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5月,远在延安的毛主席收到了一封来自毛宇居的信。信中提及毛泽覃的妻子周文楠和儿子毛楚雄等人在韶山生活困难,不知该如何是好。
毛主席得知家乡亲人的艰难处境后,心中十分担忧。那时,毛泽覃已经牺牲,毛主席对这个事实难以释怀,他很快给毛宇居回信,表示自己已寄去一点微款,此后还会继续接济,希望大家把毛楚雄一家看成一家人。
毛宇居收到信后,激动不已,亲自将毛主席的关怀转告给了毛楚雄一家。
几年后,韶山要修订毛氏族谱。毛宇居德高望重,毅然承担起这一重任,为毛氏族谱的修订付出了大量心血。在撰写关于毛泽东的内容时,他用“闳中肆外,国尔忘家”来称赞,展现出了对毛主席的高度敬仰。在当时那样艰苦的环境下,毛宇居的这一行为无疑需要极大的勇气。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韶山的乡亲们,如毛泽连等人前往北京中南海看望毛主席。毛主席特意让毛泽连给毛宇居捎话,希望恩师能去北京相见,叙叙旧情。
然而,毛宇居因年事已高,一直未能成行,但他始终通过写信及时向毛主席反映韶山的情况。他曾告知毛主席,毛主席小时候的同学邹普勋生活困难。毛主席立即回信说,如果毛宇居手头宽裕,可以酌情接济,日后自己会归还。毛宇居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的钱,为邹普勋解决了燃眉之急。
后来,毛宇居曾三次受毛主席邀请进京。每次来到中南海,毛主席都热情款待,还让李讷和李敏称呼毛宇居为“伯父”,尽显尊重之情。
毛主席还让警卫员带着毛宇居去医院安装了一口好假牙,这让毛宇居每每想起都感动不已。有一次,毛宇居带着乡亲们的重托来到北京,希望毛主席能为当地学校起个名字。
毛主席得知韶山要开办学校十分高兴,认为名字不必过于高大上,就叫“韶山学校”即可。随后,毛主席亲自在纸上写下几个“韶山学校”,让毛宇居挑选一个作为题词。不久后,这座学校便顺利建立起来。
还有一次,毛宇居带着乡亲们的期望再次来到北京,希望毛主席为即将创办的“湘潭大学”题名。毛主席欣然答应,几天后,他把亲手写的“湘潭大学”交到毛宇居手中,毛宇居感动得热泪盈眶。
据说,毛宇居曾秘密保存了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时的听课笔记,共计一万多字,为日后研究毛主席的生平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毛宇居作为毛主席的恩师,从未因个人物质需求向毛主席提出要求,即便去北京,也是受县委嘱托,真正做到了学为人师、为人师表,为毛主席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1959年6月,毛主席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乡。他特意嘱咐村里的书记把毛宇居请来一起吃顿饭。
毛宇居得知后,不顾80岁高龄,急忙去见毛主席。毛主席拉着恩师的手,感动地说:“1927年,你在毛震公祠欢迎我,我依稀记得。”
毛宇居点头回应:“润之,你年少英雄,为国为民,不容易,今天我照样欢迎你!”
在宴会上,毛主席把毛宇居安排在上座,并第一个向他敬酒。毛宇居谦卑地说:“主席,您给我敬酒,我岂敢岂敢。”
毛主席也低着身子说:“敬老尊贤,应该应该!”
顿时,在场的人都发出了欢快的笑声,毛宇居告诉大家,咱们主席啊,小时候就聪明,还给大家讲了很多故事。
他与毛主席之间的深厚情谊,成为了历史中一段珍贵的记忆,激励着后人去感悟师生之情的真挚与伟大,去传承那份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与担当。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当年在韶山,或许谁也无法预料到13岁的毛泽东日后会成为一国领袖,但毛宇居或许在毛主席年少时就看到了他身上的非凡潜力。
正是有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恩师,毛主席才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披荆斩棘,不仅培养了善良的优秀品质,还激发了自身巨大的天赋。
1964年9月,毛主席的恩师毛宇居在韶山与世长辞,享年8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