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金缕玉衣之谜

玉宿 2020-10-19 03:12:22

金缕玉衣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的葬服。按封建等级不同,玉衣有金、银、铜之分,以金缕为最高等级。据《后汉书•礼仪志》载,皇帝“玉衣”用金缕;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用银缕;大贵人、长公主用铜缕。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对金缕玉衣形制的了解仅限于古代典籍中的记载,从来没有见过完整的实物。1968年,河北满城汉墓中出现的两套完整的金缕玉衣,是中国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震惊了当时现场所有的考古人员。

神秘的金缕玉衣之谜

刘胜的玉衣长1.88米,用玉片2498块,金丝约1100克,分头面、长衣、裤、手套和鞋五部分。刘胜妻子窦绾的玉衣长1.72米,用玉片2160块,金丝约700克,结构相同。随着金缕玉衣的现世,一系列问题也摆在了人们面前:为什么古人将金缕玉衣作为殓服?这种丧葬习俗主要盛行于何时?它真的能像埃及的木乃伊一样使尸体千年不腐吗?

满城是河北省保定市下属的一个县。在县城西北面1.5公里处,矗立着一座海拔235.8米的山丘,山丘有一个奇怪的名字,叫“陵山”。在陵山附近,自古延续下来两个名叫“守陵”的村庄。村里的老人都说他们的祖先是守陵的,可是究竟在给谁守陵?陵在哪里?漫长的岁月里,没有谁能够说得清楚。直到1968年5月23日,解放军工程兵某部的一次爆破施工,才解开了这个千古之谜。

1968年5月23日下午3时,当战士们在距离山顶30米的一个朝东地带打眼放炮时,奇怪的现象发生了。爆炸声过后,并没有像往常那样崩下来也许多碎石头,炮的声音也不像平时那么脆响,而是十分沉闷,好像还有回声。

这是怎么回事?大家都感到十分纳闷。班长于是命令一个战士爬上去看个究竟。这个战士攀着岩石爬了上去,当他刚刚站到放炮处时,他的双脚似乎突然失去支撑,身体随着石头渣慢慢往下沉去。待他完全反应过来时,他已经和一大堆石头一起落尽了一个黑咕隆咚的山洞里。洞里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他的脚下是冰凉的淤泥和一些坛坛罐罐。

突然,有一股十分陌生的奇特气味扑鼻而来,阴森恐怖!这名战士胆子很大,他稳了稳心神后,便急忙朝透着微弱光亮的地方爬去。这时正好班长带着战士们爬过来,大家赶紧伸手把他拉了上去,好在人没有受伤。

在洞口商量片刻,战士们决定进洞深处探一下究竟,当他们打着手电进洞之后,才发现地上散落着许多凌乱而腐朽的木料,以及许多造型奇特而古怪的铁器、陶器和青铜器等,都是他们从未见过的器物。

好奇心促使战士们顺着洞穴继续往里走去,没想到越往里面空间越大,而且地上散放着大大小小、样式古老的数不清的生活用具。

“一定是一个古墓!”一个老兵首先缓过神来。

“对,我们挖到古墓了,必须马上向上级报告,同时注意保护好现场,严格保密,不得向任何人泄露!”班长严肃地说。他们封好洞口,又留下了两个隐蔽哨,就火速返回驻地向上级作了汇报。

施工发现古墓的消息立即引起了部队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在第二天以“绝密”文件的形式报告给了河北省有关领导。随即,河北省有关部门一面秘密派出考古专家郑绍宗、孙德海等人前往现场探查;一面向中央有关部门拍发加急电报进行汇报。

从该墓陆续出土的文物中,人们发现许多铜器都刻有“中山内府”字样的铭文。中山指的是中山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个中山国,一个是春秋战国时代的鲜虞中山国,另一个是西汉时期的属国中山国。

战国时期的中山国的文字属于金文,而铜器上的这种文字则接近汉隶了,另外,从墓里出土的铜器,也和战国中山国的出土文物完全不一样,属于西汉风格,所以考古专家们确定这座墓的年代当属西汉时期的中山,而不是战国时期的中山。

