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沙漠,一座耗资巨大的芯片工厂正在拔地而起,这是台积电斥资数百亿美元打造的“美国梦”。
太平洋彼岸,华为发布了Mate60系列手机,搭载着自研的麒麟9000S芯片,宣告着在芯片封锁下取得了重大突破。
这二者之间,似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华为Mate60系列的横空出世,无疑给全球科技界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在持续的芯片封锁之下,麒麟9000S的回归,标志着华为在自研芯片道路上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这款芯片不仅性能达到主流先进水平,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着华为不屈的自主研发精神,以及在困境中寻求突破的决心。
麒麟9000S的性能表现如何呢?
根据实际测试,其流畅度、续航、功耗以及发热等表现,几乎可以与3nm的骁龙旗舰芯片相媲美。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华为通过自研的泰山架构和超线程创新技术,以及鸿蒙系统的深度优化,即使采用7nm制程,也能发挥出媲美甚至超越更高制程芯片的性能。
这不禁让人想起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曾多次公开“呛声”中国半导体产业,声称中国芯片技术“永远追不上”、“落后台积电至少20年”。
如今,华为用实际行动回应了这些质疑。
而台积电,在放弃华为这个重要客户后,其客户名单逐渐被美企垄断。
苹果、高通、英伟达、AMD等北美企业,贡献了台积电超过75%的营收。
为了巩固与这些美国科技巨头的合作关系,张忠谋开始转变策略,积极“示好”美国市场。
他力排众议,斥资650亿美元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建设先进晶圆厂。
尽管明知赴美建厂成本更高、利润更薄,且面临运输、代工以及运营等诸多难题,台积电依然执意为之。
这笔巨额投资,更像是张忠谋向美国递交的“投名状”,希望以此获得美国政府和企业的认可。
这场“豪赌”并不顺利。
台积电在美国的工厂建设频频受阻,工会抵制、工人效率低下、成本飙升等问题接踵而至,原定于2024年投产的计划也被迫推迟至2026年。
华为的崛起,让台积电所鼓吹的“制程跃进”显得苍白无力。
从7nm到3nm的迭代,台积电似乎也遇到了技术瓶颈。
以苹果A17 Pro为例,其搭载的3nm芯片相比5nm芯片,性能提升仅15%,功耗却增加了20%,成本更是大幅增加,用户体验却没有明显提升。
与台积电的“制程跃进”策略不同,华为选择通过技术创新来提升芯片性能。
在制程受限的情况下,华为通过自研架构、超线程技术和系统优化等手段,实现了性能的突破。
这证明了在芯片领域,技术创新比单纯追求更先进的制程更为重要。
或许是出于某种“恼羞成怒”,在华为取得突破性进展后,张忠谋不仅没有反思自身的战略失误,反而加倍下注美国市场。
台积电不仅没有叫停在美国的扩张计划,反而追加了1000亿美元投资,使其成为“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境外投资项目”。
这一举动引发了业内人士的担忧。
有人认为,台积电过度依赖美国市场,可能会面临人才流失、技术泄密以及经济反噬等风险。
将核心技术和产能转移到美国,是否会动摇台积电的根基?
华为的成功和台积电的困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个坚持自主创新,在逆境中寻求突破;一个依附于外部力量,将未来押注在他国市场。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最终将走向何方?
这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