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证明,这片不是输给了张颂文戏份太少,而是输给了观众的审美

家居设计常常 2023-03-27 15:39:13

3月的电影市场整体萧条。

最卖座的电影《保你平安》,票房不过4.5亿,和春节档的繁荣形成鲜明的对比。

可临近月底,突然杀出了一匹“黑马”,让大家为之一振。

这就是由白客和张颂文主演的新片,《不止不休》。

这部电影是新人执导的小成本电影。

拍摄完成后被雪藏了3年,讲述的是“新闻报社”、“煤矿事故”、“乙肝歧视”等话题。

这些话题有个共同特点,都很敏感‬,且‬都‬很‬有年代感。

这似乎注定了《不止不休》就是一部小众电影。

可实际上,它却引发了巨大的关注。

皮哥发现,在揭开神秘面纱前,本片至少有三大看点。

第一,《不止不休》的导演是王晶,监制是贾樟柯。

这个王晶不是我们熟悉的香港导演王晶。

他是贾樟柯的小弟,之前在贾樟柯的《山河故人》《天注定》《江湖儿女》中担任过助理导演。

所以《不止不休》也可以看成是一部带着浓重贾樟柯风格的现实主义作品。

贾樟柯自己也在片中客串了一个角色。

不过这个“乌龙巧合”误导了很多人。

很多人真以为香港那个王晶和贾樟柯合作了,影片还因此增加了一些话题度。

第二,《不止不休》有个形容,“2023年的《我不是药神》”。

2018年,《我不是药神》上映后大获成功,成为近10年最具影响力的国产片。

《不止不休》是在2019年开拍的,就是以《我不是药神》为模板的‬,都是讲述一个小人物凭借一腔孤勇,对抗不合理的医疗制度。

《我不是药神》对准的是慢‬粒‬白血病‬患者,《不止不休》聚焦的是乙肝携带者。

慢粒‬白血病‬患者毕竟是少数,但中国近十分之一的人是乙肝携带者,对这个话题应该是更深刻的体会。

所以《不止不休》如果拍得好,甚至有可能超过《我不是药神》。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不止不休》里有张颂文。

说来也是奇妙,《不止不休》在2019年拍摄,张颂文当时刚凭借娄烨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在圈内小有名气,但还不是大腕儿。

拍这部戏时,张颂文只是配角,戏份不多,该片杀青后,最初的海报甚至没有把他放上去。

随后《不止不休》经历了3次删改,被雪藏3年。

这3年里,张颂文一年火过一年。

先是凭借《隐秘的角落》里父亲的角色被观众熟知;

后来又参演了《心居》《扫黑·决战》,正式迈入一线;

今年更是靠《狂飙》这部剧,彻底火出了圈,成为当下最炙手可热的男演员。

2月,《狂飙》完结半个月后,《不止不休》也官宣定档。

这部老片就阴差阳错成了《狂飙》之后张颂文的第一部作品,关注度自然飙升。

片方押中了宝,自然不会错过这个噱头。

我们注意到在最新的海报里,张颂文占据了半壁江山,和主演白客形成了“双雄对决”模式。

黄渤曾说,他走红前无人问津,走红后身边全是好人。

张颂文曾经一度无戏可拍,40岁还买不起北京一套房,现在一夜成名后立刻被捧成了C位。

从这张海报,我们也能窥探到娱乐圈的人情冷暖。

在《不休不止》的北京首映礼上,我们也看到了《狂飙》剧组里高启强的“亲友团”。

高启盛的扮演者苏小玎,高启兰的扮演者隆妮,唐小龙的扮演者林家川,老默的扮演者冯兵都到场支持,为这部影片添了一把火。

可惜的是,尽管关注度拉满,话题性十足。

但《不休不止》并未达到人们的预期。

影片上映后,豆瓣开分7.4分,目前跌到了7.3分。

作为一部现实题材作品,这个分数中规中矩。

再看票房层面。

上映3天刚刚过4000万,最终票房估计只有6000多万。

和《我不是药神》有着档次上的差距。

《不休不止》为何没能成为那匹黑马?

