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为何兜兜转转,一直打不破封建主义的怪圈,实际上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生产力落后,还无法冲破封建经济的桎梏;二是新形态的经济发展萌芽被战争扼杀在摇篮之中(比如宋朝我们完全有可能提前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社会特征已经非常明显,但是却因为战乱将资本主义萌芽毁灭,同样在明朝中后期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也因为各地起义、战乱很快将经济萌芽扼杀掉了);三是统治者思维的固化局限,实行闭关锁国,导致国家经济发展故步自封,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因此国家经济形态迟迟无法转型。比如清朝近三百年历史大多在闭关锁国中维持,以小农经济为代表的康雍乾盛世虽然已经达到了最辉煌的时刻,但是终究还是被世界大潮所淘汰,这才导致了中国近代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
历史总是在循环往复,但有时也可能会受到外界突如其来的撞击,最终改变了历史的车辙,比如日本的明治维新,俄国的农奴改革等等都是在外力作用下才发生的,最高层统治者及时调整思路,接受世界发展大势,最终变法成功,使国家得以繁荣富强。
历史在淘汰一个时代之前总会给予很多暗示或机遇,如能把握住历史所给予的机遇,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将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乾隆盛世的辉煌让清朝君臣沉醉其中,然而为何仅仅几十年的时间,乾隆盛世便在洋人的坚船利炮之下化为灰烬?其实在鸦片战争到来前,历史曾经给予乾隆以警示,1793年马嘎尔尼访华事件就是改变历史前途命运的标志性事件,看似只是一次普通的外交往来,但其产生的意义却改变了后来200多年的历史。
马嘎尔尼访华的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的大门,扭转中英之间长期产生的贸易逆差,此次访华事件令马嘎尔尼大失所望,不仅看清了清朝君臣愚昧可笑的一面,也发现了这个强大帝国背后的秘密,乾隆盛世只是表面繁荣,这个腐朽没落的帝国已经脱离了世界发展潮流,在自封自闭中纸醉金迷,回国之后,马嘎尔尼将这一情报向英国王室做了汇报,英国便萌发了以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野心,在鸦片的倾销之下,经过几十年毒害中国人的身体,到1840年,清王朝已经无御敌之兵,连乾隆盛世的回光返照也无一丝一毫的迹象了。最终在鸦片战争的硝烟中,中国近代史翻开了屈辱的一页。
马嘎尔尼在访华之前曾经做了精心的准备,他一直仰慕中华帝国,所以他是怀着一种非常崇敬的心态想来看一看他心目中的自由天堂的,在为乾隆皇帝准备的礼单中有大量的礼物是世界尖端科学技术的结晶:其中有天体运行仪、地球仪、赫歇耳望远镜、帕克透镜、气压计等科学仪器;还有蒸汽机、棉纺机、梳理机和织布机等工业机器;也有吊灯、座钟、机织布料、韦奇伍德瓷器、带有减震装置的马车、用特种钢制作的刀剑等生活用品;也还有榴弹炮、迫击炮、卡宾枪、步枪、连发手枪等先进武器和装备有110门火炮的巨型战舰“君王”号舰艇模型;另外还准备进行机械和光学示范以及热气球和复滑车表演,也准备进行陆军、炮兵表演和铜管乐队的演奏。
然而,对于这些先进的武器,乾隆皇帝一概斥之为奇技淫巧,这让马嘎尔尼相当无奈,对于马嘎尔尼提出的通商要求,乾隆皇帝甚至警告马嘎尔尼不要痴心妄想,其狂妄自大的姿态让英国使团愤怒不已但也相当无奈,但是马嘎尔尼仍然不肯轻易放弃,马嘎尔尼又去拜访和珅写了一个说贴,列出了六点建议,其中一条就是想让和珅再次游说乾隆皇帝答应英国使臣的请求,在分析利弊之后,作为大清帝国的理财能手,和珅敏锐的察觉到了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的趋势,他搜集情报,发现中国的瓷器、麻布、茶叶等产品颇受外国人的欢迎,而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则让外国产品难以打开中国市场,另外两国通商所获利润巨大,所缴纳的税银也可充实国库,实在是一条国富民强的好办法。
于是和珅便尝试再次向乾隆提议开放通商口岸,与英国人做生意,然而,这条建议却让乾隆皇帝龙颜大怒,和珅差点因此掉了脑袋,从此再不敢提此事。如果站在乾隆皇帝的角度,似乎我们也可以理解,乾隆皇帝虽然好大喜功,但也并非是昏庸无能之辈,那么他为何会拒绝这些看似对大清帝国未来发展十分有利的机会呢?其实原因有两点:
第一,西方科技产物传入中国,必然会使民智大开,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来是实行愚民政策,一旦民智大开,则对民众的管理便十分困难,清王朝的统治自然也就岌岌可危,这正是乾隆皇帝不愿意看到的。
第二,西方武器已经让乾隆大为惊讶,他或许还没有想到西方国家有朝一日会打到自己家门口,他首先考虑的是一旦西方武器传入,刺客刺杀不就更加方便了吗,冷兵器尚有防范余地,而枪炮武器威力之大让人防不胜防,一旦有人起不轨之心,则如何处理?
第三,中国历来是以农为本,农耕经济对于统治者来说有两大好处,一是将农民维持在温饱线上,防止底层农民吃饱喝足造反作乱。二是将农民牢牢的禁锢在土地上,防止人口流动。一旦开放通商口岸,人人趋利,国家基本生存资料和秩序必然要重新调整,调整不好甚至可能会导致国家的覆亡,当时的乾隆皇帝已经步入老年,是一位近八十岁的老人了,怎么可能有精力再去进行这场生产秩序的大变革呢?所以他断然拒绝了马嘎尔尼的要求,也为一百多年屈辱的中国近代史埋下了伏笔。
参考文献:《马嘎尔尼访华日记》《鸦片战争》《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