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法国人拍摄的沈阳中捷厂,国营工厂的待遇,真的让人羡慕

烈火科学风暴 2025-01-25 16:28:41

1985年6月,法国摄影师加斯穆尔,带着满腔好奇与期待,来到了东北重工业基地——沈阳,他的目标是当地的“中捷友谊厂”

中捷友谊厂的车间

这是一家始建于1939年的大型工厂,前身是二战时期,日本人建造的“满洲机械株式会社”,负责生产六零炮、冲锋枪和小型车床。

解放后,先后改名为沈阳机器厂和沈阳第二机床厂,并且铸剑为犁,从生产军火,转变为专门生产大型机床,为工业建设提供重要支持。

中捷友谊厂的钻床

1960年,为庆祝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友谊,正式改名为“中捷友谊厂”,是东北地区,响当当的工业名片!

中捷友谊厂的主要生产50、80摇臂钻床和 T68、T611镗床。

这两样产品加工精度高,性能稳定,在当时国内机械加工领域,名气相当大。

金加工车间里的女工,正在熟练的操作台式钻床。她们上班时,是生产主力,下班后又是家庭的支柱。

80年代的国营工厂,就像一个自给自足的小社会,医院、幼儿园、中小学、图书馆、食堂等一应俱全。

大家只需安心上班即可,生活中的各种需求,几乎都能在厂区内解决。

这是80摇臂钻床的立柱,加工难度很大,需要高级工才能拿下。

当时工厂实行“八级工”制度——1级学徒工、2级初级工、3级中级工、4级高级工、5级技师、6级高级技师、7级特级技师、8级首席技师。

水平最高的首席技师,就是人们常说的“8级工”,他们的工资和待遇比厂长还要高,每月能拿到160元左右!

80年代,普通工人收入,每月在30-50元之间。虽然看着不多,但足够养活一家人。

因为住房、看病、孩子上学等,都是厂里解决的,几乎不用花钱,物价也很低,一瓶茅台只需要8块。

因此,七八十代能进工厂当工人,是很让人羡慕的事情。

那个时候,能来这里上班,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

加斯穆尔来到“中捷友谊厂”时,三线建设还在进行中,作为东北工业的领头羊之一。

中捷友谊厂立钻车间的300多名职工,早在1964年,就整体搬迁到了宁夏中卫,组建成大河机床厂。有力的支援了三线建设。

在他们的传帮带下,大河机床厂也在80年代达到了顶峰!

时隔40多年,中捷友谊厂已经成为沈阳机床集团的一部分,大河机床厂也搬迁到了银川。

但这些珍贵老照片,却依然承载着那段光辉岁月的记忆,静静诉说着国营工厂的辉煌与贡献!

0 阅读:7
烈火科学风暴

烈火科学风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