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子写“炮”,黑子写“砲”,中国象棋红黑双方的字为什么不一样

清風明月逍遥客 2023-01-18 08:20:16

有下过中国象棋的朋友,应该对于“炮”不会感到陌生。尤其在棋局的初期,“炮”起了主攻的作用,其后是出“车”,其次是“马”。在传统的中国象棋中,红子与黑子的名称是相近但不一的,比如红子的“炮”对黑子的“砲”,却原来两者是不同级数的武器,可说是红子是占尽优势。

相传中国象棋的发明人是汉初的名将韩信,韩信善于用兵,有名的有“背水一战”,用兵能“多多益善”。一部中国象棋,正好是重演当日楚汉之争,棋盘上的“楚河汉界”,正是昔日双方相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的写照。而为了分别两军,所以红方及黑方棋子数目虽然相同,但名称却异有差异。在红子的“帅”、“仕”、“相”、“傌”、“俥”、“炮”、“兵”,对黑子的“将”、“士”、“象”、“马”、“车”、“砲”、“卒”,原来暗中隐藏红子的优势。

为何说红子有优势呢?

话说中国象棋有红子先行之说,这是因为红方扮演的是“汉军”,而楚汉之争是汉方先行发动攻势的,并成功取得天下,可以说设计中国象棋的韩信有意偏帮汉方,以至于红子的“炮”似乎威力大于黑子的“砲”。

首先为什么是“砲”呢?

在中国古代,“砲”可以解作“投石机”,另有使用“礮”及“包”字。“礮”为“砲”的古字,“包”则是为了分别敌我而使用,与字义不符。据说中国投石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而说到投石机有名的战绩,当数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话说当时袁绍与曹操在官渡一带对峙,袁绍为了骚扰曹军,使用名为“井栏”的大型攻城兵器,居高临行攻击曹军,影响士气。为了反击,曹操麾下的刘晔制造了一种移动式的投石机,结果成果反制袁绍军的井栏,其后才有乌巢之战,成功烧毁袁绍军的粮草,最终使曹操反败为胜。

过据考究,中国制的“投石机”属于人力机,威力较少。以唐朝与高句丽作战时使用的投石机为例,可以抛出300多斤的石料,曾对高句丽的木制城栅造成重创。至于日后元军用于战场,名扬天下的重力投石机,据说是阿拉伯人使用传自中国的“投石机”技术改良而成,所以又名为回回砲、襄阳砲。据《明史•兵志》记载:“古所谓砲,皆以机发石。元初得西域砲”。

中国石砲技术经阿瓦尔人最晚于6世纪传至拜占庭帝国,更强大的配重投石机最早出现在12世纪末地中海东部区域,是中世纪的一种最大型的投石机,基督教和穆斯林势力都有使用的记录,南宋时随蒙古传入宋国。利用杠杆原理,一端装有重物,而另一端装有待发射的石弹,发射前须先将放置弹药的一端用绞盘、滑轮或直接用人力拉下,而附有重物的另一端也在此时上升,放好石弹后放开或砍断绳索,让重物的一端落下,石弹也顺势抛出。此种抛石机经由伊斯兰地区传入宋国而被称作“回回砲”。到了14世纪中期,有的抛石机能抛射将近1000磅(约454公斤)重的弹体,威力巨大,非中土砲可比。

“回回砲”成名于南宋末年的宋元襄樊之战。据《元史•世祖纪七》:“回回亦思马因创作巨石炮来献,用力省而所击甚远,命送襄阳军前用之。”据载元军即曾用回回砲射中襄阳谯楼,“声如雷霆,震城中。城中汹汹,诸将多踰城降者”,可见其威力。据说南宋军队也曾经仿造回回砲,《宋史•兵志十一》载:“咸淳九年(1273年),沿边州郡因降式,制回回砲。有触类巧思,别置砲远出其上”。宋人郑思肖在《心史》中记载:“其回回砲法,本出回回国,甚猛于常砲”,又“其回回砲甚猛于常砲,用之打入城,寺观楼阁,尽为之碎”。宋人徐霆曾经对回回砲评价说:“回回百工技艺极精,攻城之具尤精”,“攻城之具”,就是回回砲。

现在再说“炮”字。“炮”字左“火”右“包”,可以解作有发射燃烧能力的投石机。火炮因为带有燃烧能力,容易对敌方造成二次伤害,所以古今以来对于火攻都是有所保留的,如《孙子兵法》把“火攻”置于较后的第十二篇,并明言︰“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可见火攻对敌方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而在现代军事,自燃性也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如美军坦克使用的贫铀穿甲弹,因为带自燃性所以容易引起目标中弹后的火灾,曾引起不少的争议。

现代火炮传入中国是较晚的事情,比较有名的明代后期传入中国的“红衣大炮”(原称红夷大炮),最有名的战绩是在宁远大捷中打败日后的满清,据说更成功击杀努尔哈赤。所以不论从推出时间及威力来说,火“炮”应该远在石“砲”之上,那么拥有“炮”的红子是远比拥有“砲”的黑子的确拥有不对称的优势。

不过,现在的中国象棋普遍不分两子的“炮”、“车”及“马”已采用相同的写法,也许是出于制作的便利,或是出于公平的考虑,毕竟下棋应该是君子之争。

0 阅读: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