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赛”泛滥:别让虚假竞赛冲垮了教育的堤坝
“水赛”汹涌来袭,高校成“重灾区”
寒假将至,大学生的社交平台被各种竞赛通知刷屏。“随手拍张照,参加就有奖”“春节前投稿就有奖”“线上参加考试,50道选择题,65分以上就能拿到等级奖”,这些看似诱人的通知,实则大多来自“水赛” 。
所谓“水赛”,是指那些缺少专业资质或行业知名度的机构,以低门槛、高获奖率为噱头组织举办的竞赛。这类竞赛通常含金量较低、组织松散,但却因打着能为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加分的旗号,吸引了众多学生参与。
如今,“水赛”已呈泛滥之势。据潮新闻记者调查,市场上充斥着大量此类竞赛,它们已经衍生出了一条成熟的“竞赛生意”链。机构通过收取报名费、证书费、冠名费等,获取了不菲的利益 。
在武汉某高校数字媒体专业读大三的张莉(化名),对此类“水赛”感受颇深。她参加的某全国广告赛,学院每年都有几十名同学参赛,无一空手而归。“我用平时课堂的作业投稿,都能获得湖北省赛区优秀奖。湖北赛区获奖名单有1000多行,感觉获奖证书是批发的。”由于该广告赛的获奖证书能换综测分,张莉和同学们两次报名参赛,两次拿奖 。
浙江一名视觉类专业的大学生陈轩逸(化名)也表示,自己收到了多个“竞赛”邀请,其中有个叫国文奖的竞赛,报名费80元,机构宣称参加就有奖,还能加综测分,有奖金,甚至能获得国家级证书。在竞赛奖项设置中,60%的参赛选手能获得三等奖以上奖项,提交有效作品即可获得优秀奖,还能下载电子版获奖证书 。
这些“水赛”的报名费少则几十元,多则几百甚至上千元。一旦赛事打上“国际”名头,报名费还会普遍上浮,并且不少“水赛”还衍生出了二次消费。比如学生获奖后,若想要纸质版证书需额外支付15元,成本不高的硬壳证书则需花50元购买,带硬壳的证书+奖牌需支付70元 。
“水赛”的商业“秘密”
为何“水赛”能在高校如此泛滥?背后的商业“秘密”其实并不复杂。
对于举办方来说,“水赛”就是一门利润丰厚的生意。他们利用学生渴望通过竞赛获得荣誉、加分,进而在奖学金评定、保研等方面占据优势的心理,以低门槛、高获奖率为诱饵,吸引大量学生参赛 。
从报名费开始,举办方就开始了“盈利之旅”。这些竞赛的报名费看似不多,少则几十元,多则上百元,甚至上千元。但由于参赛人数众多,这一数字积少成多,就能为举办方带来可观的收入。
除了报名费,证书费也是他们的重要收入来源。学生获奖后,若想获得纸质版证书,往往需要额外付费。从15元的普通纸质证书,到50元的硬壳证书,再到70元的硬壳证书加奖牌,价格逐级攀升。而这些证书的制作成本其实非常低,举办方从中获取的利润空间巨大 。
此外,冠名费也是举办方的收入之一。一些企业为了提高品牌知名度,会选择赞助这些“水赛”,从而获得赛事的冠名权。这使得举办方在不费太多力气的情况下,又能获得一笔不菲的收入 。
“水赛”泛滥,大学生深受其害
浪费时间与精力
大学生本应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专业学习、科研实践与个人成长中,但“水赛”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平衡。为了参加这些竞赛,学生们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准备。从了解赛事信息、报名参赛,到创作作品、提交审核,每个环节都需要投入精力 。
然而,这些付出却往往得不到相应的回报。由于“水赛”本身的低质量,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很难获得实质性的知识和技能提升。他们可能在一些毫无意义的任务上耗费数周甚至数月,最终却只是收获了一张毫无含金量的证书。更严重的是,这还可能耽误他们正常的学业进度,导致专业课程学习受到影响,期末考试成绩下滑 。
功利心与浮躁情绪滋生
在“水赛”的影响下,许多学生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将竞赛视为提升自己、展示实力的平台,而是将其当作获取荣誉和利益的捷径。这种功利心的滋生,使得学生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变得浮躁不安 。
他们不再愿意脚踏实地地积累知识和提升能力,而是幻想通过参加“水赛”轻松获得加分,从而在奖学金评定、保研等竞争中占据优势。这种心态不仅影响了他们的价值观,也对他们的学习态度产生了负面影响。长期以往,学生们可能会丧失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陷入一种只追求表面成绩而忽视内在能力提升的恶性循环 。
学术不端行为频发
为了在“水赛”中获奖,一些学生不惜采取不正当手段。抄袭、剽窃他人作品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还有人通过购买虚假成果来获取奖项。这些行为严重破坏了学术风气,违背了学术道德 。
在他们看来,“水赛”的评审机制不严格,有机可乘,便企图通过这种不劳而获的方式获得荣誉。然而,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自身的声誉,也对整个学术环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它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原则,让那些真正努力付出的学生感到不公平,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 。
高校与教育体系被“水赛”波及
破坏综合测评公正性
在高校,综合素质测评是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考量,是评优评先、奖学金评定、保研推免等的重要依据。然而,“水赛”的泛滥却严重破坏了这一机制的公正性。由于“水赛”的获奖门槛极低,许多学生仅仅通过简单的操作就能获得证书,并凭借这些证书在综合素质测评中获得加分。这使得那些真正在学术研究、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方面付出努力的学生的优势被削弱,他们的成果和付出得不到应有的体现 。
