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3
生老病死,有谁因为怕就躲过去了吗?
回首历史,帝王将相、平民百姓无一能逃脱生老病死的宿命。
秦始皇,这位统一六国、威震华夏的霸主,一生追求长生不老,遣徐福率童男童女出海寻仙丹,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可最终仍在巡游途中驾崩,没能躲过死神的降临。他妄图以帝王之威、举国之力对抗自然规律,却只是徒劳。
相反,孔子面对衰老与死亡,却有着豁达的态度。他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将生命的流逝视为如河水奔腾般不可阻挡的自然现象,安然接受岁月的变迁,把精力倾注于传播学说、教化世人,让有限的生命绽放无尽光芒,为后世敬仰。二者对比,鲜明地展现出逃避与直面所带来的不同人生格局。
在老龄化日益加剧的今天,养老问题备受关注,这是“老” 字带来的现实挑战。
一方面,独居老人、空巢老人现象愈发普遍,他们面临身体机能衰退、生活不便的困境,部分老人还饱受慢性疾病折磨。社会各界纷纷行动,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兴起,为老人提供日间照料、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一站式服务;志愿者定期上门探访,给予陪伴与关怀。这些暖心举措,是人们正视衰老、助力老年人安度晚年的努力。
另一方面,一些老年人也以积极姿态拥抱晚年生活,老年大学中,他们学习书画、舞蹈、摄影,重拾年轻时的爱好,拓展生命的宽度,不惧岁月带来的沧桑,展现出向“老” 而生的勇气。
而在医疗领域,“病” 与 “死” 常常紧密相连,引发深刻思索。
癌症,作为当今一大绝症,给无数家庭带来沉重打击。许多患者确诊后,经历手术、化疗等痛苦治疗过程,身体和心理承受巨大煎熬。然而,其中也不乏勇敢面对病魔的勇士。
比如抗癌博主“虎子的后半生”,他用镜头记录抗癌日常,分享乐观心态,即便深知病情危重,仍积极配合治疗,珍惜每一天,鼓舞着同样患病的群体。尽管最终生命逝去,但他直面死亡的态度,让人们看到在绝境中不屈的力量。
同时,这也促使社会反思医疗资源分配、临终关怀等问题,如何让患者在生命尽头减少痛苦,有尊严地离去,成为整个社会面对“病”与“死”的新课题。
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仍有人在面对生老病死时陷入恐惧与逃避。年轻人因工作压力、生活挫折,产生焦虑、抑郁情绪,甚至选择极端方式结束年轻的生命,这是对“生”的责任逃避;一些家属在亲人绝症晚期,不顾患者痛苦,坚持过度治疗,只为延迟那不可避免的死亡时刻,实则是不敢直面生死别离。
生老病死,是生命既定的脚本,无人能凭借恐惧改写结局。我们应从历史与当下汲取力量,在青春年少时珍惜韶华,蓬勃生长;步入暮年,优雅从容地迎接衰老;患病之际,顽强抗争又不失坦然;面对死亡,平静释然。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修完这堂生命的必修课,在有限的人生旅程中,镌刻属于自己的深刻印记,向着生命的彼岸,心怀敬畏,稳步前行,绽放出不惧生死轮回的人性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