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腐病对桫椤的危害极其严重。在患病初期,桫椤的根系会有一些细小的根毛坏死,坏死的根毛在整个根系根毛中的占比约为5%左右。随着病情发展,主根和侧根会出现腐烂现象。通过对患病桫椤根系的解剖发现,健康桫椤的根系组织细胞结构完整,细胞壁厚且有弹性,细胞内有细胞液充盈。而患病根系中,患病区域的细胞壁会有明显的软化变形,例如细胞壁原本厚度在1 - 2微米,患病后部分区域变薄至0.5 - 1微米。
当根腐病发展到中期,从外部表现来看,桫椤植株会变得萎靡不振,植株停止生长,叶片开始发黄,掉叶现象频繁。严重时,整个桫椤树甚至可能死亡,并且在一片桫椤林中,如果没有及时防控,根腐病的感染率可能在1年内从最初的2%上升到10%。
二、病害产生的原因
气候因素
澳大利亚的气候多样,部分地区干旱多风,而桫椤喜欢湿润的环境。在干旱季节,桫椤生长缓慢,抵抗力下降。比如当空气湿度长期低于30%时,桫椤对病菌的抵抗能力较湿度在60% - 80%时降低约50%。强风还可能损伤桫椤的叶片和根系,使得病菌更容易侵入。
土壤因素
桫椤适宜生长在疏松、肥沃且排水良好的土壤中。澳大利亚的一些土壤存在土壤板结现象,在部分矿区附近,土壤板结程度达到60% - 70%。土壤板结会影响桫椤根系的呼吸和养分吸收,导致根系虚弱,增加根腐病等病害的易感性。此外,土壤中的养分失衡也是一个因素,比如当土壤中氮、磷、钾比例失调,特别是氮元素含量过大,而磷、钾元素缺乏时,桫椤生长过快但免疫力下降,易受病菌侵害。
真菌传播
在桫椤生长的森林中,存在着多种真菌。一些致病性真菌,如镰刀菌,会借助气流、昆虫等媒介传播。当一棵桫椤感染了镰刀菌后,其周围的桫椤感染该真菌的概率会在短时间内(如一周内)提高到15% - 20%。
三、防治方法
合理的灌溉和湿度控制
针对叶枯病等因空气湿度低引起的病害,要保持桫椤生长环境的适宜湿度。可以采用喷雾装置,在干旱季节每天进行2 - 3次喷雾,使空气湿度维持在50% - 70%左右。
土壤改良与施肥
对于土壤板结问题,可以定期对桫椤生长区域的土壤进行翻耕,改善土壤结构,翻耕深度在20 - 30厘米为宜。在施肥方面,要采用均衡施肥的方法。根据土壤肥力测试结果,按照氮、磷、钾2:1:2的比例施肥,在生长季节,每年施肥2 - 3次,每次施肥量要适中,避免因氮肥过量引发生长不良问题。
病害检测与隔离
建立定期的病害检测机制,每月对桫椤林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当发现少量桫椤感染病害时,及时隔离患病植株。例如使用防护网将患病区域与其他健康区域隔离开,防护网的孔径要小于2厘米,防止昆虫等传播媒介进入。
药剂防治
在选择药剂时,要根据病害类型进行针对性选择。对于叶枯病,可以使用波尔多液,稀释比例为1:1:100(硫酸铜:生石灰:水)。喷雾时要确保叶片正反两面都喷到,每隔10 - 15天喷一次,连续喷3 - 4次。对于根腐病,可以选用恶霉灵可湿性粉剂,按照1:500(药剂:水)的比例进行灌根,每株灌药量根据植株大小在0.5 - 1升左右。但要注意药剂的使用浓度和用量,避免对桫椤和环境造成伤害。
桫椤作为澳大利亚生态环境中的瑰宝,我们要通过科学的病害防治方法,保护这一珍贵的蕨类植物,让它在古老的这片土地上继续绽放独特的光彩,维持生态的多样性和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