比如,在某高校的奖学金评定中,一名学生平时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在专业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没有参加“水赛”,在综合素质测评的加分环节中落后于一些参加了“水赛”的同学,最终与奖学金失之交臂。这种情况不仅对学生个人不公平,也严重影响了综合素质测评的公信力,让这一原本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沦为了“水赛”的“加分工具” 。
教育价值被削弱
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而各类学科竞赛本应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但“水赛”的出现,却让这一初衷大打折扣 。
“水赛”往往只注重形式,缺乏对学生能力的真正考核和培养。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无法获得实质性的知识和技能提升,也难以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这种本末倒置的竞赛方式,使得教育变得功利化,学生只关注能否获得证书和加分,而忽视了自身能力的发展 。
当“水赛”充斥校园,学生们的注意力被大量吸引,他们不再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参加那些真正有挑战性、能够提升自己的正规竞赛。长此以往,整个教育生态将受到严重破坏,教育的质量和价值也将被大大削弱 。
追根溯源:“水赛”泛滥成因
学生需求与认知偏差
在竞争激烈的高校环境中,奖学金、保研、留学等机会都需要学生具备出色的综合素质。为了在这些竞争中脱颖而出,学生们往往急于寻找能够快速提升自己竞争力的途径。“水赛”正好迎合了这种心理,以看似轻松的方式就能获得证书,让学生误以为找到了捷径 。
一些学生对竞赛的意义和价值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真正的竞赛应该是提升自我、锻炼能力的平台。他们盲目跟风参赛,只看重奖项和加分,而忽视了自身能力的培养。这种认知偏差使得他们在面对“水赛”的诱惑时,难以保持清醒的头脑,轻易地陷入了这场“虚假竞赛”的漩涡 。
高校管理漏洞
高校在竞赛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为“水赛”的泛滥提供了可乘之机。一方面,部分高校对竞赛的审核不够严格,未能对竞赛的主办方资质、赛事质量等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导致一些低质量的“水赛”得以进入校园宣传,误导学生参赛 。
另一方面,高校的评价体系存在不合理之处。过于注重竞赛结果,将竞赛获奖与学生的奖学金评定、保研、评优评先等直接挂钩,且对不同竞赛的含金量区分不够明确,使得学生为了获取加分而不择手段地参加各种竞赛,包括“水赛”。这种评价导向不仅未能真正发挥竞赛对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反而助长了“水赛”的滋生 。
背后巨大的经济利益驱使
在“水赛”泛滥的背后,隐藏着一条巨大的利益链。举办方受利益驱动,将“水赛”作为一种商业手段,通过各种方式谋取暴利 。
从前期的赛事策划、宣传推广,到中期的报名收费、证书制作,再到后期的奖项售卖,每个环节都充满了商业利益。举办方通过夸大宣传、降低门槛等手段吸引大量学生参赛,收取高额报名费。据了解,一些所谓的“国际竞赛”报名费高达上千元,而参赛人数往往数以万计,这使得举办方轻松获得巨额收入 。
此外,证书制作也是他们的重要盈利点。学生获奖后,举办方通过销售纸质证书、高级证书、奖牌等,进一步榨取学生的钱财。这些证书的制作成本极低,但售价却相对较高,利润空间巨大。还有一些举办方与培训机构勾结,以提供培训服务为名,收取高额培训费用,而培训内容往往毫无价值 。
“水赛”泛滥的背后,是学生需求、高校管理和经济利益等多方面因素的交织。要想遏制“水赛”的泛滥,需要学生、高校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结语:回归竞赛本真,守护教育净土
“水赛”的泛滥,如同一股浊流,侵蚀着教育的净土,给学生、高校乃至整个教育体系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它不仅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滋生了功利心和浮躁情绪,引发了学术不端行为,还破坏了高校综合测评的公正性,削弱了教育的价值 。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竞赛的初衷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水赛”的出现,却让这一初衷变得面目全非。它将竞赛变成了一场商业闹剧,让学生在追求虚假荣誉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
抵制“水赛”,需要学生、高校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竞争意识,认清“水赛”的本质,不盲目跟风,不被虚假的宣传所迷惑,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和实践中 。
高校要加强对竞赛的管理和审核,完善评价体系,严格区分竞赛的含金量,对“水赛”坚决说“不”。同时,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竞赛观念,鼓励他们参加高质量、有价值的竞赛,真正发挥竞赛对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 。
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对“水赛”的监督和打击力度,规范竞赛市场秩序,让那些以盈利为目的的“水赛”举办方无处遁形。只有这样,才能让竞赛回归本真,守护教育的净土,为学生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健康的成长环境 。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抵制“水赛”,让竞赛重新焕发出它应有的光彩,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