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想让爸爸妈妈再来见我一面,我真的非常想他们。”
2010年,四川的一个女孩躺在粗陋的床上,全身都开始腐烂甚至爬满了蛆,身上没有一块正常皮肤,在她临死前,她只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再见一次自己的亲生父母。
但是他的父亲在知晓此事后却说道:“死了就死了,等咽气扔出去找个地方埋了得了!”
身为一个父亲,为什么他会对自己的亲生女儿如此冷漠?到底是因为什么事情?这个悲惨的小女孩为什么又会变成这样?
在中国四川的一个偏远山村里,一个名叫蒋玉玲的10岁女孩正经历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
她全身溃烂,伤口中甚至长出了蛆虫,躺在一张简陋的稻草床上,周围是破旧不堪的土坯房。
玉玲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她唯一的心愿就是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见父亲一面。
玉玲的童年并不幸福。父母离异后,她被父亲遗弃在农村,与年迈的爷爷相依为命。尽管生活艰难,玉玲却很懂事,总是尽力帮助爷爷分担家务。
她早早就学会了做饭、洗衣服,甚至还会照顾家里的鸡鸭。
然而,命运对这个小女孩并不友善。玉玲被诊断出患有骨结核,但由于误诊和错误的治疗方法,她的病情不断恶化。一些迷信的做法更是加剧了她的痛苦。
最终,玉玲不得不辍学在家,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看着玉玲日渐消瘦的身体和不断恶化的病情,村民们决定采取行动。他们组织了一次寻父之旅,希望能找到玉玲的父亲蒋清文。
村民孙承英和他的妹妹自告奋勇,踏上了前往福州的旅程。
在寻找蒋清文的过程中,孙承英兄妹经历了不少波折。他们只知道蒋清文在福州,却不清楚具体地址。
兄妹俩在陌生的大城市里四处打听,吃尽了闭门羹,但他们并没有放弃。最后,他们在一个建筑工地找到了蒋清文,当时他正在搬运砖块。
他甚至试图用金钱来搪塞,说可以寄些钱回去,但自己实在抽不开身。面对村民的责备,他显得既尴尬又恼怒,最后不得不勉强同意回乡。
回到村里后,蒋清文看到女儿的惨状,内心终于有了触动。他看着瘦小的玉玲,想起了她还是婴儿时的模样,一时间百感交集。
然而,多年的疏离让他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只能笨拙地站在一旁,时不时伸手摸摸女儿的头。
她想问父亲为什么这么多年不回来看她,想诉说自己的委屈和思念,但最终什么都没说出口。那一刻,房间里弥漫着沉重的沉默。
蒋清文则显得局促不安,既有愧疚,又想逃避。他们短暂相处后,蒋清文又一次离开了,留下玉玲独自面对病痛的折磨。
玉玲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整个村子,引发了一场自发的爱心行动。村民们纷纷慷慨解囊,为玉玲筹集医疗费用。
媒体的报道为玉玲带来了转机。一位记者冒着酷暑来到村里,详细记录了玉玲的故事。他的文章刊登后,引起了巨大反响。
很快,各地的爱心人士纷纷伸出援手,捐款、捐物源源不断地寄来。
当地政府也迅速行动起来。他们组织专家会诊,为玉玲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同时,民政部门启动了救助程序,承担了大部分医疗费用。
教育部门则承诺,等玉玲康复后,会为她安排合适的学校,帮助她重返校园。
在成都军区总医院,玉玲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治疗。医生们不仅要治疗她的骨结核,还要处理全身的溃烂伤口。
每次换药都是一次煎熬,但玉玲咬牙坚持着,从不喊痛。渐渐地,她苍白的脸上有了红润,瘦弱的身体也开始长出肉来。
在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帮助下,蒋清文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他的新女友对玉玲的遭遇感同身受,劝说蒋清文要勇于承担起父亲的责任。
在她的影响下,蒋清文逐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开始积极参与到女儿的治疗中来。他承诺会妥善管理善款,并保证今后会好好照顾玉玲。
玉玲被送往成都军区总医院接受治疗。在医生们的精心照料下,她的病情逐渐好转。经过漫长的康复过程,玉玲终于重获新生。
康复期间,玉玲展现出惊人的学习热情。
她向护士们借来课本,每天坚持自学。尽管起初连笔都握不稳,她仍然一遍遍地练习写字,努力追赶落下的功课。她的坚强和乐观感染了病房里的每个人。
重返校园后,玉玲比同龄人小了一圈,但她丝毫不气馁。她比任何人都珍惜学习的机会,常常是第一个到教室,最后一个离开。
老师们被她的刻苦精神所打动,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给她补课。慢慢地,玉玲不仅跟上了进度,还在很多科目上名列前茅。
长大后的玉玲选择了护理专业,希望能像当年照顾她的护士们一样,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在医院工作期间,她认识了同为医护人员的丈夫。两人志同道合,很快坠入爱河,组建了幸福的家庭。
作为一个经历过苦难的人,玉玲格外关注弱势群体。她经常参与公益活动,为留守儿童募集物资,组织志愿者进行心理辅导。
她的故事鼓舞了许多人,也让更多人意识到了关爱留守儿童的重要性。
如今的蒋清文已经完全改变。他深深为当年的行为感到愧疚,一直在努力弥补对女儿的亏欠。
他不仅在经济上支持玉玲,还经常抽时间陪伴她。每当看到女儿幸福的笑容,他都会暗自庆幸,庆幸自己没有错过女儿的人生。
信息来源
央视网2011-05-11《生命的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