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说:河北涿州大雨的真实原因,竟然是“不让烧秸秆”?
近日,河北涿州市遭遇了罕见的暴雨袭击,导致大量农田、房屋被淹,交通、电力中断,数十万居民受灾。这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有一种说法认为,涿州大雨的根本原因竟然是不让烧秸秆。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三农专家李昌平在社交媒体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李昌平在文章中指出,秸秆焚烧对大气稳定有一定作用,能够有效降低气温,减少雨水的形成。而一旦禁止农民烧秸秆,这部分烟尘和颗粒物排放量将大幅减少,导致气温上升,湿度增加,从而造成了局部地区的气候变化。此外,禁烧秸秆还会导致农田土壤质量下降,耕地退化加剧。在涿州大雨来临之前,农田已经遭受了严重的侵蚀,土壤的保水能力大大降低。一旦降雨量超过土壤承载极限,就容易引发洪涝灾害。
李昌平的观点引起了不少网友的赞同和支持,也有不少网友提出了质疑和反驳。那么,李昌平的观点是否站得住脚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
秸秆焚烧对大气稳定的影响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秸秆焚烧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物理现象,而是一个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各种有机和无机物质,包括二氧化碳、水蒸气、硫化物、氮化物、碳氢化合物、颗粒物等等。这些物质对大气稳定有不同的影响。
一方面,秸秆焚烧释放出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温室气体会增强大气温室效应,导致地表温度升高3。另一方面,秸秆焚烧释放出的硫化物、氮化物等酸性气体会与水蒸气结合形成酸性雾霾。酸性雾霾会反射和散射太阳辐射,降低地表温度。同时,酸性雾霾还会影响云的形成和性质。云是由水汽凝结在空中悬浮的微小颗粒上形成的。这些微小颗粒称为云凝结核。秸秆焚烧释放出的颗粒物会增加云凝结核的数量,使云变得更多、更细、更浅。这样的云会反射更多的太阳辐射,降低地表温度。但是,这样的云也会减少云中水汽的凝结,降低降水的概率。
综上所述,秸秆焚烧对大气稳定的影响是复杂而矛盾的。它既有可能导致气温升高,也有可能导致气温降低。它既有可能导致降水增加,也有可能导致降水减少。具体的效果取决于秸秆焚烧的规模、时间、地点、气象条件等多种因素。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秸秆焚烧就能够有效降低气温,减少雨水的形成。
禁烧秸秆对农田土壤质量的影响
其次,我们要认识到,禁烧秸秆并不等于不利用秸秆。事实上,禁烧秸秆政策的目的是为了推广更加科学、环保、高效的秸秆综合利用方式。这些方式包括还田、饲料、肥料、发电、制浆造纸、生物质炭等等。这些方式不仅可以减少空气污染,还可以为农民增收、节能降耗、促进循环经济。
其中,还田是最常见和最直接的一种方式。还田就是将秸秆切碎后撒在农田里,让其自然分解或者通过机械深翻入土中。还田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增加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多样性,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抑制土传病害和害虫。还田还可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环境风险。
当然,还田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还田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条件才能使秸秆充分分解,否则会影响下一季作物的生长。比如,还田需要一定的技术和设备才能有效地切碎和深翻秸秆,否则会造成机械损伤和堵塞。比如,还田需要一定的政策和补贴才能激励农民主动参与,否则会遭到农民的抵制和反感。
因此,禁烧秸秆并不意味着放弃秸秆资源,而是要转变利用方式。只要做好技术指导、设备支持、政策扶持等工作,就可以实现秸秆还田的广泛推广和应用。这样不仅可以保护环境,还可以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益。
涿州大雨的真实原因
最后,我们要明白,涿州大雨的真实原因并不是简单地归咎于秸秆焚烧或者禁烧秸秆,而是涉及到更加复杂和深层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根据中国气象局的分析,涿州大雨是由于强烈的西风槽和暖湿气流共同作用,形成了强对流天气。这种天气现象在夏季并不罕见,但是由于全球变暖和极端气候的增多,导致了降水量的异常增加和分布的不均匀。同时,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城市化、工业化、农业化等,导致了地表覆盖的改变、水资源的短缺、土地利用的不合理等,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发生和扩散。
因此,要防范和减轻涿州大雨这样的自然灾害,不能只从一个方面入手,而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治理。比如,要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提高灾害预测和应对能力。比如,要加强水利建设和管理,提高防洪排涝能力。比如,要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比如,要加强科技创新和社会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参与度。
总之,涿州大雨给我们敲响了一个警钟,让我们认识到自然灾害的严峻挑战和人类活动的重大责任。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寻找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案,共同建设一个美丽和谐的家园。
赶紧去铲家里的淤泥吧,扯别的没用
现在果树病虫害特别厉害,农药用量比过去提高几十倍,上百倍,果农都说与禁烧秸秆有直接关系。禁烧烟雾少了,但粮食瓜果蔬菜农药残留多了,对人的危害更大了,有专家研究这个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