后来,考古工作者把这座墓室起名为“满城汉墓一号墓”。随着勘察清理工作的逐步深入,一号墓的整体形制也渐渐清晰起来。

汉朝皇帝死后往往用夯土的形式,把陵墓筑成巨大的坟丘,这种墓葬形式就是土坑墓。而满城汉墓一号墓的墓室是依山开凿的巨大洞穴,考古学家把这种墓室称为崖墓。西汉的11个皇帝当中,只有汉文帝的“霸陵”是崖墓。汉文帝的霸陵至今没有发掘,满城汉墓使人们第一次看到了崖墓里的墓室结构。

在西汉,只有诸侯王的地位仅次于皇帝,此墓在中山国境内,当然就是中山王的陵寝。中山国作为诸侯国存在了150多年,共有10位王执政。虽然初步认定这是西汉一位中山王的墓葬,但究竟会是10位中山王中的哪一个呢?

1968年6月15日,经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挂帅,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北省文化局考古工作队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在当地驻军的协助下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考古发掘活动。

6月27日,在严格保密的状态下,考古工作队开始进驻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县的陵山“军事禁区”,正式开始了对汉墓的发掘清理。

考古队员从洞口一进入古墓,就感觉到一阵阵阴冷,不仅夹杂着腐烂气味的湿气扑面而来,头顶上也不时滴落下冰冷的水滴。队员们沿着墓道小心翼翼地蹒跚前行,不仅是为了防范不可预知的危险,也是担心碰坏满地皆是的古董文物。随着时间的推移,队员们感觉到墓穴越来越深,且空间越来越大。

墓室由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和后室六部分组成。如果俯看整座墓室,犹如一个“古”字。秦汉以前,墓葬形制一般采用模仿地上建筑的模式。这样设计是为了把生前的一切都象征性的搬入地下,叫做事死如事生。到了汉代,根据墓主人身份的不同,墓室分别采用宫殿或者房屋的建筑。

神秘的金缕玉衣之谜

考古工作者开始仔细清理中室的出土文物。在中室的中间位置,他们清理出十几盏造型各异的铜灯。其中有一盏铜灯吸引了专家的目光,灯的底座是一个匈奴人的形象,专家对铜灯上的铭文进行解读,才知道这件铜灯为“当户灯”。

“当户”是当时匈奴的一种官职名称。据考古专家推测,这件当户灯,制作于汉朝和匈奴之间矛盾异常尖锐的时期,用匈奴人当做灯的底座,显然是对匈奴人的一种蔑视。墓中的这位中山王,很可能就生活在与匈奴频繁开战的那个时期,甚至是汉帝国众多北方诸侯王中抵御匈奴入侵的首领之一,那么他究竟是谁呢?

在清理地面器物时,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古钱币,它们属于公元前2世纪前后西汉王朝的“五铢钱”。而在一些铜器上,人们还发现了刻有“中山府”、“中山内府”、“中山宦者”字样的铭文。

据史书记载,早在4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河北保定、满城一带就有一个名叫中山的古王国。它在诸侯争霸中被强大的敌人灭亡,但中山这个名字却一直保留了下来。到了西汉年间,古中山国一带被皇帝分封给诸侯王,封国仍取名为中山。

从钱币和铜器上的铭文看,墓主人应该是西汉中山国的一位诸侯王。在一些器物的铭文中,考古人员发现有纪年的标注,如32年、34年、36年,最多的达到39年,这说明,墓主人在位时间至少在39年。

根据《史记》、《汉书》的记载,中山国的王在位超过30年的,只有中山靖王刘胜。据此,考古人员初步推断墓主人是刘胜。

刘胜,汉景帝刘启的庶子,汉武帝刘彻的异母兄长。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刘启封刘胜为中山靖王。

相传,有一日刘胜登上了满城的凤凰山,见三峰相连,主峰居中,两峰如左辅右弼,形如坐西朝东的太师椅,又似筑有双阙的城堡。于是他就对随从说,自己百年之后便安寝在这座山上。此后,凤凰山上开始大兴土木。公元前113年,刘胜死后便葬入凤凰山,山名也因此改为陵山。

