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央视重磅曝光,健康证 “造假产业链” 浮出水面
近期,央视的一则深度调查报道,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社会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原来,关乎食品安全与公共卫生的健康证,竟成了一些不法分子眼中的 “摇钱树”,给钱就能办,甚至出现用大豆酱替代粪便样本送检都能蒙混过关的荒唐事。
据央视记者暗访发现,在河北石家庄等地,部分自称 “健康证办理” 的人员公然活跃于网络平台,打着便捷办理的幌子招揽生意。当记者联系上一位网名为 “源源健康证” 的办理人员时,对方称有体检车,可约定地点体检。在体检现场,令人瞠目结舌的一幕出现了:无论是操作胸透设备的人员,还是负责采血、信息登记的工作人员,自始至终都未核对体检者身份。这就意味着,患有传染病等相关疾病的人,完全可以轻松找他人替检,逃避健康筛查。
无独有偶,在中山东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记者与另一名年龄、着装、发型迥异的同事互换身份证和体检资料进行体检,全程工作人员都未察觉异样,对主动递交的身份证也视若无睹。这种形同虚设的身份核查,无疑为健康证造假大开方便之门。
更离谱的是,在健康证体检项目上,诸多机构也是 “缺斤少两”。记者在中山东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中宝体检,用大豆酱冒充粪便样本送检,本以为会被识破,谁知几天后竟顺利收到了真实有效的健康证。甚至在中山东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记者仅完成胸透和抽血,未提交粪便样本,同样如愿拿到健康证,病原微生物检查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荡然无存。
此外,个别健康证体检机构和代办人员,已然将办理健康证当成纯粹的赚钱买卖。一名业务员直言,无需去医院、无需任何检查,只需交纳 90 元体检费,就能坐等健康证到手。记者亲身验证,在未经历询问既往史、皮肤病体征检查、肠道传染病粪便检查、活动性肺结核 X 线检查以及病毒性肝炎血清学检查等关键环节,仅凭缴纳费用,三天后便收到盖有合格章的健康证。
二、健康证为何如此重要?
健康证,全称为 “预防性健康检查证明”,虽只是一张小小的卡片,却承载着沉甸甸的责任,是公共卫生安全的一道关键防线。
在食品行业,从食材的采购、加工,到成品的售卖,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从业者的双手。若从业者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肠道传染病,或者是活动性肺结核等呼吸道传染病,病菌很容易通过食物、餐具、空气等媒介传播给消费者,引发群体性的食源性疾病爆发,危及公众健康。
药品生产与销售领域同样如此,从业者直接接触各类药品,倘若自身携带病菌,极有可能污染药品,使药品成为疾病传播的 “帮凶”,让患者在用药过程中遭受二次感染,延误病情。
化妆品生产,看似与传染病关联不大,但从业者若患有化脓性皮肤病、渗出性皮肤病等,在生产过程中,病菌就可能混入化妆品,导致使用者皮肤过敏、感染,损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还有公共场所服务行业,诸如酒店、商场、游泳馆等场所,人员密集、流动性大,服务人员每天要与大量顾客近距离接触。一旦他们身患传染病,整个场所就会沦为病菌的 “集散地”,病毒、细菌在人群中肆意传播,公共卫生安全将岌岌可危。
三、乱象直击:“金钱开路,健康证形同虚设”
(一)身份核查漏洞百出
在这场健康证造假的闹剧中,身份核查环节的缺失堪称 “重灾区”。记者联系上石家庄那位网名为 “源源健康证” 的办理人员后,来到其所谓的体检车现场。令人咋舌的是,从胸透到采血,再到信息登记,所有工作人员都像是被按下了 “忽略键”,对体检者身份信息视若无睹。本应是确保健康证真实有效的首道关卡,就这样轻易地被突破。
无独有偶,在中山东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记者与另一名同事玩起了 “身份互换” 的戏码,年龄、着装、发型都大相径庭,可工作人员在各个体检环节中,竟连眼皮都不抬一下,主动递交的身份证也如同空气般被无视。如此形同虚设的身份核查,让那些患有传染病、本不应进入食品、药品等关键行业的人员,轻松找到了 “替罪羊”,为公共卫生安全埋下了一颗颗随时可能引爆的 “炸弹”。
(二)体检样本公然造假
如果说身份核查不严是 “前门大开”,那体检样本造假就是 “后院起火”。记者在中山东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中宝体检的经历,简直荒诞到令人难以置信。用大豆酱替代粪便样本送检,这就好比拿石头冒充鸡蛋,怎么看都不可能蒙混过关,可现实却结结实实地打了所有人的脸。几天后,印有 “合格” 字样的健康证稳稳地落入记者手中,那一刻,病原微生物检查的权威性碎了一地。
更离谱的是,在中山东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记者甚至连粪便样本都未提交,仅凭完成胸透和抽血两项常规检查,照样顺利拿到健康证。这意味着,那些携带肠道传染病菌的从业者,极有可能在未被察觉的情况下,堂而皇之地进入岗位,将病菌通过食物、餐具等媒介肆意传播,公众健康被无情地置于险境之中。
