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世界上发生地震的区域,我们感觉似乎比较密集,比如台湾花莲的7.3级、日本本州东海岸的6.2级、马里亚纳群岛的6.8级、纽约的4.8级、云南昭通鲁甸的4.9级。据中国地震台网的监测数据,近一周以来,世界各地发生3.0级以上的地震有60多次。这么多地区发生地震,难道说明地球现在处于地震活跃期了?
有没有地震活跃期一说?地震确实有活跃期这一说法。地震活跃期是指地震活动相对频繁和强烈的时期,它与地震平静期交替出现,共同构成了地震的周期性特点。这种周期性也被称为地震间歇性,即一个地区在地震强烈活动之后,往往会经历一段相对平静的时期,然后再次活跃起来。
地震活动在时间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具有显著的活跃与平静特征。在活跃期,地震发生的次数较多,且震级较大,可能发生多次7级以上甚至8级左右的巨大地震。相比之下,在地震平静期,地震活动则相对较少,震级也较小。
地震活动周期的长短因地区而异,这主要取决于各地的构造活动性。例如,我国除台湾地区外,东部地震活动周期普遍比西部长得多,东部一个周期大约为300年,而西部为100~200年。我国台湾地区的一个周期则只有几十年。板块内部地震活动周期相对较长,而板块边缘地震活动周期相对较短。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同一地区,由于所选的时段或地震目录不同,得出的地震周期也可能不同。因此,对于地震活跃期的判断和分析,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地震活动的历史数据、地质构造背景以及地球物理场的变化等。
影响地球进入地震活跃期的主要因素地球的整体地震活跃期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普遍适用的时间间隔。地震活动的周期性特点因地区和地震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
关于决定地球整体进入地震活跃期的主要因素,这同样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一些可能的影响因素主要有:
一是板块运动和相互作用:地球的板块构造是地震活动的主要驱动力之一。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俯冲、碰撞和分离,会导致地壳应力的积累和释放,从而引发地震。当板块运动加速或板块边界处的应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地震活跃期可能随之到来。
二是地壳应力的积累和释放:地壳内部应力的积累和释放是地震发生的直接原因。在长时间尺度上,地壳应力的积累和变化可能导致地震活动的周期性变化。当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地壳岩石会突然破裂,释放出能量,形成地震。
三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和能量变化: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和能量变化也可能对地震活动产生影响。例如,岩浆活动、地热异常等因素都可能引起地壳应力的变化,进而影响地震活动的频率和强度。
地球有没有进入地震活跃期?地球上每年发生的大大小小的地震总计有500多万次,平均每天大约发生1万多次地震。然而,其中绝大多数地震太小或离我们太远,以至于人们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约有一二十次。
地球如果进入地震活跃期之后,主要表现出地震活动频率和强度的显著增加。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是地震频繁发生,且其中不乏较大震级的地震。在地震活跃期,全球范围内可能会发生多次7级以上的地震,甚至可能出现8级左右的巨大地震。
此外,地震活跃期的出现并非单一地区的现象,而是可能涉及多个地震带或区域。由于地震活动与全球板块构造的俯冲、碰撞等水平运动密切相关,不同地震带或区域的活动周期和特点可能各不相同,因此地震活跃期的表现也会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
因此,从近期全球地震的情况看,无论是从地震的数量,还是地震的震级大小,抑或是地震发生的区域范围,并不完全满足地球进入地震活跃期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