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台湾一连长冒死游回大陆,改名入学北大,今成了国家顶级智囊

蛇之王聊一聊 2023-08-23 10:14:27

有一天傍晚,金门岛上的驻军忽然接到了宵禁的命令。不仅如此,传令兵还特意通知沿海岗哨如果发现有人下海不准开枪,就算有枪响也不要上前查看。

然而天完全黑下来以后,遵循宵禁令的驻军们却忽然接到全员出动的命令。

那天晚上所有人连夜在全岛开展了地毯式搜索,只为找到一个人——林正义,正是他下了宵禁的命令。

而此时的林正义已踏上了大陆的土地,前方等着他的是无可限量的未来,后来他也确实努力走到了旁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林正义为何要冒死游过台湾海峡?到了大陆后他做了些什么?现在他又攀上了怎样的高峰呢?

冒死游过海峡

又到了夜深人静时,林正义悄悄拿出了他买的半导体收音机。虽然只隔着一道浅浅的海峡,但他想了解祖国大陆的情况,只能偷偷地通过听广播来实现。

听着广播里那些振奋人心的消息,想着台湾的现状和自己受到的教育,一个念头逐渐在林正义心里生根发芽——回到大陆去!

其实按照当时的形势来讲,台湾单看经济的话,发展势头非常猛。可惜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台湾政治上的昏暗同样不容忽视,这也困扰着很多有志青年。

而林正义从小便将孙中山先生的遗训谨记于心,始终不敢忘却“振兴中华之责任”。怀揣这样的鸿鹄之志,他在台湾确实难以施展得开拳脚。

年轻时的林正义

这并不是说林正义在台湾不得志,正相反他其实是曾被蒋经国接见的“军中楷模”,如果他继续留在台湾也很可能成为炙手可热的大人物。

然而林正义心知肚明,孙中山先生所指之中华,当为整个中华民族,绝非是这小小的一个台湾省。

更何况当初蒋介石先背离国民党的建党初衷,才导致现在台湾人民只能与祖国大陆隔海相望。

每每想起这些,林正义都深感痛心。但他明白自己不太可能改变台湾的整个政局,他能做的也只是让自己回到祖国的怀抱。

好在当时林正义在金门岛驻防,这里有的地方离大陆直线距离只有两千多米,甚至能望到在大陆生活的同胞们。

对体力好又会游泳的人来说,这样的距离游过去完全不成问题,而林正义正好是一个游泳健将。

于是林正义在深思熟虑后,下达了文章开头提到的宵禁命令。等到夜幕降临时,他带着必要的防护装备跳进海里,然后奋力朝着让人向往的大陆游去。

如果当晚的哨兵仔细看看海里,就能发现他们前途无量的连长。但是没人注意这一点,直至又一道命令突然而来。

原来是有其他长官发现了林正义的失踪,所谓的宵禁令也露馅了。那天晚上的金门岛非常混乱,所有驻军都没闲着,仔仔细细地搜寻着林正义的踪迹。

可这时的林正义已经在大陆登陆了,说清楚情况后他受到了有关部门良好的对待,并且即将开始全新的生活。

为了让自己铭记志向,他还毅然决然地将名字改成了林毅夫,取的正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意思。

至于台湾对他是“叛徒”的指责,林毅夫一概不理。毕竟游过海峡的是怀揣梦想的连长林正义,这跟在大陆开始新生活的林毅夫有什么关系啊!