在皮哥看来,电影可以简单粗暴地分为三类:好片、烂片和及格片。

《不休不止》属于第四种。

明明是个好故事,可因为导演的不成熟,拍成了平庸之作。

影片呈现的质感不像是一个成熟导演的作品。

更像是电影学院毕业生的毕业作品——

工工整整,模仿痕迹很重,过多的拼贴感使得主题散乱,缺乏后劲儿。

第一个不足,它在叙事上犯了主次不分的问题。

影片有两条“故事线”。

一条是“记者线”。

即白客饰演的主角,从一名初中毕业生,通过努力,一步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报社记者。

实现了自己的“新闻理想”。

第二条线是“乙肝线”。

记者深入乙肝携带者这个群体,以一人之力为中国一亿人发声。

显然,在纸媒落寞的时代,公众对所谓的“新闻理想”早已陌生。

记者在这个时代,也被无处不在的自媒体取代。

所以第一条线对现在的观众,很难产生太大吸引力。

但是,在后疫情时代,公众对公共医疗卫生十分关注。

第二条“乙肝线”在这个节点上,反而可以赋予全新的意义,值得大书特书。

遗憾的是,导演一开始就把重点放在了第一条线上,浓墨重彩地讲述了一个小人物的奋斗史。

讲述的方式还是最无趣的那一种。

主角拿着初中文凭来当北漂,招聘会上被学历歧视;

落了脚,结果群租房电线被烧,没有暂住证被带到派出所问话,被赶出出租屋,和女友整体愁眉苦脸。

反正前期各种倒霉事儿,都被他遇到了。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进入了报社,然后毛遂自荐,刚好被张颂文饰演的资深记者撞到。

