韩城都要去看看司马迁的陵寝。

0 阅读:4

悦悦聊旅行

简介:旅游景点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