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迪·哈拉奇在大马士革的家中展示自己制作的皮影人偶。 本报记者 薛 丹摄
我是一名叙利亚皮影戏表演艺人。薄如蝉翼的牛皮人偶,幕后跃动的灵动光影,是我的事业,也是我的人生。
皮影戏在叙利亚是一门传统艺术。艺人们操控手工制作的木偶,随着口述剧本和音乐,在半透明的帘幕后做出相应动作,由后方的灯光投影到屏幕上。皮影戏通常以诙谐幽默的方式讲述身边的故事,对很多叙利亚人来说,观看皮影戏如同喝茶一样,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我出生在大马士革一个皮影戏表演世家,我的父亲是一位颇有名气的皮影戏表演艺人。我从小就与皮影戏结缘,那些经典剧目早已烂熟于心。15岁开始,我便跟着父亲学习制作人偶,把牛犊皮剪成人偶形状,以天然植物颜料染色,还设计了自己专属的“故事箱”。18岁,我第一次登台表演,开启了与皮影戏做伴的人生。
2011年叙利亚危机爆发后,皮影戏行业受到很大冲击,我们一家被迫迁往黎巴嫩。迫于生计需要,我在建筑工地上贴瓷砖。有一次,包工头打量了我一番,说:“你这双手不像是干苦力的手。你以前在叙利亚是做什么的?”我拿出手机,播放了一段自己表演的皮影戏视频,他恍然大悟,并为我无法操持旧业而遗憾。
尽管生活艰难,我始终没有放弃皮影戏。家人在黎巴嫩逐渐安稳下来、无温饱之虞后,我便第一时间找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贝鲁特办事处,表达了希望发挥一技之长的意愿,最终如愿受邀为黎巴嫩一所接收叙利亚难民儿童的学校表演皮影戏。我记得演出当天,随着灯光亮起、人偶摆动,现场一片安静,孩子们聚精会神,充满好奇与期待。我指挥人偶向大家问好,有久违的亲切感。在短短十几分钟的演出中,我和孩子们都忘却了战乱,在皮影的世界里体验纯粹的快乐。
2018年,叙利亚皮影戏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叙利亚政府开始着力保护这门日渐衰落的传统艺术。我感到振奋,也燃起了重振皮影戏的热情。那一年,我谢绝了到欧洲演出的邀请,义无反顾回到大马士革,立志把皮影戏捡起来、传下去。我在政府的支持下开办了皮影戏培训班,向包括自己儿子在内的20余名学生传授技艺。为了能让这门艺术与时俱进,我和学生们创造了一些新的人物角色并投入演出。新一代皮影戏表演艺人每天都在成长,让我对未来满怀希望。
境况变迁,人生起伏,我始终坚守在皮影戏的舞台上。我的父亲于2014年9月辞世,去世前他曾对我说:“皮影戏养活不了你,另找一份职业吧!”但时至今日,我庆幸自己没有放弃这门技艺。生活不易,但想起那些关节灵活的小小皮影,像极了我们在并不如意的命运面前倔强挣扎的模样,我便又充满力量。作为这个皮影戏家族的第三代传承人,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是我的责任和义务。叙利亚皮影戏表演艺人的名声和一辆载我去演出的摩托车,就是我拥有的最宝贵的财富。
皮影戏不仅是技艺,更是我对生活的回答。我会继续用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讲述触动人心的故事,让更多人感受皮影戏的魅力,也在这一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