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怎么才能大胜?对印反击战,抗美援朝,中国早就给出示范

南斋孤风中 2025-01-21 18:34:28

俄乌战争这面“镜子”,能照出不少值得中国学习的东西。特别是现在美国在南海和台海老是搞小动作,这些教训就更值钱了。

“兵贵神速”可不是一句空话。

咱翻开历史书,几乎所有的成功闪电战都印证了这一点。

拿二战来说,1940年希特勒派出200多万大军突袭法国,只用了43天就让这个欧洲强国举手投降。

再看看1991年的海湾战争,美军联军69万人马,42天就把萨达姆打得找不着北。

这些战争为啥能赢得这么干脆?

关键就是“快、准、狠”。

但俄罗斯在乌克兰这仗打得,叫一个“慢腾腾”。

2022年2月开打时,才投入19万人,打了一半发现不够用了,又补充。

这就跟往锅里加水似的,加一勺少一勺,最后炖了三年的大杂烩。

要说这种打法有多要命,还得从历史上找例子。

1950年朝鲜战争,中国军队虽然装备差,但第一波就投入了30多万大军。

靠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战术,硬是把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打回了三八线。

这就是抓住战机的重要性。

再说南北战争,北方联邦军一开始就知道速战速决的重要性。

总动员人数达到了约200万人。

虽然,当时很多人觉得太夸张,但最后证明这个决定是对的。

要不是一开始就下这么大的决心,南方邦联早就被欧洲列强认可了。

慢工出细活?打仗可不行

回到俄乌战争,俄罗斯这种“温水煮青蛙”的打法出了啥问题?

给了乌克兰喘息的机会。

乌克兰趁这功夫,从美国拿到了1000多亿美元的军援,还练出了一支能打硬仗的军队。

你不出手,对手都都布好了,这仗还怎么打?

更要命的是,这一拖就是三年。

据统计,俄军伤亡、失踪加起来超过50万人。

要知道,苏联在阿富汗打了10年,总共才损失了1.5万人。

这么一比,这场仗的代价有多大就看出来了。

常说“慢工出细活”,但打仗可不是这个理。

现代战争就像摔跤,一上来就得用全力,等你慢悠悠地活动筋骨,对手都热身好了。

俄罗斯现在占了乌克兰17%的地盘,可是付出的代价远远超出了预期。

卢布贬值了30%,大公司都跑了,石油天然气出口受限,老百姓的日子也不好过。

该出手时就得出手。

不然,就像俄罗斯现在这样,陷在泥潭里。

进也不是,退也不是,这仗越打越难收场。

“一字长蛇阵”,这可是打仗时最忌讳的阵型。

可俄罗斯在2022年2月进攻基辅时,偏偏犯了这个大忌 - 在边境排出一条60多公里长的军车队,跟古代的行军队列似的。

这就好比把一条大蟒蛇伸得笔直,头尾相距几十里,中间能不虚吗?

历史上有个特著名的教训 - 公元前202年的彭城之战。

项羽率军追击刘邦,急行军拉出了一条长队。

结果韩信看准战机,突然从侧翼杀出,一下子把项羽的队伍切成几段,各个击破。

这就是“一字长蛇阵”的致命弱点:

首尾不能相顾,中间易被切断。

1950年朝鲜战争,美军推进到鸭绿江边时,也拉得太长。

结果中国军队抓住战机,从侧面突然杀出,把美军战线切得七零八落。

俄军以为乌克兰会像2014年克里米亚那样,举手投降。

乌克兰早就做好了准备,用无人机、导弹、游击战术专挑这种长队的软肋打。

和平时期的军队,最大问题就是容易“纸上谈兵”,忘了战场上瞬息万变的残酷现实。

和平不等于可以松懈。

露出破绽的那一瞬间,可能就决定了胜负。

现代战争更是如此,准备要充分,出手要快,否则就会像俄军这样,打了三年还在泥潭里挣扎。

战争从来不是讲“武德”

作为前苏联的“正统继承人”,手里有核武器,常规部队100多万,坦克就有1400多辆。

但在乌克兰这仗上,他们就像巨人在打小球。

咱们拿历史上的例子来对比:

1991年海湾战争,美国为了打伊拉克,直接派出了69万大军。

而伊拉克那会儿才多大?

