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人民大会堂招服务员,为何只要是北京人,一律不录用

灵儿评历史 2023-09-15 03:06:01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9年,人民大会堂招服务员,竟然有一条奇怪要求:一律不要北京人。

然而,偌大的大会堂,需要的服务员高达300人,还需要四年一换。如果就近招聘,从培训和安排住宿等各方面来说,都是最佳选择。

但为什么服务员中,一个北京人都不能有?又为什么服务员最长只能待四年?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处于百废待兴的局面,再加上抗美援朝这场立国之战的消耗,牵扯了国家太多的资源和精力,国家的发展受到严重的挑战。

但勤劳勇敢,不怕辛苦的中国人民,在党中央的带领下,提前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让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的提升。

也就在这个时候,在北京建立一座大型会议礼堂,供党中央和全国代表进行会议商讨所用的需求,也就应运而生。

1958年,党中央正式做出决定,在北京建设一座可以容纳万人的礼堂,并且要在1959年建国十周年之前完成,为国庆献礼。

为此,全国著名的建筑家云集北京,前后共计列出了7稿设计图,189份立体图纸。

当时设计组的专家,将一版又一版的设计图稿,交给周总理进行审核。周总理也以商议的口气,表达了自己对于这座万人礼堂的想法。

那就是大会堂的建设中,需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将中国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融入其中。

人民大会堂里面的万人大礼堂,便是周总理从古诗词中获得的灵感,提出了穹顶的圆形设计方案。

另外,北京的居民们听说是为国家,为人民修大礼堂,所有人都配合搬迁,没有一家所谓的“钉子户”出现。

当年10月,建筑用地便被清理出来,建筑工人也都怀着热情走进了建设现场。

1959年8月,距离建国十周年还有不到2个月的时间时,共计用时280天的万人会堂修建完毕,让国内外所有质疑和等着看笑话的人,闭上了嘴巴。

当年9月,毛主席亲自到现场视察,并将其命名为“人民大会堂”。并在一个月后的建国十周年国家庆典上,举行了第一场国宴,招待来自世界各地总计超5000人的宾客。

而在这第一次国宴顺利举行的背后,还有个说起来既自豪,又有些心酸的故事。

当时由于人民大礼堂刚刚落成,各项设施设备还没有迎接过各种考验。对于要举办超过五千人的大型宴会,人民大会堂的工作人员心里没有底。

不是对自己的工作没有信心,而是对人民大礼堂的设备没有信心。建国十年来,一路筚路蓝缕,艰苦创业。

很多设备设施的质量,大家都不敢保障,其中最让人不放心的便是电路设施,这么大型的活动,若是用电出现问题,引发火灾可就麻烦了。

为此,宴会的举办方特地找来50个青壮的工作人员,带着棉被上了大会堂的天花板。

那一天,下面五千多人的会场上,灯火通明,觥筹交错,彰显着我中华泱泱大国的气度和底蕴。

而天花板上,五十个工作人员在闷热的环境中,安静地坐着,死死盯着天花板上的电路电线,一旦发现短路或者出现火星,便要用棉被扑灭。

但还好,意外并没有发生,人民大会堂的第一次国宴顺利举办。

除了关于服务员的“潜规则”人民大会堂还有什么别的有趣的故事呢?

