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经历了痛苦,才能体会别人的痛苦

如梦玲 2024-05-05 10:47:20
The most basic pain in life is hunger

一味无底线忍让,只会纵容施暴者变本加厉,觉得你更好欺负。

孩子要有不伤人的教养,也要有不被伤害的气场。

“打回去,我支持你”不是在纵容暴力,而是在用另外一种方式减少暴力事件发生。

如果遇到挣脱不掉,就揪住他的两只耳朵往两边拽,一拽他一疼就会放下你。

自己的孩子不要欺负别人,这是家教问题,一定要让孩子知道,什么事情不能做,越有力量越不能欺负比你弱的。

自己的孩子不被别人欺负,可以让孩子从小进行体育锻炼,有运动就有爆发力,就不容易被别人欺负。

孩子的出生年,再苦再累一定要自己抚养。

孩子一岁半之前一定要自己带,否则就丧失了对他心理上的“控制力”。

到半岁之后,孩子最开始出现的一个心理现象,叫认人。

不是靠吓唬、恐吓、训斥,真正能让孩子听你的,是你对他早年的抚养。

6岁之前性格养成,如果有些问题没解决,后边家长就管不了了。

克制任性,6岁之前说“不”,非常重要。

不知道死的含义。

孩子2岁之前,还不太会说话,觉得难受了、痛苦了都是靠哭来表达。

3-5岁开始,孩子的哭声就有目的性了:我要这个东西,你不给我,我就哭。

对孩子做一个“克制任性”的训练。

直接抱回家;当场不要打不要骂,任孩子哭不要管。

回家后抱到卧室里,一对一,不管谁来管,一个人管就够了,把门一关,其他人不要来劝、来干涉。

不要骂孩子,言传身教很重要,要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不要打孩子,大人打小孩,不公平。

不要说教,孩子哭闹时,说什么对他都是噪音,越说他越闹。

不要走开,他就是闹给你看的,要看着他闹。

知道闹是没有用的,孩子越小管,越好管。

不能让孩子太压抑了,孩子不闹了,要跟他说:以后有什么事儿,能不能好好说。如果你能说服我,我也许会考虑你的要求。

孩子提出三次要求,满足他一次,让孩子知道交流有用,但又不要每次都给他。

孩子自私养成的原因,是家里什么事都让他只管自己,别人不用管。

孩子以后走向社会,走向人生,他的痛苦会更多。

让孩子去体会,人只有自己经历了痛苦,才能体会别人的痛苦。

如果孩子12岁之前没管他,从14岁开始管,根本管不了。

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大多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

留给的机会微乎其微。

如果把人体比作一台机器,血管就像一个复杂的管道系统,连接各个零件,输送营养、排出废物。

精神压力可引起血管内膜收缩,加速血管老化,增加心源性猝死风险。

每天吸烟20支以上,冠心病风险会增加2-3倍。

醋能软化血管、降低血脂。

随时抽个空在原地小跑1分钟,一天3次。

喝水间接促使上班一族运动,上班族很容易因久坐患上疾病。

喝水可以多去厕所,走路的同时健康血管。

睡眠使人体血液流动稳定,让血管从紧张中摆脱出来,使血液流动更加畅通。

在办公室的茶水间有一个抽屉,里面全是一次性牙刷和毛巾。

甚至连洗澡,微软都可以解决。

只要你想,可以在微软那栋楼里面,住一辈子不出来。

不与别人盲目攀比,自己就会悠然自得。

说话要用脑子,做事慎言。

讲话不要只顾一时痛快、信口开河,以为人家给你笑脸就是欣赏,没完没了把掏心窝子的话都讲出来,结果让人家彻底摸清了家底,还偷着笑你。

遇事不要急于下结论,即便有了答案也要等等,也许有更好的解决方式,站在不同角度就有不同答案。

学会换位思维,特别是在遇到麻烦时候,千万要学会等一等、靠一靠,很多时候不但麻烦化解了,说不准好运也来了。

这世道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不要参与评论任何人,做到心中有数就可以了。

谁也没有理论依据来介定好人与坏蛋,其实就是利益关系。

天下根本没什么免费午餐,哪有白拣的便宜让你赚。

人生如戏,都在寻找利益平衡,只有平衡才有可能玩下去。

坏心情是失眠时折磨出来的,现实没有想的那样糟糕,生命有高峰有低谷,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

遇到恶缘,试着宽容,给对方一次机会,不上来就全盘否定。

人的最终结局都是一样的,只是把自己看复杂了,说句俗话:千万别把自己当回事。

自以为很安逸,实际危机重重,最后,只能在快乐中被煮熟。

每办一次分期,征信上都会有一次查询记录。

不良征信需要5年才能消除,一般房贷参考的都是五年内的记录。

当心中的苦痛堆积到一起,当情绪压抑到极致时,意外就发生了。

大约10个产妇里就有一个会得产后抑郁症,发病率之高超乎想象。

身体激素的变化,使得妈妈们情绪不受控制,极易因为一点小事崩溃。

内分泌因素的变化、社会支持的缺乏、自身角色转变带来的不适应,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引起产后抑郁。

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

生孩子并非社会赋予女性的义务,怀孕从不是母亲一个人的事。

住进满是臭鱼烂虾的海鲜市场,时间长了便察觉不到腥味.

与人相处,先看人品。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高人相助。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