此次的考古发掘,破解了陵山、守陵村得名的千古之谜,原来,守陵村村民的祖辈即是中山靖王的守陵人。

据史书记载,刘胜“乐酒好内”,“子女百十余人”。北耳室出土的十几个大酒缸成了刘胜“乐酒”的最好佐证。经估算,这些酒缸总共可储存几千斤酒。看来,刘胜不仅“乐酒”,而且很可能还是海量。

神秘的金缕玉衣之谜

整个墓室中出土最多的就是酒器。除了发掘出大量的青铜酒具,在中室中,还不时发现一些残破的玉器和玉饰品,这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

玉在中国已有近万年的历史。到了汉代,人们不仅把玉作为财富和权力的象征,还坚信以玉护身,能使尸体保持不腐烂。

玉衣在战国末期大概就有了雏形。在汉代史书中,玉衣出现的频率最高。1959年河北定县北庄汉墓出土了带穿孔的玉片4000多片,在徐州出土的西汉早期墓葬中,也发现了玉衣的散片,可惜出土的玉衣都不完整。满城汉墓的主人是诸侯王,这也是当时汉代考古发现中身份最高的一位墓主人。那么这座汉墓中会不会出现玉衣呢?考古人员满怀期待。

中室发掘完后,人们始终没有发现墓主人的棺椁。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后室。后室是一个用石板搭建起来的石屋,南边还有一个侧室,里面的文物被厚厚的草木灰覆盖。将草木灰清理完以后,人们发现这里的随葬品更加丰富。

就在这时,在后室的北侧,挖掘人员发现了几块散落的玉片。几名考古队员加快了清理工作,他们认为可能会清理出更多的散落玉片。

就在这时,在后室的北侧,挖掘人员发现了几块散落的玉片。几名考古队员加快了清理工作,他们认为可能会清理出更多的散落玉片。

谁也没有想到,在散落玉片的下面,出现了一件类似铠甲似的东西。当考古人们把堆积在上面的朽木灰和金属饰件全部清理完后,一件用金丝连缀着玉片的铠甲状的东西出现在人们眼前。这难道就是“金缕玉衣”吗?

满城汉墓中出现的这套完整的金缕玉衣,是中国考古乃至世界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当时在现场的人员都激动万分。

在清理玉衣周围的随葬品时,玉衣的东侧发现了60多个金豆,令考古工作者颇为疑惑。

7月22日,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先生从北京出发驱车赶往陵山。刚一下车,郭沫若顾不上休息,便直接来到墓室。郭老从玉衣的周围存放的金豆数目上,判断刘胜大概活了60多岁。

史书记载,刘胜做了42年中山王,于公元前113年病死。按照郭沫若的推断,刘胜大概出生于公元前170年前后。

然而,人们发现棺椁里的金缕玉衣是扁的,那么,刘胜的尸骨去哪里了呢?又一个惊天秘密露出端倪。

考古人员正被刘胜尸骨在何处的问题困扰,一个新的发现又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当考古人员向郭沫若汇报说古墓北面山势地貌特征也很奇特时,这再次引起了郭老的兴奋。于是,郭老在对刘胜墓地的方位、地形和周围环境做了长时间的观察后,又信步向北走出了100多米,然后以十分肯定的口吻对考古队员说:“这里应该是刘胜妻子的墓地!”考古队员们大惑不解,于是郭老便向大家解说汉代“同坟异葬”的习俗,并建议考古队继续发掘第二座汉墓。

8月13日,考古队的原班人马开始在距离一号墓的北边继续发掘。果然,第二座陵墓出现了,这就是“满城汉墓2号墓”。二号墓的墓室结构与一号墓大体相同,可以明显的看出是在吸取一号墓的经验上开凿而成的。刘胜的的尸骨很有可能就在这座墓中。然而该墓出土的许多物品都是当时女性的用品,另外这里陪葬的武器也很少,种种迹象都表明这里埋葬的应该是一位女性。

