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锋与DeepSeek:一个偏执狂的自我疗愈史
哀上李金锐
2025-02-18 16:56:43
1997年,湛江东风市场。心理学研究者若在此架设摄像机,会捕捉到一个典型的行为样本:12岁男孩每日蹲在鱼摊前,用树枝重复绘制复杂曲线。鱼贩们视其为怪胎,却不知这些线条暴露着早期强迫性人格的雏形——他在计算鲈鱼被宰杀前的"鱼生轨迹",包括运输颠簸次数、氧气浓度变化甚至顾客挑选时的犹豫时长。
"后生仔,鱼脑还没你脑子腥!"卖虾的阿伯笑骂。男孩推了推眼镜:"我在证明所有生命都是概率的囚徒。"二十年后,当梁文锋对着CNBC记者说出"AGI是给概率论写情书"时,我们终于看清那个鱼腥味清晨埋下的心理病灶:他毕生都在试图用数学暴力破解世界的随机性焦虑。
2008年浙大宿舍的心理场域值得玩味。金融危机引发的集体恐慌中,梁文锋蜷缩在六台二手电脑构筑的"结界"里。方便面包装袋堆积成塔,键盘缝隙嵌着干涸的红油——这是典型的安全空间构建行为。
当室友颤抖着刷新暴跌的股指时,他正给自研模型喂数据,嘴角带着病理学意义的微笑:"跌得越狠,越能检验我的上帝视角。" "知道吗?这人在宿舍写了套股市预测系统。"当年的楼管大爷回忆,"有次停电,他蹲在配电房三小时,就为证明断电时长符合泊松分布。"
这种对失控的极端厌恶,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反向形成"——越是恐惧混沌,越要扮演秩序之神。 后来的幻方量化办公室印证了这点:千亿基金掌门人坚持每天亲自调试模型参数,就像强迫症患者反复检查门锁。某次路演中途他突然离席,只因监控大屏上的一个异常数据点。"那不是商业决策,"前员工透露,"是强迫性完美主义的发作。"
2023年DeepSeek茶水间的名场面,堪称群体心流状态的完美标本。凌晨3点,五个程序员围着一盘凝结的咖喱饭陷入集体谵妄。"看!土豆块是注意力头,胡萝卜丁是冗余参数!"有人突然尖叫。这种将抽象概念具象化的行为,在创造心理学中称为"解离性隐喻建构"——当理性思维过载时,潜意识会通过荒诞联想打开认知枷锁。
梁文锋的办公室布局更值得分析:左侧墙贴着《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右侧白板列满微分方程,中间挂着菜市场老照片。这种矛盾意象的并置,揭示了他独特的认知整合模式——**用禅宗顿悟对冲数学焦虑,拿市井烟火解构技术霸权**。 "
他开会时经常突然讲菜市场故事。"工程师小李说,"上次讨论神经网络,他扯到卖豆腐的如何凭手感控制含水量。"这种思维跳跃并非随性,而是典型的"概念混搭疗法",通过强行嫁接不同认知域来突破思维定式。 ---2024年模型训练期间的行为记录显示,梁文锋出现明显的"算力囤积癖"。
他要求采购部门"像囤大白菜一样囤显卡",甚至在年会上把4090显卡做成奖牌。心理评估显示,这是童年物资匮乏的代偿行为——当年偷用学校286电脑被追打的创伤,转化为对计算资源的病态占有欲。 更耐人寻味的是他的开源偏执。当投资人威胁撤资时,他竟在会议室播放菜市场讨价还价的录音:"听见没?信息不对称造就的猜疑链,和闭源系统导致的技术自闭如出一辙。"这种将技术决策情感化的倾向,实则是用市井经验对冲商业理性的心理防御机制。
团队管理更暴露其矛盾性:允许程序员无限量调用GPU,却禁止使用项目管理软件。"代码就像肠粉,蒸过头就老了。"这种反工业化管理,本质是用小作坊式温情对抗科技巨头的异化焦虑。 2025年深夜监控拍下关键画面:梁文锋独自面对生成诗歌的AI,连续啃食七个韭菜盒子。食物碎屑飘落在键盘上,构成一幅存在主义隐喻图景——当人类用自己创造的智能解构自身价值时,碳水化合物的原始满足成为最后的锚点。 "
他最近总问我们,AI能理解'趁热吃'的哲学意义吗?"秘书透露。这种追问暴露了深层恐惧:当技术能破解所有概率,人类经验中那些不可量化的瞬间(比如韭菜盒子的焦脆时刻)是否终将失去意义? 楼下面馆王师傅的观察更具启发性:"梁总常盯着煮云吞的沸水发呆,有次突然说'你的汤头变量比我们的损失函数还复杂'。"这种将日常生活技术化的倾向,或许是技术狂人最后的自救——在机器吞噬世界之前,先把世界变成机器能理解的谜题。 尾声:在概率的缝隙种植幽默
如今的梁文锋仍保持着怪异的安全仪式:每次重大发布前,都要去菜市场买条鲈鱼放生。当记者追问其意义时,他正把鱼滑进西湖:"我在测试混沌系统的容错率——你看,这次鱼尾摆动的角速度比上次快了0.017弧度。" 心理学视角下的DeepSeek,本质是个体与世界和解的产物。当那个曾被扫把追打的少年,终于建造出容纳所有不确定性的数字神殿时,我们在他办公室的咸菜坛里发现了终极隐喻——技术革命不过是场盛大的心理治疗,而人类正在教会AI如何面对自己的神经症。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