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忍20年,离婚时才懂得:优雅地愤怒,是女性的一种高级力量

张德芬空间 2024-01-15 13:55:24

最近,我们德芬空间收到一位读者的留言,她说:

“我在生活中、工作中被别人冒犯的时候,总是不敢为自己发声,不敢表达自己的愤怒,也不知道怎么为自己发声。

感觉很愤怒,但嘴里没词,心里没有力量,过后又怨自己不争气,只剩下内耗。”

这让我想到一位来访者W的故事。

W在老公的家庭里,总是忍耐着,受了委屈从来不说,也从来不发脾气。

她总认为:“算了,忍忍就过去了。”

老公一家子却都是“暴脾气”。

有一回,她刚结束了压抑的工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公公在打婆婆。

而老公也气急败坏地摔了杯子,夺门而出。

看着受惊吓的大女儿和嚎啕大哭的小儿子,她也不敢说什么,但觉得这样的环境会伤害到孩子,动了离婚的念头。

可是,当她人已经走进了民政局,老公后悔了,还找她的父母来游说。

妈妈说起了那句从小就对她说的话:

“女人不就是这样的吗?你要忍耐,日子总要过下去。”

她被说服了,再次忍了下去。

然而有一天,她开车行驶在路上,脑子里突然一片空白。

等她反应过来的时候,她已经追上了别人的车尾。

她心中压抑的愤怒,终于以伤害自己的方式,爆发了。

压抑愤怒

并不会让我们真正“安全”

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在受到伤害、受到不公平待遇时,想要发怒,却不敢。

我们不敢表达愤怒,或者敢怒而不敢言,是因为害怕愤怒导致冲突。

而冲突之后,会发生不好的事。

比如:

“婚姻中愤怒了,会伤害夫妻感情,毁掉婚姻;”

“工作中愤怒了,会激惹领导,丢掉工作。”

“朋友间愤怒了,会让对方厌恶,失去友情。”

所以我们忍耐,甚至是讨好,以为这样就可以避免冲突,缓解焦虑。

因为冲突而带来的不安全感,让我们无意识地把愤怒往肚子里吞。

但事实上,就算我们可以成功做一个不会发怒的机器,并不能真的安全。

W就拥有很深刻的感悟:

“我从来不敢在家里发脾气,但我明显感觉到,和丈夫的关系正渐行渐远。

我和他没有什么话说,常常感觉他对我很冷漠。

我有一次做饭切到了手,他过来看了看,什么也没说,只是给我拿了个创可贴。

偶尔聊到孩子的事情,说不到几句他就不耐烦了,经常就是自己离开出门,去打牌喝酒。”

W对于丈夫的冷淡非常不舒服,但却什么也不说,只能自我安慰:

“如果连我也生气了,这个家就毁了。”

而她这种超强的忍耐能力,也被延续到了工作之中。

她所在的公司领导,是他父母的朋友,有些看不惯的同事会故意给她穿小鞋。

比如,扣下她的发票但是迟迟不给报销;或者故意把不是她本职工作的内容推给她。

她一句怨言都没有,统统接受了这些不合理的对待。

但她并不是因为愿意,而是因为不敢,怕自己的能力无法承受自己的“爆发”。

而她的心境也不像外表那么平静,她不断在心中思虑:

“他们是不是都说我坏话呢?他们肯定觉得我没什么能力吧?

我连心里话都不敢说,我真是没用!”

由此可见,W女士在家庭、工作中的忍让,并没有为她带来真实的平安。

明明是为了和谐才不表达愤怒的,却事与愿违。

明明已经说服自己要忍了,还是不断内耗。

这样发展下去的结果,不是“内爆”,就是“外爆”,伤害自己,伤害他人。

那我们不禁想问,既然压抑愤怒没有好处,为什么人会无意识地这么做呢?

这是因为,压抑、回避愤怒,作为一种防御机制,本来就有它存在的价值。

压抑愤怒

也是一种隐形控制

我们不敢发火,是因为从小到大,就没有被允许去释放愤怒的力量,生气的力量。

我们哭、发脾气的时候总是被家长喝止。

我小时候是被奶奶带大的,奶奶很忌讳家里有人哭,一看见我哭就会大声呵斥:

“别哭,把我们都哭霉了。”

我妈妈也不喜欢看见别人哭,看见我哭就会说:

“哭什么?这个世界不相信眼泪。”

正是因为这样,我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敢表达自己的情绪,因为我觉得情绪是不被允许的。

W也是这样,从小就被教育:“女人应该隐忍、贤惠,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她的家庭和丈夫的家庭截然不同,他们一家人也从来都不发脾气。

可是愤怒没有表达出来,不代表就不存在了。

相反,它会以其他的方式释放出来,伤害他人,甚至伤害自己。

W曾经观察过,每次公婆发生争吵时,婆婆就会表现得很委屈,很痛苦,即便有时候问题并没有那么严重。

而看到婆婆的样子,公公就会很生气,生气之后就会动手。

W说:

“她好像一直在扮演一个受害者,控制着公公伤害她似的。”

没错,婆婆习惯了忍耐,是因为从忍耐中她可以得到好处,比如对家里男人的控制,或者能够得到家人的关注。

她需要这个“受害者的剧本”,否则她就“不存在”了。

在咨询师的帮助下,W也尝试着去寻找,自己是不是能从忍耐中获得好处呢?