二号墓中出土的一件铜灯十分特别,经过组装的这件铜灯与刘胜墓中的“当户”灯不同,这座宫灯是一个“宫女”的形象。

神秘的金缕玉衣之谜

这座宫灯高48厘米,通体镀金。灯的设计精巧,宫女造型生动,灯身为一跪坐执灯的宫女,左手执灯盘,右臂袖口下垂成灯罩,灯盘短柄手转动,盘上有灯罩可以开合,可根据需要调节亮度及照射方向。灯油燃烧产生的烟可通过宫女的右臂进入体内,附着于体腔而保持室内洁净。灯的各部分既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又可拆卸便于清洗。这座宫灯的外侧刻有“阳信家”三字。“阳信”指的是谁呢?据史书记载,阳信指诸侯王刘揭。尤其重要的是灯座底部刻有“长信尚浴,今内者卧”的铭文,“长信”指的是长信宫。汉文帝时期,长信宫的主人是汉文帝的皇后窦氏,而她正是中山靖王刘胜的祖母。后来考古工作者据此将这件铜灯命名为长信宫灯。1968年9月16日,在二号墓的后室一个锡制的盒子里发现了一枚铜印。经过室内清理,专家们发现这个印是方形的,中间有孔,属串带印,正面有“窦绾”两个字,背面是“君须”两个字。据此,专家们进一步推测,窦绾应该就是刘胜的妻子,即中山国的王后,而那个长信宫灯就是窦太后送给窦绾的陪嫁品。这枚印章不仅从另一方面佐证了一号墓墓主刘胜的身份,也印证了郭老关于二号墓墓主为刘胜之妻的推测。就在考古工作者为墓主人身份的确定而欢欣鼓舞时,另一个更令人惊喜的消息在工作队中迅速传开;二号墓中又发现了一件金缕玉衣。这件玉衣比刘胜墓出土的玉衣略小,玉衣胸部的玉片不是用金丝编缀,而是用丝织物编结而成。由于年代久远,织物早已腐烂,又受玉璧及棺椁朽木灰所叠压,部分玉片已经散乱。考古工作者在清理满城二号汉墓玉衣时,发现在玉衣里面有墓葬主人的颈脊椎骨和4根肋骨,以及3颗牙齿,看来二号墓的主人是穿着玉衣入葬的。这更加重了人们的疑问:为什么一号汉墓里没有刘胜的尸骨呢?据此,专家们试着打开了刘胜的玉衣,发现里面有一些枣泥灰样的东西,以及一些牙齿,他们推断刘胜的尸骨就在玉衣里面,只不过已经腐烂成灰。原来,刘胜采用厚葬的形式,随葬品非常丰富,而动物的残骸和大量的陪葬用酒,增加了墓室中有机物的含量,导致尸体容易腐烂。另外,洞中潮湿的环境也加速了这一过程。满城汉墓出土的上万件文物中,金缕玉衣无疑最为引人注目。王朝强盛带来的财富,让中山王刘胜和王后窦绾追求生命不朽,他们费尽心机要保护自己在死后遗体永存。然而,无论多么昂贵的玉衣、华美的玉器,都没有使王爷和王后的尸骨永存。在死亡面前,生命不朽只不过是一个精神的追求。除金缕玉衣以外,刘胜墓中出现了大量的兵器。这些兵器,可以使我们想见当时中山国军队武器配备的精良程度。出土的还有几根金针和银针,它们是针灸九针中的几种。它们也是中国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古代金属医针,可见汉时的针灸水平是相当高的。与医针同时出土的还有大量医疗器具。

在陵山上,除了刘胜夫妇的一号墓和二号墓,还有18座暴露在外面的小墓。这些小墓分别是刘胜妻妾或者子孙的附葬墓。1968年9月19日,两座汉墓的发掘工作全部结束,人们发现,中山靖王刘胜和王后窦绾,在两座墓葬中为后人留下文物10633件,其中精品文物4000多件,包括完整的金缕玉衣等令世界倾倒的国宝级文物。两座汉墓在全国已发掘的汉墓中是罕见的,被列为“三大汉代文物考古成就之一”,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正式对外开放。虽然墓主人的遗体已经腐烂,但这一万多件文物却历经两千多年漫长的时光,从西汉一直保存到了今天。

《国宝传奇之谜》赵敏主编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