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人生有最大悲剧,那就是:“白发人送黑发人。”
不管儿女是否孝顺,父母都希望儿女健健康康的,生活好好的。
也许在儿女不孝顺的时候,父母会骂骂咧咧,各种责怪。
一旦儿女真的早走一步,父母还是于心不忍,感觉天崩地裂了。
不管家庭发生了什么悲剧,健在的人,日子还是要过下去,还要去握住人生的底牌,别过于凄凉。
01
老人要和剩下的儿孙和睦相处,留住孝道。
对于多子女家庭来说,一个儿女过世了,还有其他几个儿女,养老也不是那么担心。
只要老人不是特别偏心,不是把钱财都给了已经过世的那个儿女,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多的顾虑。若是老人偏心,并且偏心错了,这就大麻烦了。
不管怎么样,老人还是要主动和儿女们沟通,也力所能及地帮助,把家庭变得和睦了,什么都好办。
若是老人只有一个儿女,那么儿女过世后,看看有没有孙辈。
孙辈通常是没有赡养祖辈的直接义务的。要赡养的话,还要看财产的分配,感情好不好。
老人的财产给了孙辈,和孙辈的感情也好,大概率也是能够得到赡养的。
老人还要看,是一个孙辈,还是几个孙辈。如果有几个孙辈,到底应该投靠谁?不要一厢情愿,而是要看孙辈的人品、能力。
和好吃懒做的孙辈相处,估计老人的钱财被耗尽了,感情也就耗尽了。和勤劳俭朴的孙辈相处,这才是对的。
我们常常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老人要给大家带来价值,大家才会珍爱老人,从而形成几代人的友好互动。价值,有两种:经济价值,情绪价值。
谁都怕那些没有经济价值,情绪还非常炸裂的老人。他们只是懂得索取,认为把儿女拉扯大了,给孙辈一点点好处,接下来就应该被子孙回报,若是不回报,一哭二闹三打官司。
老人们,比儿女过世更可怕的是,家庭鸡飞狗跳,自己蛮横无理。做一个慈祥的老人,力所能及地帮助儿女,多一些友善,什么情况都好应对。
做一个值得被孝顺的老人,晚年生活才有底气。
02
老人要和老伴互相扶持,努力生活。
少年夫妻老来伴。老人七八十岁之后,若是老伴在身边照顾自己,生活会温暖很多。也不要麻烦儿女了。
若是自己照顾老伴,虽然辛苦,但也算是帮助到了儿女,体现了自己的价值。
若是老夫妻整天吵闹,儿女如何赡养,就会发愁了。并且,儿女也不知道,老父母谁更有道理,应该帮助谁,都是骨肉相连的关系。
在儿女先走的情况下,老夫妻互相埋怨,甚至都分居 了,这是很可怕的。往后的日子,真的会孤独,还会被其他子孙冷落。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岳父岳母闹离婚,怎么办?
提问的人描述,岳父母十多年以来,都在闹离婚。起源是岳父年轻的时候,找过情人。后来断了,回归家庭。
岳母很强势,逼着岳父分开睡。
岳父很难过,就再次去找原来的情人。并且直接不回家了。
真不知道,岳父母的样子,会不会影响到孙辈的生活观。
很明显,这个女婿是不想和岳父母相处了,担心会带坏自己是孩子,也觉得这样的老人,不值得同情和赡养。
热心网友“鸿蒙创世神”也认为:“也不用过多干涉,照顾好自己的家人就好了。”
不管是子孙,还是邻居、亲戚朋友,都不会愿意去关照一对“乱七八糟的老夫妻”。老夫妻就像一个马蜂窝,谁招惹,谁受害。
人老了,越是遇到家庭变故,越要和老伴携手,精神上互相鼓励,生活上互相扶持,一起去行善积德。
03
老人要积极走出悲痛,保持心态。
思维教授赖安·戈特弗雷森说:“心态是我们心理能量的过滤器,是一个人工作、生活、看世界的心理基础。”
同样的一件事,有人乐观对待,有人痛苦不停,还有人保持冷漠。
对于老人来说,失去了一个儿女,就如同割舍了自己的心头肉,痛苦是一定有的,也是可以被大家理解的。
但是不走出痛苦,老人会精神崩塌,从此带着负能量生活。任何时候都是流泪,那么谁都不会欢迎。
就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在失去儿子后,见人就说“我真傻,真的……”接下来就是谈自己悲惨的身世。
一开始大家同情,也好奇。后来被大家孤立,唾弃。
《菜根谭》有言:“性躁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
做一个坚强的老人,痛苦是一时半会的,余生是心平气和的。
老人能恢复平静的生活,就不会让子孙担忧,也能够被周围的人点赞,得到左邻右舍的帮助就容易多了。
人是不能复生。对于不可逆的事情,唯一能做的,就是接纳,然后带上回忆,继续前行。
04
谁都希望,家庭顺顺利利的交接,晚辈送走长辈,一代又一代。
可事实告诉我们,没有人知道明天、意外,哪一个先来。
年老的父母,遭遇了儿女先走的事,自己难以承受;家庭的格局发生了重大改变;旁边还有人指指点点,认为老人贪了儿女的寿命。多种的压力,都堆积过来。
别听天由命,勇敢面对,然后握住生活的底牌,余生总是会好起来的。
把阳光放在心底,再冷的冬天,也不会太冷。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