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港口第一省,要造一个“强龙头”

城市进化 2024-07-18 01:51:30

图片来源:摄图网_502353190

在全国前十大港口中,青岛、日照、烟台常年占据三席;在全国沿海省份中,山东亦稳居港口货物吞吐量、外贸货物吞吐量第一大省。而眼下,这座沿海大省又有了新目标——

“未来,山东还将加快打造世界级海洋港口群,力争今年的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20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超过4000万标准箱。”近日,山东官方层面透露。

这意味着,一年之内山东港口货物吞吐量要增加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继续稳定在4000万标箱以上。而要实现目标,关键要靠“一核两翼”——即以青岛港为龙头,日照港、烟台港为两翼。

就在几天前,青岛港宣布调整重组方案:

拟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日照港集团持有的日照港油品码头有限公司100%股权、日照实华原油码头有限公司50.00%股权和烟台港集团持有的山东联合能源管道输送有限公司53.88%股权、港源管道51.00%股权。

经过长达一年的酝酿,青岛港对日照港、烟台港的整合,以“退五进一”(五个盈利能力较低的标的被剔除)的方式迎来新的进展,也透露出进一步做大港口群龙头青岛港的信号。

港口整合

作为沿海大省,山东3000公里海岸线上分布着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滨州港、东营港、潍坊港、威海港七个市级港口,其中青岛港集团、日照港集团和烟台港集团均为中国前十大港口。

图片来源:摄图网_501625720

但另一方面,山东此前一直面临沿海港口分散、同质发展、内耗严重等困扰。

在这种背景下,山东制定了“三步走”港口整合策略:2018年3月,山东高速集团控股整合滨州港、东营港、潍坊港,组建山东渤海湾港口集团;2019年7月,威海港100%股权无偿划转青岛港;同年8月,由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和渤海湾港四大港口组建的山东省港口集团正式挂牌成立。

至此,山东沿海七市的港口整合迈出关键性一步。

不过,沿海港口的同质化竞争并未就此完全解决。尤其是青岛港、日照港和烟台港,主要服务于山东半岛及其西向延伸部分地区,辐射范围重叠、业务内容交叉,存在同业竞争。为此,山东省港口集团曾承诺,在2027年1月前对合并范围内港口相关业务进行整合,解决同业竞争。

早在一年前,青岛港就披露了重组方案,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包含日照港集团持有的日照港油品码头有限公司100%股权等系列资产。但因为部分标的资产存在持续亏损等问题,重组并未顺利推进。

而此番重组方案调整,也意味着重组重新启动,解决同业竞争迈出实质性步伐。在外界看来,此次重组将有助于日照港集团、烟台港集团现有的优质油品码头资产注入青岛港集团,实现对山东省优质油品码头的一体化整合。

在山东省内,青岛港、日照港和烟台港被视作山东港口群的“一体两翼”。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青岛港、烟台港、日照港港口吞吐量分别为2.98亿吨、2.10亿吨、2.58亿吨,合计7.67亿吨,占山东全省89.7%。集装箱吞吐量分别为2877万标箱、463万标箱、626万标箱,合计3966万标箱,占全省95.0%。

有分析指出,以资产重组为契机,山东将进一步整合港口资源,增强青岛港与日照港、烟台港的协同配合,增强青岛港的规模效应,尤其是集装箱的竞争力。

这对于山东提升综合航运服务能力,加快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中心,显然大有裨益。

“缠斗”广深

港口不是简单的“门户”“窗口”,而是链接核心资源的枢纽、经济发展的引擎。

山东省港口集团总经理李奉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河南地区80%的集装箱进出口业务是在山东港口完成。今年一季度,山东港口在河南完成铁海联运集装箱操作的数量达到2.85万标箱,同比增长46.91%。