考北大,出国进修

初到大陆的林毅夫最先做的事是周游各地,台湾省受限于狭小的面积,能游览的地方非常有限,名胜古迹、山川风物也远远不能与大陆相比。

游览过祖国的大好河山后,最让林毅夫震撼的就是成都的都江堰。这不仅是因为都江堰的壮丽,更是因为它独特的历史与实用价值。

众所周知,四川能成为天府之国,离不开李冰父子主持修筑都江堰水利工程立下的定鼎之功。更让林毅夫深受启发的是,都江堰时至今日仍在惠及四川人民。

想来站在滔滔江水边时,林毅夫的心里一定久久不能平静,因为要为中国人民谋福利的宏伟志向又一次扣响了他的心弦。

林毅夫深知,在和平年代里想要有所作为,必须积累足够的知识。其实林毅夫学习很好,早年考上了台湾大学,这是台湾省最好的大学。

可惜没过多久林毅夫就转读军校,当时他的举动还引起了台湾岛内的轰动,也是这个契机让林毅夫受到了蒋经国的接见。

好在林毅夫没有被台湾军方洗脑,从军校毕业以后又攻读了企业管理的硕士学位,并于次年就回归大陆了。

只是林毅夫认为他掌握的知识还远远不够,需要继续接受教育。很快他便进入北京大学,选择攻读政治经济学专业。

初入学的林毅夫非常谦逊,但这掩盖不了他对西方经济学理论的独到见解。再加上他英语讲得非常棒,没用多长时间就成了同学里的佼佼者。

凭借这些真本领,林毅夫得到了一个影响他一生的机会——给到北大演讲的舒尔茨当翻译,并且他是唯一的翻译人选。

要知道舒尔茨是芝加哥大学的资深教授,1980年访华时他刚摘得前一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桂冠,是在全球经济学界都炙手可热的人物。

舒尔茨

像舒尔茨这样的人,自有对人才的独特感知,于是有一天他突然问林毅夫:“你想到美国读博士吗?”

林毅夫不假思索地回答了:想去。他以为舒尔茨只是随口说说,远没有想到他已经拿到了打开经济学专业最高学府大门的钥匙。

因为舒尔茨回国后,立刻向自己所在的学校推荐了林毅夫,并且表示他愿意当林毅夫的导师,要知道,舒尔茨那时已经很少亲自带学生了。

消息传到中国,林毅夫欣喜雀跃,刚从北大毕业就立刻远赴美国继续学业。

通过日复一日的努力,林毅夫终于在经济学领域有所建树,还为自己争得了经济学界一席之地,这也为他日后成为中国顶级智囊奠定了坚实基础。

顶级智囊,夫妻齐上阵

1987年,林毅夫完成了在美国的学业,并且拒绝导师的挽留坚决地回到祖国,他是全中国留学归来的第一位经济学博士。

刚在国内安顿好没几天,林毅夫就立刻到有关部门赴任了,三年过后他当上了研究中心下设的农村部副部长。

又过了两年,凝聚林毅夫心血的《中国的农村改革及农业增长》一文在美国知名杂志上发表,而后无数同行频频引用这篇文章。

这样的盛况,也为林毅夫带来了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颁发的经典引文奖。

再加上他之前发表的关于中国农业研究的论文,林毅夫成为了中国农业经济与社会问题领域当之无愧的权威专家。

与此同时,林毅夫也用实际行动回报了培养他的北京大学。那是1994年,他联合多为经济学界领军人物,在母校成立了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在林毅夫的带领下,这里迅速发展成了中国经济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在担纲研究中心主任的同时,林毅夫还脚踏实地的为国家做了很多事。

他曾连任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是实至名归的经济决策智囊团成员,对中国经济尤其是农村经济的政策制定拥有非常高的影响力。

更有趣的是,当年林毅夫去美国求学时是孤身一人,回来时还为国家带回了一位特殊教育学博士——陈云英。

陈云英其实是林毅夫的妻子,不过他们并不是在美国相识,而是林毅夫一到美国就联系上了还留在台湾的陈云英。

原来林毅夫回到大陆以后,台湾没脸承认曾经被认为是“军界楷模”的林毅夫“叛逃”了,于是捏造了他已经亡故的借口。

但深爱他的陈云英不愿意相信丈夫身死,一直带着两个孩子苦苦地期盼丈夫的消息,好在他们从未放弃过彼此。

得知林毅夫到美国求学以后,陈云英不甘心继续留在台湾,于是很快申请了到爱丁堡大学攻读硕士,后来又拿下了华盛顿大学的博士学位。

跟着林毅夫回国时,正是陈云英通过博士论文答辩的第八天。对于中国来讲,陈云英是国内首位特殊教育学博士,同样是国家紧缺的人才。

此后经年,陈云英则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回馈国家,成为了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领军人物。

