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有鸟,名寒号虫。
四足,有肉翅,不能飞。
其粪即五灵脂。
当盛暑时,文采绚烂,乃自鸣曰: “凤凰不如我!”
比到深冬严寒之际,毛羽脱落, 索然如鷇雏,遂自鸣曰: “得过且过!”
——《南村辍耕录》
读到这则寓言就很快唤醒了我的童年记忆。
我是在20世纪80年代上的小学,当时的语文课本上,就有一篇文章,讲的是寒号鸟得过且过的故事:还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只光秃秃的类似乌鸦的小鸟,独立于枯败的枝头。
这寓言是说五台山上有只寒号鸟,它长着四只脚、肉翅膀,但不能飞翔。它的粪便就是中药中的“五灵脂”。
每到盛夏季节,它那浑身美丽的羽毛绚丽多彩。这时,它就会洋洋自得地唱道:“凤凰不如我!”待到寒冬腊月,它的羽毛全都脱落了,简直像只光秃秃的雏鸡,冻得浑身发抖。这时,它便会无可奈何地鸣叫着:“得过且过!得过且过!”
寒号虫有两方面特征:一是自傲。在顺境中自鸣得意,老子天下第一,连万鸟之王的凤凰也不在它眼里。
一是自贱。一遇逆境,不思改进,不思振作,只觉得现实如此恶劣,自己反正无法,混一天算一天吧——“得过且过”。
寒号虫确实是一种人生相的艺术概括:得意则忘形,失意则随波逐流。根源何在?根源在于缺乏对自己的认识。
如从一般的意义上讲,人当富贵时,不必炫耀,因为保持富贵,才是最重要的;否则一旦家道败落,比本来就贫穷的人,格外难以忍受这境界突然的堕落。
这种谨慎的生活观,在中国人的思想中,乃是根深蒂固的,所以富二代、官二代之炫耀,格外招人嫉恨云云。
但我自己常常觉得,倘若人人都如此谨慎,生活是否会更平庸?人生有大起大落,不是才能构成生命的丰富性吗?
所以,对于如寒号虫那样富贵时招摇过市的人们,我以为但当戏剧去看,除非这戏剧过分,触犯了法律,否则无人有权去攻击;等到其穷困无聊,我们亦不必落井下石冷嘲热讽,却需多一些宽容。
道理很简单,人生本来即是一个大戏场,别人之兴衰沉浮,在你看来,不过是与已无关的戏剧罢了,你若太过入戏,忍不住跳将出来,去搅别人的戏局,岂非太不识相的看客?
更何况,在别人眼中,你的种种作为,也不过是一场戏剧罢了,何必每天做出义愤填膺痛心疾首之貌,为他人所嘲笑呢?反事都是适可而止,保不定你在笑别人的同时,别人也笑你。
一个人一生中作一两次“寒号虫”是难免的,但若一辈子如此,就无可救药。别人成为了“寒号虫”时,你也没有必要太过于较真去取笑他们,社会总需要各种形形色色的人构成。
东家母死,其子哭之不哀。
西家子见之, 归谓其母曰:“社何爱速死,吾必悲哭社。
——《淮南子说山训》
这寓言是说街上东边一户人家的母亲死了,她的儿子哭泣但是不是特别悲哀。
西边一户人家的儿子看见了,回去对他的母亲说:“娘子啊,你怎么不死呢,你要是死了,我一定会比东户那不孝子哭的凄惨!”
这故事的道理是说,一个想要他母亲死的人,就算母亲真是死了,他也不会悲伤的哭。
一个老说说学习没时间的人,就是有时间了,他也不会学习的。
我们好像一直都在嘲笑这西户的儿子,其实想想,多少为人父母的人口口声声都说为了孩子好,为了孩子的一切。
于是,开始预设出一个完美的结果,为了实现这个完美的结果,可以牺牲孩子的一切,比如天赋、兴趣、道德、时间等,催促着孩子们以自虐的方式压抑自己以挤上有去无回的独木桥。
再者,很多人都说孝顺父母,我又想起了清代黄景仁写的《别老母》在这风雪之夜不能与母亲团聚,还谈什么孝顺呢?
做一个智者,不要愚人。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欧阳修《卖油翁》
康肃公陈尧咨擅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经常自夸。曾(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
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箭,但只是微微点点头。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
我的箭法难道不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
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
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最后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这则寓言被编进了部编教材7年级下册的课本里。
它的意思很简单,一个自以为是的人,在卖油翁眼里看来,没啥了不起的,不就是一个重复,不断重复的过程吗?有啥值得显摆的。
卖油翁因手熟,可以自如倒油。想来觉得神奇。此其实暗合了一个道理:两万小时定律。根据这个定律,无论何人,无论在何行业工作,想有所成就,出人头地,必定至少要经过本行业两万个小时的训练,才有可能实现职业梦想。
当然,这个故事的发展相当的完美,因为不可一世的陈尧咨从开始的愤怒责问,变成了最后的笑脸相送,说明他也受到了教化。
人最难得的是自知之明,知道之后最后还能谦虚的接受改变自己的缺点,这一点难得可贵。
中渚,有螺蚌相遇岛间。
蚌谓螺曰:“汝之形如鸾之秀,如云之孤,纵使卑朴,亦足仰德”。
螺曰:“然,云何珠玑之宝,天不授我,反授汝耶?”
蚌曰:“天授于内,不授于外。启予口,见予心,汝虽外美,其如内何?摩顶放踵,委曲而已。”
螺乃大惭,掩面而入水。
——苏轼《螺蚌相语》
在水中的一片陆地上,有一个田螺和一个河蚌相遇了。
河蚌对田螺说:“你的身形,像秀美的凤凰,像孤飞的云彩,纵使你谦卑朴拙,也足以让人景仰你的品德。”
田螺说:“你说的对,但是珍珠这种宝贝,为什么老天不给我,反而给了你呢?”
河蚌说:“老天授予内心美好的人,而不授予外型好看的人。打开我的嘴,就能看到我的心。
你虽然形体美丽,你内在又怎么样呢?从头到脚,只是弯弯曲曲罢了。”
田螺十分惭愧,掩面跑到水里。
苏轼的文章,如水之流,随意曲折,皆成风景。这段有趣的动物寓言,极富田园生活想象,却又含意深刻,正是典型的苏文。
此故事说到底,不过是讲外表与内在的关系。这个关系乃是人类生活常见而常加讨论的,中西莫不如此。
譬如《伊索寓言·狐狸与豹》,豹炫耀自己的皮毛漂亮,狐狸则予以反驳,以为“我比你要美多少呀,因为我不是在身体上,却是在精神上是各种颜色的”
这个故事至今都适用,今日谈婚论嫁,则只顾对方之资本与家庭之背景,嫌贫爱富达于极致,而人之品性、才华、彼此爱情深浅,转被忽视。
强扭的瓜,照例是不甜的,我以为这是今日离婚率忽然走高的本质原因。
又譬如演艺界,根据外表情况,特别有偶像(以外表胜出)与实力(以内在本事胜出)的区别,某些偶像艺术水准低滥,却无碍于俘获大量粉丝,证明了时代是何等轻浮。
此等重外表轻内在的潮流,如今看来,已经占据了主流,所以内秀之人,欲有所成就,阻力极大,委曲甚多, 只能期望他们思想足够坚定,能抗拒潮流,岿然不动了。
不过,蚌内之珍珠,毕竟胜于螺内之涩肉,这是聊可自慰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