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汽车市场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供应危机。
就在特朗普宣布对所有非美国本土制造的汽车征收25%关税的一周多后,全球各大车企纷纷采取了令人意外的反制措施——断供美国市场。
这场汽车贸易战的发展方向正与预期背道而驰,本想保护美国制造业的政策,却可能导致美国消费者无车可买。这或许达到了特朗普的预期,美国人要买车只能买美国车,消费者却苦不堪言。
哪些国家的汽车断供美国?美国本土汽车产业因此变好了吗?消费者愿意为此买单吗?
数据会说话,而目前的数据正在讲述一个令人担忧的故事。根据分析公司Vizion的统计,自关税政策宣布后的一周内,运往美国的集装箱订单总量从51.6万TEU(标准箱)骤降至16.9万个TEU,锐减了惊人的67%。这不是普通的市场波动,而是全球汽车供应链对美国新政策的直接反应。
美国作为全球第一大汽车进口国,每年进口约800万辆汽车,占全球汽车进口量的三分之一。如今这个庞大的市场突然间变得不那么友好,车企们的应对方式简单直接——既然你不欢迎我们,那我们就不来了。
最先"撂挑子"的是捷豹路虎。这家英国豪华品牌宣布暂停向美国出口其英国本土制造的车型一个月,以评估如何应对关税带来的成本上升。这对捷豹路虎而言影响深远——美国贡献了高达65亿美元的收入,每年售出8.2万台车辆,销售表现甚至超越了中国区域和品牌发源地英国的成绩。
紧随其后的是德国豪华品牌奥迪。在给美国经销商的一封信中,奥迪明确表示已停止向美国交付新车,所有4月2日后抵达美国的车辆都被暂时扣留。信中特别提醒经销商"现阶段应优先处理库存去化工作"。
然而,现有库存只有约37,000辆未受新关税影响的车辆,按照奥迪在美国近2万辆的月销量,这些库存最多只能支撑两个月。也就是说,两个月后,美国人想买奥迪,可能只能选择二手车了。
奥迪的母公司大众集团也采取了类似措施——暂停从墨西哥通过铁路运输车辆进入美国,并将从欧洲海运至美国的新车扣留在港口。直到4月中旬集团确定新价格策略前,所有新车都不会交付给经销商。这意味着大众旗下所有品牌的供应链都已暂时切断。
奔驰的反应则略显不同。虽然表面上声称暂时不会提高2025款车型的标价,但有消息透露,公司正在考虑从美国市场撤出其入门级汽车。在奔驰看来,25%的额外关税使得销售GLA和CLA这类紧凑型产品不再有利可图。
日系车企也没能幸免。作为日系车最大出口市场,美国的关税政策让日产和三菱迅速做出反应。日产宣布暂停接受英菲尼迪QX50和QX55两款SUV的美国新订单;三菱则直接停止向美国港口运输车辆,暂停向经销商出货。虽然三菱表示"目前经销商库存充足,不会对消费者造成影响",但这显然只是短期缓冲。
面对外国车企的集体"断供",有人可能会想:美国本土车企不是应该因此受益吗?然而现实却是,在全球化的汽车产业链中,没有谁能独善其身。
事实上,美国本土生产的汽车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2024年美国销售的新车中,有一半是进口的。除了特斯拉等少数新兴电动车企外,传统汽车市场主要依赖福特和通用这样的大型车企。然而,即使是这些"美国制造"的代表,也已深度融入全球供应链。
美国车企选择在海外建厂并非心血来潮。高昂的美国劳动力成本促使福特、通用等公司将部分生产线转移到墨西哥、加拿大等地。更重要的是,现代汽车制造极度依赖全球供应链,墨西哥、加拿大、中日韩等国提供的零部件占据美国整车成本的30%-50%。
以通用汽车为例,它严重依赖墨西哥制造的零部件。根据彭博社的分析,如果无法将关税成本转嫁给消费者,通用墨西哥产的车型毛利率可能从18%暴跌至-5%。汽车服务提供商考克斯汽车公司(Cox Automotive)预测,关税生效后美国制造的汽车成本将增加3000美元,而加拿大或墨西哥制造的汽车成本将飙升6000美元。
更糟糕的是,新关税政策下,供应链可能也会随之中断,美国本土车企不仅没有获益,反而可能因零部件短缺而被迫减产。
更雪上加霜的是,美国政府还计划在5月3日对特定汽车零部件加征关税。这对已经处于困境的美国汽车制造业无疑是雪上加霜。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本土车企只剩两条路:要么寻找国内供应商,要么提高产品价格,将额外成本转嫁给消费者。
关税政策的影响远不止于美国市场。随着大量原本计划销往美国的汽车需要找到新家,全球汽车市场格局可能发生重大变化。
最明显的是,欧洲和亚洲市场可能迎来更多的供应和更激烈的价格竞争。当车企无法将产品出口到美国时,它们需要在其他市场消化这些产能。这可能导致欧洲和亚洲市场的汽车价格下降,消费者从中受益。
另一方面,美国本土车企在海外市场也遭到反噬。特斯拉的进口车型Model S和Model X在中国暂时停售,目前仅剩库存车和二手车选择;通用旗下的道朗格平台也停止接收中国的订单。这表明,贸易保护主义往往是双向的——当一国对外国产品设置壁垒时,其他国家也会采取类似措施作为回应。
这场贸易战可能加速汽车产业链的重组。一些车企可能会考虑在美国建立或扩大生产基地,以规避关税。然而,建立新工厂需要巨额投资和较长时间,短期内难以改变供应格局。更可能的是,车企会重新评估其全球战略,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建立更加多元化的销售网络。
从中国视角来看,美国的关税政策虽然直接影响了少数已经进入美国市场的中国车企,但总体影响有限。实际上,中国汽车出口美国的比例相对较小,主要市场集中在欧洲、东南亚、中东和拉丁美洲等地区。
相比之下,中国汽车市场正经历自己的转型期。国内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战此起彼伏,消费者享受着前所未有的高性价比产品。与美国消费者面临的汽车短缺和价格上涨形成鲜明对比,中国消费者拥有更多样化的选择和更具竞争力的价格。
更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美国市场变得不那么开放,原本计划进军美国的中国车企可能会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技术研发和其他国际市场的拓展中。这可能加速中国汽车品牌的国际化进程和技术升级,从长远来看反而有利于中国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从供应链角度看,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国之一,在这场贸易战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随着美国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国际车企可能会更加重视与中国供应商的合作,以确保供应链的稳定性和成本效益。这为中国零部件企业提供了进一步提升在全球供应链中地位的机会。
对于中国消费者而言,美国关税政策可能带来的最直接影响是进口车型的价格变化。一方面,原本计划销往美国的车辆可能会转向中国市场,增加供应并potentially降低价格;另一方面,全球汽车供应链的重组可能导致某些进口车型的价格上涨。总体而言,中国庞大的市场体量和多元化的供应来源,使得消费者受到的影响相对有限。
美国的汽车关税政策本想"保护"国内产业,却可能适得其反——不仅未能帮助美国车企,反而让美国消费者面临无车可买或买不起车的困境。与此同时,这场贸易战正在重塑全球汽车市场格局,为不同国家和企业创造新的挑战与机遇。在这场没有赢家的游戏中,或许最大的教训是:在高度全球化的产业中,保护主义政策往往会伤及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