虽然他们夫妻二人深耕的领域不同,但做的都是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事。因而他们同为全国政协委员,还被大家称赞为“夫妻议政”的典范。

可以说林毅夫回归祖国是非常正确的选择,陈云英也是特别有胆识的女中豪杰,站在林毅夫身旁丝毫不逊色。

然而在事业上获得非凡成就后,林毅夫和陈云英的心头还是有难以慰藉的情感之苦,那就是名为思乡的苦楚。

乡愁无解,《祭父文》

随着林毅夫在经济学界的地位越来越高,他的名号也逐渐传到了台湾省。虽然已经改名换姓,但是他容貌没有多少改变,很快就被认了出来。

一时间“叛徒”“逃兵”的脏水纷纷泼到了林毅夫的身上,林毅夫对于外界的评论向来不在乎,但是他却无法割舍对家人们的爱。

尤其父母年事已高后,林毅夫时常为自己不能在身边尽孝而难受。

然而林毅夫明白忠孝两难全的道理,所以他坚定不移带着妻子定居大陆。可当父母离世他却连奔丧都不能时,他还是感受到了何为肝肠寸断。

1996年,林毅夫的母亲先一步撒手人寰,他们母子自从1979年林毅夫游过海峡后就再也没见过面。

听闻母亲辞世的噩耗,林毅夫的眼泪止不住的流。

原本他想申请回台湾奔丧,可惜不近人情的台湾当局百般阻挠,让他留下了无可挽回的遗憾。谁料这样的遗憾,林毅夫还会再经历第二次。

那是2002年,林毅夫的父亲也在台湾省溘然长逝。这次噩耗传到林毅夫耳中时,他还在旧金山参加一场重要的学术会议。

面对记者的镜头,林毅夫难以克制自己的悲痛,他的泪水都被镜头记录了下来。与此同时,林毅夫再次向台湾当局递交了回家奔丧的申请。

这次虽然未被直接阻挠,但却引起了两岸媒体的极大关注。他早年冒死回到大陆的事情再度被翻了出来,台湾高层对林毅夫更是毫不客气的批评指责。

原本林毅夫只是想回家送别父亲,他也没想到这件事会被推到风口浪尖上,只能满怀遗憾地表示:“我不希望在父亲过世的时候,再次引起太多争议。”

可惜台湾当局始终不愿意放过他,丝毫不顾一个孝子的悲痛。为了让林毅夫能有机会再看看父亲,台湾的林家人整整等了二十多天都没有为林父入殓。

然而林毅夫回台祭父引起的争端始终未能平息,无奈之下林毅夫只能再度放弃回台奔丧,并让陈云英代他去父亲灵前致哀。

陈云英赶到林毅夫的老家台湾宜兰时,林毅夫也在北大的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和女儿一起布置好了灵堂,他想通过互联网连线的方式与父亲告别。

林毅夫本来做好了心理建设,但一看到在场的亲人和父亲的灵位,他顿时泪如雨下。那天宜兰的天气非常不好,雨就没停下来过。

对此,法师给出的解释是儿子没有回来。林毅夫可能并不相信玄学,但那句“儿子没回来”却戳中了他的心头之痛。

听到这里林毅夫再也顾不得其他,“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就嚎啕大哭,直至仪式结束他都没缓过神来。

林毅夫的女儿和学生都担心他的身体状况,毕竟这时的林毅夫也已经五十岁了,最后只能强行扶走林毅夫。

正如林毅夫在《祭父文》中写的那样:“黄泉路口,不得执手扶送,长留阿爸、阿母无尽之憾。”

更让人痛心的是,这样的遗憾时常在上演。林毅夫亲自尝了锥心之痛后,也更加努力地为两岸友好做着贡献。

在日复一日的操劳中,林毅夫的头发已经斑白,但他一心为国的初衷从未改变。

2 阅读:541
蛇之王聊一聊

蛇之王聊一聊

失去的就是失去了,不管再怎么努力也拼凑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