43.8万平方公里,而乌克兰的领土面积约为60.3万平方公里。

再看1944年诺曼底登陆,盟军投入了288万人,就是为了保证一举成功。

可俄罗斯呢?

开战时才20万人,后来慢慢增加到33万。

战争从来不是讲“武德”的时候。

想速胜,就得下狠手。

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

当时印度领导人尼赫鲁认为中国不敢真打,结果中国一下子投入十几个师,仅用了一个月就打得印度措手不及。

这就是全力以赴的重要性。

这种“温水煮青蛙”的打法,反而给了乌克兰喘息的机会。

狮子搏兔,亦尽全力。

不打则已,一打就要赢!

给对手反应的机会越少越好。千万别觉得对手弱就掉以轻心。

提防外人“掺一脚”

预估不足。

低估了西方援助乌克兰的决心。

来看看乌克兰都得到了啥帮助:

美国自己就提供了超过1000亿美元的援助,“海马斯”火箭炮、“爱国者”防空导弹,这些在战场上都成了大杀器。

更别提那些看不见的支持了。

比如卫星情报、通信设备等等。

这些外部支持,直接改变了战争的走向。

这种援助规模,比二战时,美国支援苏联的“租借法案”都不遑多让。

那会儿美国可是给了苏联价值110亿美元(现在可能值1500亿美元)的军事物资。

情报共享,这更是戳到俄军的痛处。

北约的预警机、侦察卫星24小时盯着战场。

乌军想打哪儿,敌人在哪儿,情报都是现成的。

这让人想起1991年海湾战争,美军就是靠着先进的情报系统,让伊拉克军队像“睁眼瞎”一样,都不知道打击从哪来。

这种援助的威力,在历史上有个特著名的例:

1980年阿富汗战争。

美国给阿富汗游击队提供了“毒刺”导弹,对苏军的直升机和运输机构成了威胁。

打仗之前,不光要看对手有多强,更要看对手背后站着谁。

现代战争,表面上看是两个国家在打仗,实际上总会有外人想要“掺一脚”。

外部势力往往会通过“渐进式”介入,最终形成巨大威胁。

很多人以为乌克兰撑不了多久,结果持续了3年。

打仗不能光看表面。

就像下棋要“走一步看三步”,现代战争更要“看十步”。

比方说,如果将来真要发生冲突,首先要考虑:

谁可能会支持对方?会给什么样的支持?

对方能获得多少外部援助?通过什么渠道?

我们自己的重要物资和技术有多少依赖外国?

如何在第一时间切断敌人获得外部支持的途径?

必须要跳出简单的“一对一”思维模式。

未来战争的胜负,可能在战争开始前就已经决定了。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谁的准备做得更充分,谁就更有可能赢。

这不光是要备战器,更要把方方面面都考虑进去,从军事、经济到外交,都要提前布局。

永远不要低估对手的实力,也不要高估别人的善意。

做好自己的准备,才是最靠谱的。

当一个国家的核心利益和红线,被反复触碰时,在萌芽状态就应该消除威胁。

还有战略预警能力。

现在的军事冲突很少是突然爆发的,往往会有一些预兆。

比如说,敌对势力可能会先通过贸易制裁、技术封锁来试探底线。

产业基础。

现代战争不只是军队在打仗,更是整个国家体系在较量。

把威胁消灭在萌芽状态,就必须有强大的产业支撑。

比如说,芯片产业的自主可控就显得特别重要。

要是关键时刻被人“卡脖子”,再强的军事实力也难以发挥。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面对未来可能的挑战,我们必须把每一个可能的威胁,都当做“蚁穴”来防范。

这样才能真正确保国家安全。

0 阅读:17
南斋孤风中

南斋孤风中

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