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重用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的子孙,为何没保住汉室基业?

风云剑尊 2024-11-26 07:49:35

诸葛亮的智慧为何未能保住蜀汉基业?刘禅的最后一搏,到底输在哪?

有人说,蜀汉的灭亡是命中注定。毕竟,当刘备去世、关羽、张飞先后战死沙场,再到丞相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蜀汉的根基就已经摇摇欲坠了。但真的是这样吗?刘备的儿子刘禅,真的如后世所言,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吗?他真的毫无作为,未曾为保住父辈的基业做出努力吗?

刘禅的最后一搏:依靠父辈的后代

刘禅年少登基,年仅十七八岁,面对的是一个刚刚失去核心人物的局面。虽说有诸葛亮这样的智囊辅佐,但面对内忧外患,蜀汉的处境并不乐观。门阀士族的蠢蠢欲动、人才的匮乏、魏国的虎视眈眈,这些都压在了那个年轻的皇帝肩上。

而刘禅很快做出了他的选择:把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全权处理政务。这并不是他无能的表现,而是当时最为明智的决策。诸葛亮的才能和威望足以稳定局势,延续父辈留下的基业。刘禅甚至在诸葛亮去世后,取消了丞相制度,亲自掌握大权,将目光投向了那些父辈的后代——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的子孙。

他深知,若想延续蜀汉的命运,唯有重用这些忠义之士的后代,方能挽救摇摇欲坠的蜀汉江山。

诸葛瞻:父亲的光环,儿子的压力

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年幼时便因聪慧而备受瞩目。诸葛亮甚至在给哥哥诸葛瑾的信中提到,儿子聪明可爱,但他担心诸葛瞻“早慧未必能成大器”。诸葛亮因忙于军政事务,未能亲自教导这个年幼的儿子。而当诸葛亮病逝时,诸葛瞻仅仅八岁。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禅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诸葛瞻,并不断提升他的官职,最终让诸葛瞻担任了军师将军。刘禅的用意很明显,他希望诸葛瞻能够接过其父亲的重任,成为蜀汉的中流砥柱。诸葛瞻虽然忠诚,但毕竟资历尚浅,能力也未能完全展现。面对魏国邓艾的进攻,他虽奋力抵抗,最终却战死在绵竹,未能挽救蜀汉的命运。

关羽、张飞的后代:忠勇无双,但天不假年

关羽和张飞的子孙同样是刘禅寄予厚望的对象。关羽的儿子关兴,早年便展现出非凡的天赋,深得诸葛亮的器重。然而不幸的是,关兴英年早逝,未能在更高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才华。张飞的次子张绍,则在刘禅的安排下成为侍中、尚书仆射,地位与诸葛瞻相当。同样,刘禅将京城的安全交给了赵云的两个儿子赵统和赵广。

这些安排,清晰地展现了刘禅的战略意图。他试图通过提拔这些父辈的后代,重现当年刘备、关羽、张飞、赵云等人的威势。现实并不如他所愿。关羽、张飞的子孙虽然忠勇,但或因早逝,或因能力不足,未能承载起蜀汉的未来。

为什么他们没能保住蜀汉?

看似刘禅的安排已经做到了极致,为什么蜀汉还是没能逃脱灭亡的命运?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1. 人才匮乏,难以为继

蜀汉在后期面临着严重的人才断层。刘备去世后,关羽、张飞相继战死,蜀汉的元老级人物逐渐凋零。虽然刘禅提拔了他们的后代,但这些年轻人的能力、经验远不及父辈。诸葛瞻虽忠诚勇敢,但缺少诸葛亮的智慧和谋略;关兴早逝,关统、张绍虽有忠勇之心,却难以撑起大局。蜀汉的灭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后继乏人。

2.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并非无懈可击

诸葛亮的忠诚和智慧毋庸置疑,但他的某些决策也难免受到后世的质疑。在他去世前,蜀汉的军事战略始终以北伐为主,力求恢复中原。蜀汉的资源、兵力远不及魏国,屡次北伐耗尽了国力,也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诸葛亮在军事上的保守策略,虽然避免了蜀汉的快速崩溃,却也使得蜀汉陷入了长期的消耗战,最终难以为继。

3. 内部问题难以解决

蜀汉的内部问题同样难以忽视。刘禅继位时,蜀汉的士族门阀势力已经逐渐抬头。诸葛亮在世时,凭借其威望尚能压制这些势力,但他去世后,刘禅并未能彻底解决这一问题。门阀士族的利益盘根错节,蜀汉的内部矛盾在外敌入侵时显得尤为致命。

4. 魏国的强大压迫

与蜀汉的资源匮乏、人才凋零相比,魏国在曹操、司马懿等人的治理下,国力蒸蒸日上。邓艾、钟会等将领的崛起,使得蜀汉在军事上更加被动。最终,邓艾通过阴平的奇袭,直接攻入蜀汉腹地,彻底击溃了蜀汉的抵抗。

历史无法假设,蜀汉的灭亡有其必然性。刘禅并非无能,他在当时的处境下,已经做出了力所能及的努力。提拔父辈的后代、维系朝政的稳定、应对外敌的进攻,刘禅每一步都走得谨慎而小心。只可惜,无论是诸葛瞻的忠勇,还是关兴、张绍的奋战,都未能抵挡住历史的洪流。

有人说,如果关兴、张苞不早逝,或许蜀汉还能支撑更久。但历史没有如果,蜀汉的灭亡,既是刘禅个人能力的局限,也是整个时代的无奈。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