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出现腔隙性脑梗死怎么办?科学使用6类药物,保护大脑功能

樱碟好的养护 2025-03-10 18:02:48

参考文献:

1.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0)》,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办公室

2. 《神经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九版

3. 《中国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指南(202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4. 《老年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

5. 《脑血管病学》,科学出版社,2020

医生最怕的病是什么?不是癌症,不是心梗,而是老年人的腔隙性脑梗死。

这病就像秋天的落叶,悄无声息地凋零,等到你察觉的时候,树已经秃了。

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Infarction,LI),说白了,就是脑子里的小血管堵了,血过不去,脑组织就像停水的水龙头,干枯坏死。

最要命的是,这病没啥大动静,不疼不痒,很多人发现的时候,已经是“老糊涂”了。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研究表明,腔隙性脑梗死是导致老年痴呆、帕金森综合征的主要元凶之一(《神经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九版)。

最气人的地方在于,老年人一查核磁共振,十个有七个都有腔隙性脑梗死的影子,可偏偏大多数人一点感觉都没有。

这就像你家房子,墙皮里已经长霉了,但表面看着还挺光鲜,等到哪天墙塌了,那时候哭都晚了。

问题来了,既然腔隙性脑梗死是个“沉默的杀手”,我们该怎么对付它?

先别急着吃药,搞清楚自己是哪一类人

很多人一听自己得了腔隙性脑梗死,立马开始囤药,阿司匹林、他汀、降压药,一股脑地吃。

这就像冬天穿衣服,别人穿羽绒服你也穿,别人穿秋裤你也穿,可你知道自己到底怕冷还是怕热吗?用药,得对症。

腔隙性脑梗死的病人,主要分三种类型:

1. “无声型”——核磁共振发现了,但人好好的。

2. 这类人占了一大半,如果没有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甚至可以不用药,改改生活习惯就行了。

3. “症状型”——手脚发麻、走路慢、反应迟钝。

4. 这种情况,医生一般会让你吃点阿司匹林、他汀,防止继续恶化。

5. “复发型”——反复脑梗,甚至影响记忆、吞咽。

6. 这种就得动真格的了,要吃抗血小板药、降压药,甚至还得考虑抗凝治疗。

别一听脑梗就慌,先看看自己是哪一类人,然后再决定咋治。

6类药物的门道,别被忽悠了

1.阿司匹林——不是人人都能吃

阿司匹林是个好东西,抗血小板,防止血栓,就像清理水管的“管道疏通剂”。

胃不好、容易出血的人,吃了反而容易胃出血,甚至脑出血(《中国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指南(2021)》)。

服用前一定要明确自己有无消化性溃疡、出血倾向,别自己乱来。

2.他汀类——降的不只是血脂他汀类药物,比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除了降血脂,还能稳定斑块,防止血管继续堵。

有些人血脂不高,就觉得自己不用吃他汀,这是个误区。

只要你有脑梗病史,医生一般还是会让你吃的,因为它的作用是降脂,更重要的是保护血管。

3.降压药——血压不是越低越好血压高,容易导致脑血管破裂;血压低,脑供血不足,脑梗更容易发生。

老年人的血压要稳,不要猛降。

一般来说,收缩压(高压)控制在130-150mmHg之间,相对安全(《老年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

4.抗凝药——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华法林、利伐沙班这类抗凝药,主要是针对心源性脑梗死,比如房颤患者。

腔隙性脑梗死的病人,通常不需要吃抗凝药,否则脑出血的风险会增加。

5.神经营养药——作用有限,别迷信很多老年人喜欢打“脑蛋白水解物”、吃神经营养药,指望它能让脑子变灵活。

但科学研究表明,这些药物的实际作用有限,顶多是锦上添花,指望它治脑梗,基本没戏(《脑血管病学》,科学出版社,2020)。

6.中成药——慎重使用“通血管”、“活血化瘀”这类中成药,市场上五花八门,有些确实有一定作用,比如银杏叶提取物,但很多产品缺乏严格的临床验证,尤其是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长期服用可能伤肾。

生活方式是王道,药只是辅助

很多人以为吃药就能解决问题,错,药只是辅助,关键还是生活方式。

1. 盐少吃点,别把自己当泡菜。

2. 高盐饮食是高血压的元凶之一,血压一高,脑梗风险翻倍。

3. 动起来,别当“沙发土豆”。

4. 每天至少30分钟的有氧运动,能让血管更通畅(哪怕是散步,也比躺着强)。

5. 戒烟戒酒,别拿命开玩笑。

6. 烟酒对血管的破坏,是不可逆的,少喝点、少抽点,比什么药都管用。

7. 睡眠要规律,熬夜是自杀。

8. 长期睡眠不足,血压容易波动,血管容易崩。

结语:别让大脑“悄悄退休”

腔隙性脑梗死,就像房屋漏水,早发现、早修补,不然等到塌了,你就得搬家了。

老年人的健康,拼的不是运气,而是管理。

科学用药,合理生活,才能让大脑继续“在线”。

别等到哪天,走路磕磕绊绊,话说不清,才后悔莫及。

管住嘴、迈开腿、按时吃药,别让大脑“提前退休”!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2 阅读:522
樱碟好的养护

樱碟好的养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