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柯文翔)2025年湖北省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要深入实施关键技术攻关“尖刀”工程,力争在6G、人形机器人、量子科技、高端芯片等方向产出一批代表性成果。深入实施产业急需技术“突围”行动,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2025年或将迎来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为了推动湖北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加快推动传统产业升级,还需要从政策层面加强支持和引导。
1月18日,在湖北省两会上,本刊记者采访了湖北省人大代表、湖北东贝机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朱宇杉。
朱宇杉介绍,近期,多地密集发布了促进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重庆、杭州、南京、成都等地,于2024年陆续发布促进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这些政策立足各地优势和特色,推动机器人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政策的加码,无疑将进一步推动资源向人形机器人这一未来产业集聚。
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研发需要大量资源投入,还需要在设计、测试、量产阶段积累海量的工艺经验。这不仅是制造一台机器人的难题,更是构建整个超精密制造生态链的长期任务。进一步来看,核心零部件的规模化生产,不仅仅是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必经之路,同时是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和解决“卡脖子”问题的重要一步,对于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可以提供较高的生产保障。
为此,朱宇杉建议:
湖北省能够通过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交流合作,由政府平台+社会资本投入,帮助企业自主研发核心技术,引进外部已成熟的先进技术,给予研发和项目投建过程中的政策帮扶,大力发展行业领先的尖端技术。同时,通过政策激励、落实机制、技术引进等方面,支持重点企业布局人形机器人板块,加速形成对核心零部件如电机、减速器、触觉传感器、滚珠丝杠等重点点位,加快打造完整产业链条,提高市场竞争力和上量规模,以项目助推传统重点产业加快“延链补链强链”,加快打造完整产业链条,把创新政策、创新平台、创新氛围和创新服务这四个方面的统筹发力落地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