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冬至不一般,老人说“在月尾,交公九”,冬天到底冷不冷?

水蓉看大家的生活 2024-11-27 16:04:35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当冬至的脚步在 2024 年 12 月 21 日悄然临近,其特殊的节令特征——“在月尾,交公九”,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也引发了人们对这个冬天冷暖的无尽遐想。

冬至,这一古老的节气,在中国文化典籍中早有记载。《汉书》提到:“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彼时,人们便已察觉冬至是阴阳交替的重要节点,阳气渐生,故而有庆贺之俗。它不但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更是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冬至还有着丰富多样的习俗文化。在北方地区,冬至这天有吃饺子的习俗,俗谚云:“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这一习俗相传与医圣张仲景有关,他曾在冬至舍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包成饺子状的“娇耳”,施舍给百姓以治疗冻伤的耳朵,后逐渐演变成冬至吃饺子的传统。南方则多有吃汤圆的习俗,汤圆寓意团圆美满,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汤圆,象征着家庭和睦,幸福安康。还有些地方在冬至会祭祖,人们怀着虔诚之心,备上丰盛的祭品,到宗祠或墓地祭拜祖先,缅怀先人功绩,传承家族精神。

民间流传着“公九”与“母九”的有趣说法。若冬至在农历冬月上旬交九,即为“交公九”;若在冬月下旬交九,则是“交母九”。2024 年冬至处于农历冬月尾端,恰好“交公九”。农谚云:“公九冻死狗,母九穿单衣。”似乎暗示着“交公九”的年份,冬天会格外寒冷。另有农谚道:“冬至在月头,大寒年夜交;冬至在月中,天寒也无霜;冬至在月尾,大寒正二月。”这表明冬至在月尾时,大寒的严寒可能会延迟至次年正二月,使得寒冷的冬天更为漫长。

从科学角度分析,冬至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接收太阳热量最少,地面热量持续散失,本就寒冷。当冬至在月尾且“交公九”,前期大气环流相对稳定,冷空气活动相对和缓,给人以“暖冬”错觉。但随着时间推移,进入深冬与初春,冷空气不断积蓄力量,一旦爆发,寒冷程度便会加剧,气温大幅下降,寒风凛冽,冰雪交加的景象也会频繁出现。

然而,现代气候受多种复杂因素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大趋势下,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厄尔尼诺现象会使我国冬季部分地区气温偏高,拉尼娜现象则可能让某些区域更加寒冷。大气环流异常、海洋温度变化等,都使得冬季气候难以单纯凭借传统俗语精准预测。

综上所述,老人说的“在月尾,交公九”虽蕴含古人对气候规律的经验性总结,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在现代气候多变的背景下,不能完全据此判定冬天的冷暖。它更多地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现象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总结,让我们感受到先辈们的生活智慧与文化传承。

0 阅读:0
水蓉看大家的生活

水蓉看大家的生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