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考文献
1. 《中国临床皮肤病学》,主编:张建中,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年第3版。
2. 《毛发疾病诊疗学》,主编:李响,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21年。
3. 《雄激素性脱发的遗传学研究》,中华皮肤科杂志,2018,51(10):721-727。
头发,是人体最具象征意义的"皇冠"。

年轻时,它茂密乌黑,像森林般充满生机。
但到了中年,有些人的“森林”依旧蓬勃,而有些人的“土地”却开始裸露,甚至寸草不生。
为什么?是基因的捉弄,还是生活方式的惩罚?
你可能听过无数关于脱发的解释——“熬夜太多”“压力太大”“洗发水不对”“多吃黑芝麻”。
但现实往往比这些说法更复杂,甚至更残酷。
有些人天天熬夜、胡吃海喝,头发却依旧浓密得像狮子;另一些人健康作息、饮食清淡,发际线却节节败退。

这其中的真相,远比你想象的更具戏剧性。
让我们从头(字面意义上的“头”)开始,拆解这场关于毛囊的命运游戏。
1.头发的“生死轮回”:一场毛囊的时间战头发并不是一直存在的,它们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就像一支职场团队,总有人进来也总有人离开。
毛囊的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生长期、退行期和休止期。

· 生长期(Anagenphase):就像一个公司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大量招聘新人,毛囊源源不断地生产新发,持续2到6年。
· 退行期(Catagenphase):公司遇到了市场动荡,开始缩减人员,毛囊逐渐停止生长,持续2到3周。
· 休止期(Telogenphase):经济萧条,裁员潮来临,毛囊进入“休眠状态”,持续2到3个月,等待新的生长期。
问题来了:为什么有些人的“公司”持续繁荣,而有些人的“公司”早早就破产倒闭?

答案就在于激素、基因和环境,它们决定了你的毛囊是“风华正茂”,还是“早衰倒闭”。
2.雄激素的“阴谋”:它为何钟爱摧毁发际线?如果要找出头发“退化”的幕后黑手,雄激素(Androgen)绝对是头号嫌犯。
这里的雄激素指的是双氢睾酮(DHT),它是睾酮(Testosterone)转化而来的“加强版”激素。
DHT的特点是,它对头发的态度极端分裂:
· 在胡须、胸毛、腋毛等部位,它是“催化剂”,让毛发更加茂密。

· 在头顶,它却是“毁灭者”,让毛囊逐渐萎缩,最终导致不可逆的脱发。
为什么同样的激素,在不同部位的毛囊反应截然相反?
答案是基因决定了毛囊的“敏感度”!有些人的头顶毛囊对DHT极度敏感,一旦DHT水平上升,毛囊立刻进入“自毁”模式,逐渐萎缩,最终完全停止生长。
这就是所谓的雄激素性脱发(AndrogeneticAlopecia,AGA),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地中海”“M型发际线”“秃顶”。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DHT是罪魁祸首,为什么有些人不受影响?
3.基因的“魔咒”:你是天选之秃,还是幸运之人?如果你的父亲、祖父、叔伯们都在中年时开始脱发,那么你可能已经被“选中”。
雄激素性脱发的遗传概率高达70%-80%,且主要受母系遗传。
也就是说,如果你的外公是秃顶,你的脱发风险比父系遗传更高。
科学家发现,一个叫做AR(雄激素受体)基因的变异,是导致雄激素性脱发的重要因素。

如果你的AR基因对DHT极度敏感,那么即使你的DHT水平不高,毛囊还是会逐渐萎缩,最终导致脱发。
但基因并非全部,即使你遗传了“秃顶基因”,也不意味着你就一定会秃。
环境因素、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都可能影响基因的表达。
4.生活方式的“助攻”:你是不是在“催熟”你的脱发?虽然基因决定了你的毛囊命运,但很多人正在无意间加速这个过程。
· 熬夜:长期睡眠不足会影响睾酮代谢,使DHT水平升高,加速毛囊萎缩。

· 压力:压力会导致皮质醇水平上升,影响毛囊的正常生长周期,导致更多头发进入休止期。
· 高糖饮食:高血糖会加剧炎症反应,损伤毛囊微循环,让本就脆弱的毛囊雪上加霜。
· 吸烟:尼古丁会收缩血管,减少头皮的血液供应,让毛囊“断粮”,加速萎缩。
秃不秃,可能是一场基因与生活方式的博弈。
5.如何“拯救”你的头发?医生的实用建议
如果你已经开始脱发,不要慌,现代医学已经有很多有效的方法来延缓甚至部分逆转脱发。
✅FDA认证的两大药物:米诺地尔(Minoxidil)和非那雄胺(Finasteride),前者促进毛囊生长,后者阻断DHT合成。

✅低能量激光治疗(LLLT):刺激毛囊,提高血流供应,延缓脱发进程。✅头皮护理:避免频繁烫染,选择温和的洗发水,减少头皮刺激。✅头发移植:如果已经秃到一定程度,植发是唯一能永久恢复的办法。

脱发,确实会影响外貌、心理,甚至社交,但它并不决定一个人的价值。
如果你已经开始脱发,与其焦虑,不如直面它,科学应对,甚至坦然接受。

头发可以少,但自信不能丢。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