W想起一件事。

很小的时候,具体年龄她不记得了,应该还没有上小学。

有一天,她和几个小伙伴在小区大门口玩耍,其中一个男生突然用力推了她一把,她摔倒在地,手擦破了皮。

这一幕刚好被下班回家的母亲看见了。

W摔懵了,但她一直记得妈妈说的,不能够和小伙伴发生冲突,所以她忍耐了。

妈妈心疼地把W抱回家,当天晚上,还给她做了一桌子喜欢吃的菜。

从那时候起,W就发现,忍耐是有好处的,会被妈妈关心,会得到爱。

长大以后,她延续了这个习惯。

忍耐让她得到了不少好东西:

有时候是丈夫的愧疚,有时候是孩子的站队,有时候是领导给予的肥差。

就这样,她用这些无意识的好处喂养着自己压抑的愤怒。

愤怒的力量越来越强大,它无声地攻击着丈夫,丈夫感觉到了,渐渐变冷漠了;

它无声攻击着同事,同事感觉到了,所以背着她说坏话;

更令人震惊的是,被压抑的愤怒以一种隐秘的方式攻击着自己。

当愤怒爆发时,W头脑一片空白,紧接着就发生了车祸。

自己的生命受到了威胁,W终于意识到,不能再继续忍耐了。

愤怒是被扼制的生命力

我们都想释放愤怒,表达愤怒,可是从来都没有人教我们如何表达。

愤怒之后会发生不好的事,这是我们一贯的心理认知。

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刚毕业那段时间,我在一家设计公司上班,做方案做到凌晨2点,还没有定稿。

我急着回家,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眼泪不由自主落了下来。

我心想完蛋了,老板肯定让我滚蛋。

这么一想,我豁出去了,猛地一拍桌子,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大声说:

“为什么一直让我等着设计做东西呢?我的部分已经做完了!”

我以为老板会直接让我走人,没想到他竟然拉了个椅子在我旁边坐下,语气温和地说:

“我让你等着,是想让你了解全部方案,明天给客户汇报。”

原来,老板觉得我有讲解才能,想锻炼我。

原本觉得严厉一点好,没想到却把我急哭了。

后来,我和同事们一起将方案做到最佳,老板也改变了他培养我的方式。

那次经历告诉我,表达愤怒并不会毁掉关系,它能够表达我们的边界和底线,感受到彼此的真诚。

有了真诚,才有信任,关系才会更进一步。

当然,我不是说我这样表达的方法是正确的。

更好的方式还是在积怨爆发之前,合理地释放情绪。

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我们要学会觉察自己的愤怒。

愤怒时,不要着急逃避,去感受愤怒的情绪在身体的位置。

想象头顶有个开关,吸气把腹部填满,当呼气时,把全身的愤怒,快速从腹部向头顶呼出去。

重复几次,直到觉得愤怒已经充分从头顶流出去为止。

如果这个方法太抽象,站起来全身抖动,把愤怒抖动出去也可以。

同时,如果对方踩到自己的底限,就要勇敢地说出来,哪怕战战兢兢。

这里有个小技巧,可以手里拿着一个让自己安心的东西支持自己,或者回想起一个有力量的人,想象这个人就站在身后支持自己。

这样可以更加中正、优雅地“爆炸”。

想要更好地释放情绪,如果能跟随专业的导师练习,效果会事半功倍噢。

推荐德芬空间“释放身心”体验营,导师手把手带你觉察情绪,打开身体和情绪的结,不让情绪留在身体里形成伤害,活出轻盈感。

经由释放情绪,真正的力量才能流动出来。

其次,我们要学会理解自己的愤怒。

我们可以拿出一张纸,在上面写上可能会让我们产生愤怒情绪的场景。

比如:同事甩锅、孩子哭闹、老公喝酒……

按照情绪一般愤怒,到特别愤怒1-10分,看看自己愤怒的情绪值究竟在什么位置。

然后,针对这些场景,写下你期待的应对方式:

比如:微笑拒绝、直接回怼……

为这些行动的难易程度打分,比如你觉得微笑拒绝容易一些,打3分;直接回怼难一些,打6分。

接着,给你认为自己做了这些应对的开心程度打分,比如微笑拒绝5分,直接回怼9分。

尝试去做这些应对,从最简单的开始,做完以后再给难易程度打分,矫正自己的认知。

最后给自己的反馈情绪打分。

这样反复几次后,我们会觉察到,表达自己的愤怒,也没有那么难。

再次,当然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们还是要自己接纳内在愤怒的小孩。

卢熠翎老师曾提到:

“人的成长,首先要从孩童的叛逆期开始,懂得界限,懂得拒绝,懂得说“不"。

所以你会看到,现在很多孩子的脾气是很大的,不高兴就会释放出来,其实这是个好事。

但是很多的家长害怕孩子发脾气,因为觉得拿捏不住,控制不住了,就会去打压他。

就会把他的生命力给遏制住。”

我们需要把爱和慈悲带给愤怒的内在小孩,表达看见和理解,这才是治愈的开始。

同时,我们可以找一些小的事情去拒绝,去表达。

最开始的时候心里会有紧张,难受,发抖,但是做个深呼吸,告诉自己的内在孩子,告诉他你是可以这样的,你生气是OK的。

别人也有资格不满意,所以我把你的不满意交还给你,但我仍然是可以愤怒,可以生气,可以拒绝的。我没有办法保证让你事事都满意。

要记住,愤怒的情绪,其实是一种生命力,需要被看见和抱持。

情绪需要流动起来,才能滋养我们的生命。

祝愿你我,通过不断练习,闯过情绪的难关,总有一天,我们会活出真正的自在和平安。

*本文由珂文和张德芬空间主笔团共同创作,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策划丨李绚彦

编辑丨一帆

0 阅读:30
张德芬空间

张德芬空间

由作家张德芬女士创办,倡导自我负责的个人成长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