(三)“给钱就能办” 的网络黑产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不法分子也搭上了这趟 “快车”,将健康证办理变成了一门 “线上生意”。在网络的某些角落,“健康证办理” 的广告随处可见,这些人打着 “便捷”“快速” 的幌子,干着违法违规的勾当。
记者与一位业务员沟通时,对方直言不讳:无需踏入医院半步,无需经历任何检查,只要乖乖交出 90 元体检费,健康证便能 “包邮到家”。果不其然,记者在未接受任何实质性健康筛查,跳过询问既往史、皮肤病体征检查、肠道传染病粪便检查、活动性肺结核 X 线检查以及病毒性肝炎血清学检查等必备环节后,短短三天,一张盖有合格章的健康证就到手了。在金钱的诱惑下,这些人彻底践踏了制度的尊严,将公众的健康安全抛诸脑后,沦为了只顾捞金的 “健康杀手”。
四、危害深远:公众健康被 “廉价” 出卖
花钱就能办健康证,看似方便了少数人,实则是将公众健康置于巨大的危险之中,带来的危害犹如 “多米诺骨牌”,一旦推倒,后患无穷。
首当其冲的便是传染病传播风险的急剧增大。那些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健康证的从业者,可能携带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结核杆菌、肝炎病毒等各类病原体,在食品加工、餐饮服务、药品销售等过程中,病菌随时可能污染食物、药品,进入消费者口中,让毫无防备的人们在日常消费中 “中招”,引发大规模的传染病爆发,给社会医疗体系带来沉重负担,危及无数家庭的幸福安康。
消费者对市场的信任也会因此遭受重创。当人们得知花钱就能买到关乎食品安全、公共卫生的 “入场券” 时,必然会对餐饮、食品、公共场所服务等行业产生深深的疑虑。外出就餐时会担忧食物是否干净,购买药品时会怀疑药品是否被污染,入住酒店时会害怕被传染疾病,这种信任危机一旦蔓延,整个消费市场都将陷入低迷,经济发展也会受到拖累。
从市场秩序层面来看,健康证造假乱象严重扰乱了公平竞争的环境。正规经营、严格遵守健康证办理流程的商家,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保障员工健康、确保公共卫生安全,却可能因竞争对手的 “低成本造假” 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长此以往,“劣币驱逐良币” 的悲剧将不断上演,市场将被乌烟瘴气所笼罩,难以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五、整治刻不容缓,守护公众健康防线
健康证造假乱象已然成为社会的一颗 “毒瘤”,若不及时切除,将对公众健康、市场秩序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害,整治行动刻不容缓。
卫健部门需全面强化监管力度,对健康证办理机构进行常态化、突击式检查,严格审查体检流程、人员资质、设备运行等各个环节,确保体检真实有效。对于违规操作、弄虚作假的机构,一经查实,立即吊销其体检资质,重罚涉事人员,让其为违法行为付出沉重代价。
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大对用人单位的监督,要求严格查验员工健康证真伪,对使用假证或默许员工办假证的企业,予以高额罚款、停业整顿等处罚,倒逼企业规范用工。
公安部门应积极介入,顺藤摸瓜,深挖健康证造假背后的利益链条,打击非法中介、制假贩假团伙,对涉嫌违法犯罪人员依法刑事拘留,从源头上斩断这门 “黑心生意”。
此外,要完善监督举报机制,畅通群众举报渠道,设立专门的举报热线、网络平台等,对举报人给予物质奖励,充分调动公众参与打假的积极性。同时,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推行健康证电子化,实现体检信息联网共享,让假证无处遁形。
健康证虽小,却关乎千家万户的健康与安全。只有各方携手,以雷霆之势打击造假乱象,筑牢公共卫生安全的 “防火墙”,才能让公众吃得放心、用得安心,守护好社会的健康根基。
六、擦亮双眼,共筑安全屏障
面对这一严峻的健康证造假问题,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并非束手无策。在日常生活中,要多留个心眼,增强辨别意识。比如在外出就餐时,不妨通过正规渠道查询餐厅服务员、厨师等从业人员的健康证真伪。如今,许多城市都推出了线上查询平台,像合肥可通过微信小程序 “JKZJC” 扫码查询,输入健康证办理人的身份证号或健康证编号,就能快速知晓其有效性,还能查看同一身份证号登记人员的历年健康证信息。
同时,广大从业者们也应坚守法律底线与职业道德,切勿贪图一时之便、心存侥幸去购买假证或参与造假。要明白,合法办证不仅是对消费者负责,更是对自身职业发展、对社会公共卫生安全负责。
只有我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监管部门、从业者、消费者三方形成合力,才能真正筑牢公共卫生安全的防线,让健康证回归其本真的意义,守护好 “舌尖上的安全”,让大家在放心、安心的环境中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