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特朗普二次上台以来,就高举“关税”大旗,对多个国家尤其是我国加征了不少的关税,可事实证明,美国这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不仅没有影响我们,反而让自己陷入恶性循环,一亏再亏。
就拿进出口量来说,美国对我们施加关税后,虽然很多公司、企业都依赖我们,但其国内的进口贸易量依然很大,而且出口量也一直低迷,这就造成了“贸易逆差”通俗来说,就是美国正在“白白扔钱给国外”。
而且最令特朗普想不到的是,美国很多企业目前已经不满意于当下的关税政策,甚至为了能继续与我国合作,公开表示“中国领先我们十年!”
这是特朗普最不想看到的局面,却也是未来将会一如平常的现象。
越是施加关税就越亏钱
自特朗普上任以来,其目标明确,就是希望通过对我国商品加征关税,限制我国出口,减少美国已经出现的贸易逆差,并振兴美国本土制造业。
表面上看,提高关税让中国进口商品在美国市场的价格上涨,减少美国消费者对中国进口商品的需求,振兴本土产业,从而降低贸易逆差程度,非常合乎逻辑。
可现实却是,美国已经被特朗普带入了“恶性循环”中,越是施加关税,贸易逆差额不降反增。
2024年,美国的贸易逆差额相比2017年第一次打“关税贸易战”时,增长了约50%,而去年一年的总进口额是3.3万亿美元,而出口额只有2.1万亿美元。
结果就是贸易赤字1.1万亿美元,这一现象让特朗普的关税政策陷入困境,无法如预期那样解决问题,反而加剧了美国自身的经济负担。
这1.1万亿美元的赤字相当于直接流失到了国外,“亲自给外国送上大把美钞”。
美国的经济本质上依赖消费,消费者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依然强劲,尽管关税已经提高。
许多中国商品,尤其是在电子产品和日用消费品领域,几乎无可替代,即便关税加重,美国消费者依然能够找到购买中国商品的途径,或者直接选择支付更高的价格。
因此,关税未能像特朗普所期望的那样减少美国的进口量,反而推高了美国消费者的支出。
除了消费需求,还与美国制造业的现状密切相关,美国的制造业经过多年衰退,全球供应链几乎全依赖进口。
特朗普试图通过加税保护本土制造业,然而这一策略并未取得预期效果。美国企业短期内无法找到替代的供应商,或者说,寻找替代品的成本过高。
关税反而使得美国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这些成本最终转嫁给了消费者,进一步加剧了美国经济的压力。
美国“福特”汽车就深受其害,在福特的电动汽车中,电池技术十分依赖我国的“宁德时代”,少了这一方面的进口量,福特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甚至为了能得到“电池支持”,福特“老大”直接向我国“投降”,公开声称“中国已经领先美国十年”。
除了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我国对其出口的大部分商品也都使美国形成了“依赖感”。
如数码产品配件、衣服、布料、船舶、无人机、新能源技术等,特别是“大疆”无人机技术,目前在世界上几乎是没有对手的存在。
就连曾经大肆反华,力挺“封杀”大疆的美国国务卿鲁比奥也成了“打脸第一人”,嘴上不让用,却在一次采访时用上了大疆的麦克风。
而且我国目前大部分商品、机械零配件物美价廉,购买成本低,用处大,成为了美国乃至世界多国的首选。
这也充分暴露了美国产品目前面临的低竞争力的困局,而施加关税更进一步说明,特朗普心里也清楚状况,关税只不过是对美国产品的“壁垒”,以此来提升竞争力。
所以在这一领域中,是充满了不确定性的,谁也不清楚未来会发生什么样的趋势,可唯有自己脚踏实地发展是正确的,这就和当时的英国力排众议也要“脱欧”一样。
英国“脱欧”以为是摆脱束缚,其实是举步维艰
2016年,英国通过公投决定脱离欧盟,支持者认为,脱欧可以让英国重新控制自己的经济政策和边界,摆脱欧盟的约束,独立与全球进行贸易合作。
然而,脱欧后的经济现实却远没有预期那么理想。
首先,脱欧带来了与欧盟的贸易壁垒。英国和欧盟之间的货物和服务贸易不再享受免关税和自由流动的待遇,导致供应链中断、运输成本上升。
许多依赖欧盟市场的英国企业面临订单减少、出口难度加大的问题。
尤其是在制造业和农业领域,英国企业在脱欧后才发现自己以前过度依赖于欧盟的市场和劳动力,导致生产成本上升,商品价格随之增加。
而且脱欧带来的是对投资和人才流动的限制。
许多欧盟国家的公司减少了对英国的投资,因为英国不再享有欧盟单一市场的优势。
这与特朗普的“关税战”有相似之处,原本以为计划周密的短期保护措施,到最后却出现了更为严重的经济困境。
信息来源:
百度百科——英国脱欧
观察者网——折腾8年,美国贸易赤字反而涨了50%
环球时报——福特CEO:这方面,中国领先美国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