1959年,人民大会堂作为建国十周年的贺礼,成功落成。并在建国十周年的庆典活动中,成功举办了第一场国宴。

当时为了准备这场代表着国家荣誉的国宴,在全国范围内精心挑选了一批候选服务员。

当时,共计有超过3000个来着全国各地的服务员候选人汇集北京,而且一到北京,就被分配到了各军事管理区。

然后,交由国旗护卫队的培训团队,统一进行培训,不论是体能,仪态,表情,协调同步。

各方面经过培训和筛选之后,选出了300人,正式成为第一批人民大会堂的服务员,并在第一次国宴上服务中外来宾。

此后,人民大会堂的正式编制服务员的名额,便被定为300人,且一直延续至今。

但在1960年,人民大会堂正式对外招募服务员时,却针对服务员岗位,提出了两项明文规定的“潜规则”。

第一条是人民大会堂的服务员,不论工作表现如何出色,4年期限一到,必须离职。

第二条则是,人民大会堂一律不招聘北京人作为服务员,只要是北京户口,就直接否决。

会有这样的规定,其实主要是考虑到了三点原因。

首先是为了避嫌。毕竟在人民大会堂工作,相当于是在全国人民最高荣誉的殿堂工作,对于很多人来首,那是至高无上的荣誉。

而北京本地人本来就在北京,可以生活在人民大会堂周边,要是他们还进入人民大会堂工作,必定会减少其他地区人民进入北京,进入人民大会堂工作的机会。

其次便是考虑到保密性。毕竟人民大会堂是国家召开重要会议,举办重要活动的场所。

在现场多少会涉及一定的国家发展情报。而北京当地人和自家亲朋交往互动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泄密的可能。

而来自其他地区的服务员,在人民大会堂内部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和训练之后,在北京又少又熟人,泄密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

第三点就是为了防止对比出不公平。因为没到节假日或者调休时候,如果身在北京,就可以回家和家人团聚,而来自外地的服务员却只能看着,心里难受。

而关于另外一条四年一换的“潜规则”,其原因也大同小异。最关键的当然是考虑到了保密情况。

其次人民大会堂服务员工作强度之大,很可能让身心疲惫,四年一换,也是考虑到了服务员自己的身体健康。

另外就是,当时在全国人民眼中,在大会堂工作是一份荣誉,四年一换可以保证更多人得到这份荣誉。

其实到了现在,这条规定已经不再明文存在,只是作为过去的成例保留参考。而最关键的原因,则是因为大会堂的商业化进程。

人民大会堂的服务员4年就换人。如今还是这样的规定吗?这样做真的有用吗?

人民大会堂就在天安门广场边上,是北京的核心地段。修建之初的定位,便是国家举报各项重大活动的场所。

但其实很多人不知道是,一直以来,人民大会堂的运作,都是由国家专门拨款维持,对于国家而言,这是一笔不菲的费用。

这也是为何这么大一个会堂,只能有300个服务员的原因之一,国家需要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而且,作为代表人民场所,若是大势铺张浪费,是和国家修建这个会场的初衷背道而驰。

但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走向世界,人民大会堂中的各项活动激增,若是继续维持由国家专项拨款,国家则不得不从别的地方挪用预算。

为此,人民大会堂实现自给自足,通过投入市场商业化运营,为国家解决掉背负的财务压力问题,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其实在1979年1月的春节晚会上,邓颖超就对外宣布,每位游客只需要2毛钱的门票,便可以进入人民大会堂进行参观。

并且,特地在“江山如此多娇”的图画前设立了拍摄点,方便游客拍照留念。

门票的价格,当然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保持着变动,据统计,目前至少已有超过2亿人次的游客参观过人民大会堂。

只是单单靠收取门票,对于人民大会堂的运作费用而言,只是杯水车薪。

1984年,人民大会堂推出了多项商业化运营改革,将游客能够参观的区域扩大,宴会厅也对外开放。

允许普通人在这里设宴进餐,甚至将部分空置的会议厅拿出来,面向全社会提供租用服务。

这项改革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不过两年,人民大会堂便完全能够自给自足,为国家剩下了大笔的运营经费。

之后更是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经济营收,盈利收入屡创新高。

后来,在国家机关没有使用人民大会堂的时候,民间企业和组织,都可以租用这里的场地,举办各种发布会,公司年会,甚至是文艺演出。

真正做到了人民大会堂属于全体中国人民。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论是进入人民大会堂参观,还是租用场地,都只是部分区域。

尤其是在国家机关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会议和活动时,人民大会堂是不对外开放的,若是想要前往参观,租用场地,都需要提前做好预约,查好相关资料。

那么问题来了,你愿意去人民大会堂参观体验吗?

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0 阅读:1

灵儿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