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印度的航母发展,那可真是一部充满波折、槽点满满的大片,本想靠航母撑起海军一片天,提升国际地位,结果却状况百出,沦为军事圈的笑话。
1999 年,印度国会雄心勃勃批准建造 4 万吨轻型航母 “蓝天卫士” 号,也就是后来的维克兰特号,想着 2011 年就能服役,在印度洋威风一把。想法很丰满,现实却骨感得很。
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印度海军设计局就捣鼓航母设计,又是研究客船改航母,又参与法国 “制海舰” 概念研究,可最后都因财政紧缩黄了。到真开工的时候,问题一个接一个。自主设计建造?技术根本不过关,动力系统、舰载机适配难题一堆,政府砸进去 70 亿美元,却因管理不善、资金使用效率低,成本跟坐火箭似的超支。2009 年铺龙骨,原以为顺利起航,结果多次下水、舾装,不是主齿轮箱交付延迟,就是推进系统闹毛病,硬生生拖到 2022 年才服役。
这期间,造船厂还时不时搞出些惊掉下巴的事故。2018 年那场 “粪雨” 事件堪称一绝,钻井船维修工人违规抽烟引发沼气爆炸,200 多吨粪便喷向维克兰特号,16 人丧生,航母甲板惨不忍睹,清理起来费老劲了,这管理混乱、安全意识淡薄程度,让印度海军脸都丢到国际上了。维克兰特号姊妹舰维克拉玛蒂亚号也不省心,火灾、有害气体泄露事故频发,发动机被水泡坏、组装慢更是家常便饭,充分暴露印度在航母建造维护上的短板。
再瞧瞧维克兰特号航母本身,乍一看参数还行,全长 262 米、宽 62 米,满载排水量 4.3 万吨,舰员生活设施考虑挺周全,飞行甲板也宽敞,舰岛还有点隐身设计的意思。可细究起来,问题不少。
动力系统本想用自研燃气轮机,折腾半天搞不定,最后乖乖从美国进口 4 台 GE LM2500 + 燃气轮机才解决。武器装备自卫能力有那么点,可跟世界先进比差远了,舰载机更是尴尬,印度国产 “光辉” 超重上不了舰,只能眼巴巴跟美法等国谈合作引进。
雷达系统呢,以色列、意大利产的虽提升了探测能力,但关键技术靠进口,“万国造” 标签撕都撕不掉。舰载机起降测试也不顺利,滑跃式甲板设计有先天缺陷,海况稍差点就 “磕头”,影响起降效率与安全,作战体系协同更是有待磨合,纸上谈兵容易,真要拉出去实战,能不能行还得打个大问号。
虽说印度航母发展一路坎坷,但他们还不死心。维克兰特号服役好歹也算给国内打了针强心剂,民族自豪感蹭蹭涨,还带动本土产业发展,超 75% 零部件本土采购,一堆企业跟着沾光,国防工业看着像那么回事了。国际上呢,两艘航母让印度在南亚军事力量对比里占优,印度洋上说话声音都大了些,“东进战略” 喊得响亮,想在东南亚、亚太刷存在感。军事交流上也频繁起来,跟美日澳等国军演不断,又是学技术又是秀肌肉。而且印度还惦记着造更多航母,下一代维沙尔号排水量规划到 6.5 万吨,电磁弹射器、先进布局都安排上,野心勃勃想跻身航母强国行列。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技术瓶颈摆在那,核心技术跟世界顶尖差一大截,管理混乱局面不改,资金投入再多也是打水漂。舰载机选型纠结得要命,现有航母作战体系漏洞百出,想成为世界级海军,谈何容易?印度航母之路,就像个蹒跚学步还非要跑马拉松的孩子,雄心有余,实力不足,在国际军事舞台上,这场闹剧不知何时才能落幕,咱们且看它后续还能整出啥幺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