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孔乙己文学”一词登上热搜,有人在网上表示“如果我没有上过大学,我一定心甘情愿的去电子厂打螺丝,可是没有如果”。也有一名叫做“失意书生”的网友独白,他说:“学历不但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笔下刻画的一个穷困潦倒的书生形象。小说里他喜欢穿着长衫却又站着喝酒。站着喝酒,是因为穷困潦倒,穿着破破烂烂的长衫,是因为放不下读书人的体面。
看到这里,我不禁在反思,是什么造就了这样的现象?我们脱不下的真的是孔乙己的长衫吗?
古人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而在我们的成长环境中听到的是“读书才能出人头地”!这种“出人头地”不是为了获得知识,不是为了提升自我内涵,更没有周总理那样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而是读书能走出大山,能有一份体面的好工作,能挣大钱,能住上城市里的好房子,能改变命运。

这种功利化的读书,自我们走进校门开始就被不断强调,强化,二十多年的读书生涯它已被逐渐内化。我们自己对这种“出人头地”是深信不疑的。我们下不来的不是学历的高台,是之于自己,之于长辈,之于社会对我们的看法。走入体制内、坐在办公楼里是出息,挽起裤脚走向农田就是堕落。我们在功利化的读书论里成长,却又因我们脱不下孔乙己的长衫被批判。

可再看看周围,街上送外卖的骑士、随处可见的销售、扎根村镇的基层工作者,又或者是挣扎在大城市日复一日,无奈接受“996”的打工人……何处不是脱了长衫、下了高台的孔乙己呢?只是我们脱下长衫,走下高台,却依然是一名拉车的祥子,又做不到像阿Q那般洒脱!
对“走不下高台,脱不去长衫”的读书人我是理解的。有人怨家之窘迫,却不知父母白手起家,供养儿女成人,已是用尽全身力气;有父母怨子不成才,亦不知其路坎坷重重。就像,父母眼中的我们,穿着孔乙己长衫,却没有出人头地。
古代存在森严的等级制度,科举考试让普通人得以出人头地,实现理想抱负。可殊不知现在的社会也在阶级固化,读书也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唯一捷径。
可大家不知道的是,我们这一代人在社会的大环境中已然脱下了长衫,走下了高台,做起了一名对生活毕恭毕敬的孔乙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