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农村土地撂荒现象日益增多,且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这一问题的产生,背后有着诸多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几句话就能阐释清楚。
首先,一个关键的因素在于种地难以维持家庭的正常运转。当农民辛苦劳作一年,却发现所得收益无法满足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时,他们自然会考虑放弃土地,另寻其他谋生途径。这是一个千古不变的道理,生存永远是人们首要考虑的问题。
从具体原因来看,增产不增收的困境尤为突出。粮食价格几十年来一直维持在一元多点一斤,几乎没有明显的上涨。然而,农药、化肥、种子、机械等农资的价格却如脱缰的野马,年年暴涨。这与精英阶层不断上涨的薪金形成了鲜明对比,他们的收入连年增加,永不停歇,就像失控的机车一般疾驰向前。而农民面对的却是微薄的收入和不断攀升的成本,这种巨大的反差让他们对种地的前景感到迷茫。
地块零碎分散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严重阻碍了机械化的推广和高科技种田的普及。在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今天,大规模、集约化的生产方式能够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和产量。但由于地块的分散,大型机械难以施展拳脚,农民只能依靠传统的劳作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劳动强度大。这使得农业生产在与其他产业的竞争中处于劣势,进一步降低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
水利设施的破坏和水浇条件的恶化,更是直接限制了粮食产量的增加。近半个世纪以来,水利设施的建设竟然停滞不前。在农业生产中,水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没有良好的灌溉条件,粮食产量很难得到保障。而如今,许多农村地区的水利设施老化、损坏,无人修缮,导致农民在面对干旱等自然灾害时束手无策。
管理的缺失同样是导致土地撂荒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很多人看来,种地似乎只是农民自己的事情,与其他行业毫无关系。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的稳定。但庞大的管理队伍却很少有人真正深入到田间地头去了解农民的实际困难和需求。当土地大面积撂荒时,也无人问津,无人管理。这种不作为的态度,无疑助长了土地撂荒现象的蔓延。
此外,一部分专家的鼓动也对撂荒土地起到了推动作用。有专家竟然声称“土地撂荒,其实积极乐观地看,是个好现象,这说明农民不再需要,在一亩三分地上求生存,能够有更多的谋生选择余地了。”这样的观点实在让人难以理解。如果这种信息属实,那么这位农业大学的副教授究竟是出于何种目的说出这样的话呢?这不仅损伤了专家们的信誉,也让农民感到心寒。一提到专家教授,人们便嗤之以鼻,不屑一顾,这并非没有原因。
把土地撂荒的全部责任归咎于农民是极不公平的。工、农、商、学、兵,虽然分工不同,但都是为社会做贡献的,没有贵贱之分。精英阶层连续涨薪,月入近万,而农民却收入微薄,难以维持生计。人为地划分贵贱,制造阶级对立,这到底是谁的责任呢?我们不能忘记,高福利待遇是建立在大多数农民的奉献之上的。农民们辛勤耕耘,为国家提供了粮食等重要物资,他们的奉献就如同高楼大厦的基础。如果这个基础松散了,高楼大厦还能安然存在吗?
总之,土地撂荒绝对不是一种正常现象。“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曾经是我们的国策,“家中有粮,心中不慌”永远是不变的真理。如今,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家庭存粮普遍较少。三年疫情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超过两周,一般家庭就会面临断粮挨饿的困境。如果再有比疫情还严重的突发事故,后果将不堪设想。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土地撂荒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稳定农资价格,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推广机械化和高科技种田。同时,要加强对土地的管理,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鼓励农民规模化经营。对于那些不负责任的专家言论,要及时予以纠正和批判。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