图片来源:摄图网_501565015

这是山东推动“以港口为平台、联动内陆城市”的缩影。

作为沿黄九省区唯一的出海口,山东近年加速推动海陆互联互通,已经布局建设聊城临清、菏泽曹县、枣庄等16个省内内陆港,郑州、西安、太原、兰州、银川、乌鲁木齐等34个省外的内陆港,形成山东港口“立足山东、覆盖沿黄、辐射全国”的内陆港群。

这也是山东省内港口,尤其是青岛港等核心港口吞吐量大幅增长的重要因素。过去一年,山东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9.7亿吨、集装箱量4175万标箱,沿海港口20万吨级以上大型泊位数量、港口货物吞吐量、外贸货物吞吐量、集装箱海铁联运量等重要指标均居全国沿海省份第一。

其中,青岛港年货物吞吐量突破7亿吨,集装箱吞吐量首破3000万标准箱,分别位居全球港口第四、第五。

“大不大看吞吐量,强不强看集装箱。”从这一维度看,青岛港已然成为山东省港口转型升级最为重要的引擎,甚至连续赶超粤港澳大湾区两座核心港口。

2022年,青岛港完成货物吞吐量6.58亿吨,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567万标箱,双双超越广州港,均位居全国第四。这一年,青岛港与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的差距,也进一步缩小,并于2023年成功实现反超,跻身全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第三位、全球第四位。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载人电动汽车等“新三样”的强劲带动下,深圳今年前5个月进出口总额达到1.81万亿元,同比增长34.3%。外贸数据的强势表现下,同期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263万标箱,以6万标箱的微弱优势从青岛港手中夺回全国第三的排位。

海洋强省

青岛港与广深的“缠斗”背后,正是山东港口围绕“一体两翼多支撑”的升级。港口整合不仅要打破各“诸侯港”各自为战的局面,推动码头建设、航线资源和业务的整合优化,更要以港口为支撑发展新主业。

图片来源:摄图网_501659325

目前,山东港口的原油、铁矿石、铝矾土和粮食进口量分别达到全国1/3、1/4、3/5和1/5,是全球重要的供应链枢纽。

“传统业务和新兴业务的贡献率由现在的7:3,到‘十四五’期间要调整为各占50%,到2035年传统业务和新兴业务对集团贡献率将成为‘倒三七’,即传统业务占30%,新兴业务占70%。”山东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霍高原曾表示。

港口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山东港口业务结构的调整,一定程度上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外化。

2023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7万亿元,居全国第二位;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达7620.4亿元,连续四年居全国首位;海洋渔业等6个产业增加值均居全国第一……这是山东海洋经济的基本盘。

就像沿海七市的港口整合,山东也十分强调产业集聚发展。

山东省发改委此前透露,山东要做大做强青烟威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集群、青岛威海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培育形成青岛市海洋交通运输产业集群等12个“雁阵形”产业集群。

这也是山东省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这其中,龙头城市青岛自然被寄予厚望。

过去多年,青岛在培育新质生产力上的引领能力并未完全发挥。在青岛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院长王雨君看来,青岛制造业门类齐全,轨道交通和智能家居都被列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但青岛的制造业在高铁时代后开始明显衰退。

“除了总量、占比呈下降趋势,在许多新兴领域也没有形成领军企业,错失了智能手机、船舶海工装备、无人机、半导体、风电、新型显示等发展机遇。”他说。

海洋是最重要的突破口。从创新策源来看,青岛拥有全国30%的涉海院士、40%的高端涉海机构、50%的海洋领域领跑技术,汇聚崂山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一批“国字号”院所;同时,青岛在28个海洋及相关产业均有布局,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融合走在前列。

对于青岛而言,发展的最大空间、潜力、动能都在海洋。根据规划,青岛将力争到2026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64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3%左右,全面提升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核心竞争力。

而从建设世界级海洋港口群,到打造海洋强省,青岛都是山东毫无疑问的“一核”,如何在港口群、海洋产业集群方面更好地引领山东沿海发展,将是青岛面临的重大考验。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每日经济新闻。访问yuanben.io查询 【4ZUKX21V】获取授权信息转载授权
0 阅读:0
城市进化

城市进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