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少年法官是什么样子?曾经有人这样问刘洋。
她说,不仅是人民的法官,心中还应是少年。用少年的目光看这个世界,以少年的初心感知美好万般。愿每一双眼眸都有繁星点亮,更愿每一位少年都是微笑模样。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拆开信封,10岁的小宇看着《长歌行》中的字句,眼里突然有了几分酸涩。
在信的结尾,一个熟悉的名字勾起了回忆。几个月前,小宇还是不少人眼中的“坏孩子”。他没有想到,庭审结束后,自己竟会被法官抱在怀中。那份带着温度的触觉,让曾自认为桀骜不驯的少年留下了悔恨的眼泪。
这起案件是北京三中院未审庭副庭长刘洋工作经历的一个片段。扎根一线二十余载,她先后收获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工作先进个人、北京市三八红旗手、北京市审判业务标兵等荣誉。刘洋说,“我们的初衷,是让孩子们切实感受到司法与社会的人文关怀,让他们之后的人生洒满阳光、一路向善,这才是裁判的应有之义。”
如果,是父母的问题?
法槌落下,一起民事纠纷案结事了,可刘洋的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案件审理过程中,她了解到,当事人小宇的父母离异,在日常生活中未能尽到监护人的法定职责。
“如果放任孩子这样长大,肯定是不行。有些工作需要我们来做。”在法庭上,刘洋对小宇进行了严肃的教育,促使他认识行为过错,并书面道歉。
判决作出之际,刘洋又发出《家庭教育指导令》,督促孩子的父母依法履行监护职责,承担法定义务,并责令他们接受一定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于是,才有了开头的一幕。
未成年人司法保护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从孩子人生的第一所课堂、第一任老师——家庭、父母入手,营造温馨有爱的成长环境,督促父母正确履行监管教育职责,让孩子走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
在另一起涉少行政案件审理中,刘洋围绕案件反映出的家长履行家庭教育职责不到位等情形,制发了《关爱未成年人提示书》。
“我们真的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不到位会对孩子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在刘洋的努力下,当事人意识到自己身为父母的缺位,自愿申请撤回上诉,服从一审判决。
从“治已病”到“防未病”,刘洋说,针对在案件办理中发现的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问题,法院必须及时开展早期预防工作,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实现“三个效果”的有机统一。
谢谢法官阿姨,我很好
“北京的天很蓝,有红墙黄瓦,一下雪,就像……”面对同龄的孩子,韩硕说起曾经生活过的城市北京时如数家珍。直到看到爸爸来接自己,他才一溜小跑冲出了校门。
将时间倒回几个月前,看起来乐观开朗的韩硕还在一场抚养纠纷中消沉。父母离异后,韩硕一直跟随父亲生活。后来,父亲工作发生变动,没有和前妻协商,就将韩硕带到外地生活。母亲一纸诉状告上法院,要求变更抚养关系。
孩子尚在小学阶段,是否接受远离一方的环境改变和生活差异?跨越城市的异地抚养,如何持续知晓保障孩子权利?异地抚养中,监护义务如何履行,探望权利如何保障?摆在刘洋面前的,是一个棘手的抉择。
“小硕,你觉得和爸爸生活习惯吗?”“妈妈也很爱你,你愿意跟妈妈生活吗?”通过线上视频,刘洋详细了解了韩硕的生活情况。再三确认孩子与父母的相处情况后,刘洋有了自己的想法。
“孩子的真实情况,我们进行了全面了解。”“一切为了孩子,咱们需要一起努力。”“我们一定会依法裁判,保障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受影响。”经过刘洋多番调解,韩硕的父母终于达成一致的调解协议。孩子跟爸爸生活,妈妈的探望权等权益也得到保障。
虽然没有得到支持,案子结束后,韩硕的母亲还是送来了鲜红的锦旗。几个月后,一封字迹尚显稚嫩的感谢信不期而至。“谢谢刘阿姨,爸爸、妈妈都很爱我,我在这里生活很好”。
用心用情用法,全方位“做好孩子的工作”。这起异地抚养未成年人变更抚养关系案入选人民法院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大典型民事案例和北京市依法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十大典型案例。
再次回忆起审理经历,刘洋说,“那段时间案子很多,就是废寝忘食地想办法,最后上诉双方从怀疑焦虑到毫无保留地信任法院,我就觉得付出是值得的。这也是我们坚决贯彻法治精神,对未成年人权利给予应有的尊重与保护。”
协作,构筑未成年人守护屏障
“老师的指导方案很实用,缓解了我的焦虑,让我受益匪浅,我会努力为孩子提供更好的家庭教育。”
走出法院大门,李霞如释重负。她没有想到,当官司打到法院,迎接自己的不是一份冰冷的判决,而是一次温暖的沟通。
在承办法官刘洋的组织下,心理援助专家与李霞面对面交流,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和心理疏导,针对孩子抚养教育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一一给出了中肯建议,也让这位饱受困扰的母亲茅塞顿开。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在涉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工作中创新融入心理疏导工作机制,是刘洋一直在努力的方向。通过一场场特殊的“家长会”和一堂堂有趣的“心理课”,家长和孩子间的隔阂越来越少,家庭教育也重新焕发了生机。
参与国家保护未成年人相关政策研究,调研少年审判和家庭教育指导,参与AI时代法律创新国家重点课题专家论证……这些年,创新也是刘洋在涉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工作中的关键词。
为深入贯彻落实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强新时代未成年人保护,在全国少年法庭成立40周年之际,京津冀三地法院共同发布了《京津冀中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协同发展共同倡议书》,并举办了第一批京津冀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共享专家库成员的聘任仪式。第一批专家库成员来自妇联、媒体、全国青联等社会各界。
作为活动的参与组织者,刘洋说,面对家庭监护缺失、教养方式不当、校园欺凌、网络沉迷等问题,法院在提升少年审判专业化的同时,还可以做的更多。创新渠道,打造社会力量多方协同的新格局,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才能真正形成坚固屏障。
虽然法院的工作节奏很快,但是熟悉刘洋的人都知道,工作的间隙,她总喜欢静静伫立在办公室的窗前。顺着她的视线向外望去,望京文化体育公园的操场上,不时有穿着球服的少年盘球穿梭,矫健的身影在阳光下勾勒出灵动的线条。
“未成年人保护是我们的使命和职责。我们审理的每个案子背后,都寄托着一个个孩子、一个个家庭的希望。一切为了孩子,他们的笑容最是真诚可贵。”刘洋说。
供稿:北京三中院
编辑:张竞丹 汪希
审核:王芳
文中当事人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