一问才知道主角经常在论坛里发帖,张颂文刚好是论坛版主,曾经置顶过小伙子发的帖子,于是主角“破例”拿到了实习名额。

接着主角深入前线,写出了振聋发聩的文章,击败了一众清北毕业生,成为了大报社的记者。

真是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

可惜,这样俗套的励志故事已经被讲烂了,观众的触动不会延续多久。

影片第二条线本该是重点,结果影片播放了一半才开始讲述。

两条线因为没有很好地缝合,所以割裂感严重。

影片仿佛一下子从人物传记片,变成了医疗剧情片。

对比《我不是药神》,大家就能明白这种区别了。

《我不是药神》虽然一开始是讲程勇的落魄,但医疗主题已经很早就开始铺垫了。

比如程勇因父亲的手术而发愁。

另外程勇因为有去过印度的经历,所以才延伸出了吕受益的登门求助,吕受益的登场也很早。

之后的“代购”故事,一众病患的登场,才能水到渠成。

这种故事叙述手法,自然也不会让观众觉得割裂。

《不止不休》里就犯了错误。

后半部分的乙肝话题突然杀出,有点强行嫁接现实主义,让观众感动的意思。

而因为时长的原因,第二条线铺展得也很粗糙。

比如导演很鸡贼,将“乙肝携带者”和“乙肝患者”做了区别,只为前者发声,后者直接略去。

比如在科普乙肝的传染上,影片讲了乙肝主要是通过母婴、血液、性传播。

可艾滋病也是这三种传播形式啊,影片的目的是消除大家对乙肝的误解,可看完后大家对乙肝依旧是一知半解。

中国人向来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看了影片普通人对乙肝的恐惧依然如初。

比如在讲述乙肝携带者面临的困境时,导演语焉不详,不肯详述他们究竟被谁欺凌,只是用符号式的镜头语言交代他们面临的不公。

给人感觉就像是出了一记重拳,却打在了棉花上;也像参加了一场审判,只有原告到场,被告集体缺席。

比如一开始这些乙肝携带者聚集在一起,还在集体控诉。

可到了结尾,好像导演在背后提醒他们到点了,他们立刻换了副面孔,配合起了主角的高大形象。

总之,用四个字概括就是“隔靴搔痒”。

第二个不足,影片在人物塑造上不够立体。

《我不是药神》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

除了徐峥饰演的程勇外,还有章宇饰演的黄毛、王传君饰演的患者、周一围饰演的警察、谭卓饰演的病患母亲,王砚辉饰演的假专家。

几乎称得上个个经典,很多配角还不乏金句。

但是《不止不休》在人物塑造上简直是令人失望。

片中乙肝患者张博,造型让人想起了《我不是药神》里的王传君,演员却没有演出王传君的那种真实感。

女主角苗苗之前是《芳华》的主演,颜值和演技都不错,可在影片中完全沦为了工具人。

主角男友受气时,她隐忍不语;主角男友出息后,她开怀大笑。

本以为两人会有分分合合的感情戏,结果真没有(也可能删减了)。

反正这个角色是没有灵魂的,充其量就是个高级充气娃娃。

此外秦海璐、周野芒、贾樟柯、甚至是搞说唱的福克斯都出演了角色。

但都是匆匆一瞥,没有任何角色塑造可言。

数来数去,影片其实就塑造了两个角色。

一个是白客饰演的主角。

我们看看《我不是药神》里的徐峥,他塑造的主角市侩拜金、有心机。

但关键时刻经历了蜕变,充满正义感,整个角色张力十足。

但是白客饰演的这个角色,就是一条路走到黑。

一个初中毕业生,却自带一种书生气,全程苦大仇深,好像一出场就要干大事的样子。

这个角色的转变有一场重头戏。

他原本可以发一篇揭发乙肝代检的文章拿到头版头条,却因为好友的遭遇决定撤稿。

可是我们遗憾地看到,这个角色并没有从这个事件中获得成长。

之前是正义感爆棚,之后还是正义感爆棚,前后没有一点反差,让人看过就忘。

这种太单一的“理想主义者”,很难获得观众的共鸣。

另一个就是张颂文饰演的资深记者。

某种程度上说,很多观众就是冲着他去的,“含文量”决定了整部影片在市场上的成败。

可惜的是,张颂文的戏份不多。

塑造的角色也比较单一,就是一个足够理性,但有着新闻理想的新闻工作者。

不过在不多的戏份里,张颂文还是展现了自己精湛的演技。

全片最炸裂的一段就是他贡献的。

片中徒弟认为乙肝代检并不是那些人的错,想要撤稿,师父不允许,一气之下将茶杯砸在桌上。

这里有个细节,杯中热水烫了他的手,张颂文手部肌肉抖动的那一下,来得很真实。

后来师徒二人激烈对峙后,徒弟坚持要求撤稿,师父一把将徒弟的记者证撤掉,径直走到排版的同事旁边。

先淡定地说了一句“撤,谢谢”,这显示了一个新闻人的修养。

紧接着他仰头离去,出门前重重吼了一句:“撤!”

整个报社鸦雀无声。

整部影片平铺直叙,而张颂文的这场戏是全片少有的高潮点。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花絮我们可以看到,这场戏如何演,也是张颂文现场设计的。

并且现场给导演和白客讲起了戏,为何这么编排会更好。

白客后来表示,“还是获益匪浅,让我找到了感觉”。

可惜的是,张颂文后期没有再出现过。

如果在片尾处,他能加两场戏,协助徒弟发表那篇为乙肝患者发声的文章,并且说两句点题的话,影片效果会更好。

可惜,白客没有了他带着,显得形单影只。

整部影片人物立不起来,故事也就成了空架子。

第三个不足,影片模仿拼凑痕迹过重。

新人导演往往善于模仿,这部影片里也是,所以《不止不休》整体保持了一定的质感。

但也因为模仿,影片的拼凑痕迹过重,匠气十足。

王晶是贾樟柯的小弟,所以影片整体呈现的就是贾樟柯式的写实风格。

其中主角去山西煤矿采煤这一段,更像是从贾樟柯电影中直接拷贝过来的。

但是他又缺乏贾樟柯那种重剑无锋的功力。

很多时候不得不借助商业类型片的手法完成叙事。

于是影片整体的剧情走向几乎就是照搬《我不是药神》,还只学到了皮毛,没有学到精髓。

在节奏的把握上前期还好,后半段明显乱了分寸,在情感输出上也是力有不逮。

大概是为了增加真实感,导演还把一些乙肝患者采访录像植入到了影片之中,和剧情进行了巧妙的融合,让影片又有了一些纪录片的质感。

最后导演还学习了贾樟柯喜欢用的超现实表达。

比如让笔在空中飞扬,让报纸在人群中穿梭,这立刻让人想到了《三峡好人》里升腾的火箭。

但相比于《三峡好人》里的随性一笔,本片中的处理显得过于刻意了,像中学生写作文刻意加入一些准备好的排比句。

最后,皮哥还想说。

《我不是药神》之所以能够打动上亿观众,成为划时代的不朽篇章。

不是因为主角程勇,也不是因为慢粒白血病病患群。

这些只是故事视角和叙述载体。

它能产生如此强大的后劲,是因为它真正触及到了普罗大众内心关切的最深层,以及当下医疗体制的内核。

它让每一个观众,在看完电影后,都久坐不语。

这也才是国产电影真正需要的“大尺度”。

相比之下,《不止不休》中这些“被掩埋的真相”,实在是塑造得流于表面,过于空洞。

这3个不足,也是这部电影留下3个最大遗憾。

虽然“被眷顾”押中了张颂文的爆火,却没能押中观众如今的审美。

也致使了这部原本2023年的第一匹黑马,票房不尽如人意。

好在,新人导演王晶懂得“献丑不如藏拙”的道理。

老老实实地模仿优秀的作品,一板一眼地进行拍摄,虽然没有将一个好故事拍出彩,但至少中规中矩地完成了任务。

我想大多数走出影院的观众都会给出这样一句评价:拍得不错,但仅仅是不错而已。

很遗憾,《狂飙》之后,张颂文问世的第一部新作难言惊喜。

但别忘了,《不止不休》其实是一部积压多年的老片,老骥伏枥充当黑马,本身就有些勉强。

我们期待张颂文真正的新作诞生。

相信那时候,“含文量”将和“含腾量”一样,成为评判一部作品成色的刻度尺。

0 阅读:327

家居设计常常

简介:分享对家居得一点点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