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号开始卖萌......

新京报传媒研究 2024-01-17 21:50:24

一年过去,很多政务号的年终总结都是成绩斐然,常见的关键词包括:流量大涨、运营手段多样化、接地气、受到用户好评......

的确,政务新媒体这几年发展迅猛,成为流量担当。但是,热闹之时更有头脑清醒:防止过度营销化的苗头,避免偏离政务这一核心功能。

01

"请安帖"与“卖萌”

严肃、权威,这是人们对政务号固有的印象。

有人说,政务号“出圈”先从早安晚安开始,一声问候,一碗“鸡汤”,能让粉丝感觉暖暖的。

政务号发“请安帖”已成例行动作,但是为了KPI,蹭热搜,看起来的确很尴尬。

不再板着面孔说教,也开始分发一些“茶余饭后”的资讯,小编成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百事通。

有的还学会了“玩梗卖萌”,拉近了与网友距离。不可否认,接地气说人话,戳中受众的情绪点,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02

可为与不可为

政务号要接地气,但是并不意味着无底线迎合受众,片面追求流量,要把握好“可为”与“不可为”之间的度。

l 忌不务正业:

政务号的“正业”自然是所属部门的信息发布和民意倾听。但诸多政务号“翻车”的样本,暴露出了其为了追求流量而“不务正业”的问题。

比如,有的政务号冒着引发舆情风险,在内容发布时“蹭热搜”、“宣传内容强加无关话题”这类营销化行为,不过还是被“转、评、赞”等考核指标冲昏了头脑的一时兴起。

“玩梗卖萌”没问题,但是要适度,不宜“发力过猛”,更是要注意格调。

l 忌公私不分:

“政务网红”之所以能出圈,首先是因为“人情味”打破了政务服务的刻板印象,加上“反差萌”的效果叠加,才赢得了实打实的“流量”。

但是,主打公信力的政务号,如果混淆了公共表达和私人表达的边界,“玩梗”过度,出现“雷人雷语”的现象,后果往往“很严重”。

比如,曾经有政务号小编在回复用户评论和留言时,就公私不分,以个人立场发言,引发质疑甚至舆情。

l 忌标题党:

政务号,以重要事件及时发布、倾听与沟通民意为出发点。因此,作为政府与大众沟通的官方通道,其传达的内容应当是真实、权威、专业的。

但是,为了打破原本有着相当局限的流量天花板,与网红、商业机构甚至普通网民争夺“线上可见性”,确保官方声音被更多人“听到”,政务号除了挂靠热搜,耍宝卖萌,还经常要以“标题党”的形式出现,为的也不过是提升官方发布的“阅读数据”。

“标题党”在很多政务号中,也成了常规操作,不知不觉中消耗了自己的口碑和用户的信任。

无论是用悬念式标题充当流量诱饵,还是靠故弄玄虚搞噱头、博出位,政务号的“标题党”行为,利用了人类天生的好奇心,将专业、严肃的话题引导至情绪化的解读方向。

“刚刚体”、“震惊”、“惊悚”、“不看后悔”等标题一出,似乎“只要您点开”,小编的任务就算完成了,至于是否消解了政务号的严肃性,都不是当下要考虑的问题。

03 回归本源

移动互联时代,政务号的地位和作用只会加强,不会减弱。

但是,靠蹭热搜等手法进行的政务号运营,带来的可能是一瞬的流量关注,长期来看,却与杀鸡取卵、竭泽而渔无异,势必过分透支的媒介信用,让政务号的公信力一降再降。

而想要成为真正的圈内高手,首先需要各账号主体对于考核办法重新定义,适当加入对选题选材、话题相关性等方面的界定,让运营人员尽快跳出流量KPI怪圈。

同时,还要守“政”创“新”,开展持续性素养培训,从思想上树立好正确的网络宣传观,用更为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更好地服务公众和社会。

及时传递解读政策、搭建群众与政府机构的沟通桥梁,为大家提供更好的服务,政务号最终要回到本源上来。

所有的运营都只是服务这一目标的手段,运营本身不应该成为目标。

今日互动

快来评论区告诉小编,你有没有持续关注的政务号?来评论区推荐一波吧!

精选评论有机会获得小编送出的新闻好礼

校对:吴兴发

-阅读推荐-

频道关了,电视台也关吗?

我交了三篇年终总结,领导看完沉默了……

欢迎关注新京报传媒研究!

想和大家分享你的“传媒观点”吗?

投稿邮箱就在这里:

cmyj@bjnews.com.cn

投稿一经采用,有好礼相送呦!

1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