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所谓的大家,要不就是天才,要不就是疯子,画家常玉也是如此,他是徐悲鸿、林风眠等绘画大师的好友,然而他和徐悲鸿、林风眠的命运且截然不同。
徐悲鸿不仅是一位非常出名的画家,也是一位受人尊敬的艺术教育家,他的《奔马图》经典到入选《美术》教材,被一代又一代人欣赏。
常玉却一生“忠爱”画女性裸体,宣传这是一种艺术却不被人接受,一生默默无闻,他的一幅《五裸女》画作,直到死后才卖出了上亿的价格。
很多人知道徐悲鸿,却很少知道常玉,常玉是谁?他为何钟情于画裸女画?又为何在死后才出名,一幅画作卖到上亿的价格?
家境殷实的“常百万”常家有一个外号,名叫“常百万”,1900年出生在四川南充的常玉,父亲是当地著名画师,母亲则家境殷实,是一个千金大小姐。
少年时过着“贵公子”一般的生活,在别人家的孩子为了吃喝发愁,为了学费发愁的时候,常玉则整天地玩耍。
说是玩耍,其实就是拿着画笔随手涂鸦,家里到处都是父亲的绘画工具,在这样的环境下,常玉从小就对画画情有独钟。
在那个相机还不太流行于中国的时候,画师的一份待遇非常丰厚的工作,父亲也想培养常玉走上这条道路,就在常玉10几岁的时候,送他到一位有名的画家那里学习。
这个有名的画家就是赵熙,18岁那年,常玉考入了南京艺术学院,也就是后来的上海美术专科学院,也在那里结识了徐悲鸿和林风眠等人。
常玉和他们成为了挚友,经常带着徐悲鸿等人到处游山玩水,参加各种画展和艺术展感受艺术熏陶,也会时常请客吃饭。
家境殷实的常玉从来不担心钱财,倒是徐悲鸿自幼感受过贫穷,时常告诫常玉要懂得节省,“等到你哪一天要为钱发愁的时候,就会后悔了。”
“新文化运动”的潮流,使得一大批青年学子萌生了到国外学习的想法,1919年,常玉就和徐悲鸿等人一起踏上了前往法国留学的道路。
法国的艺术氛围和西方的艺术形式令常玉大为触动,在徐悲鸿等人进入艺术学校拜师学习的时候,他就提出想要自己一个人在外面学习。
“艺术不应该拘泥于形式,艺术就是艺术,我想要有自己的创作想法,而不是千篇一律地学习别人的创作形式。”
就这样,在徐悲鸿等人一边勤工一边俭学的时候,他一个人游荡在法国巴黎的大街小巷,欣赏着各色各样的人和风景。
就连“绘画大师”毕加索,也是在巴黎的街头找到了灵感,他在观察人们的动作和姿态中,独自感悟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风格,
常玉有着成为“绘画大师”的潜质,不是说到专业院校系统学习不好,而是成为“大师”,必然是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自己的特色。
有人通过学习别人的艺术形式,一步步开创出属于自己的风格,而像常玉这样直接自己领悟出来的,只能用“天赋异禀”来解释。
他整日坐在巴黎街头,喝着咖啡,欣赏着路上的每一个人,观察着路上发生的一切,有时候累了,也会翻看《红楼梦》,或者拉拉小提琴。
等到徐悲鸿等人来找他的时候,他就再带着大家到处去吃喝玩乐,欣赏各种演出,参观各种画展,一切的开销,全部都由家里承担,徐悲鸿看在眼里,却也不好再多说什么。
出名却得不到欣赏艺术,在懂得欣赏的人的眼里是价值千金,可如果没人能欣赏,它就一文不值,不论什么艺术都如此。
徐悲鸿等人的画作在巴黎各大沙龙展出的时候,常玉的画也被接纳,巴黎的人们对徐悲鸿赞不绝口的时候,也对常玉的画十分欣赏。
常玉的画,和传统的绘画形式,甚至是一些非现实主义画作都要尤为不同,粗粗的线条,怪异的色彩,就连结构上都不走“寻常路”。
他按照自己看到的巴黎女人的印象,再融入了中国传统绘画理念,开放中带着保守,怪诞中却有着一丝合理。
艺术往往就是这样,懂得人自然懂,不懂的人看起来“奇怪”也大为震撼,尤其是这当中有着常玉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在里面。
常玉在巴黎艺术界的影响力逐渐增大,各大艺术评论家和绘画大师对他也十分欣赏,可就是他的画卖不出好价钱。
常玉不解,可他不解之余也没放在心上,好的艺术作品往往需要时间来“发酵”,他觉得是自己的画作还不够“火候”。
再说经济上他一点也不担心,有着家里给他每月寄来生活费,他在巴黎的生活依旧如此,闲逛,画画,喝咖啡,看书。
等到徐悲鸿等人学成离开,常玉一个人就留在了巴黎,他喜爱这座城市,更爱这里的艺术氛围,更坚信自己会在这里有所成就。
然而变故却发生了,1930年前后,常家遭遇变故,经济上一落千丈,父亲来信给他说以后很难在给他寄钱了,常玉需要自己维持生活了。
徐悲鸿的话一语成谶,一直没担忧过经济问题的常玉,第一次感觉到当一个“贫穷的艺术家”有多么的艰难。
他的画作依旧很少有人购买,即便是在当时艺术前卫的巴黎,常玉这样“怪异”的画风也就仅仅能换来一顿饭钱。
巴黎的房子很快就要交房租了,常玉因为没钱只好退掉了房子,跑到贫民窟租住了起来,还自学了陶艺手艺,给人家打工赚取生活费。
即便如此,他还是没有放弃在绘画上的坚持,他一直痴迷于画人体,对他来说,人体的线条和美感是无法代替的。
“人体真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用再多美好的语言都无法形容,穿上衣服简直是对这美好的“艺术品”的遮盖和玷污。”
为了更好的观摩人体,他总是请来许许多多的模特,让她们脱光衣服,赤身裸体地坐在他那破旧小屋里仅有的沙发上。
哪怕是吃不起饭,交不起房租,他都要把钱花在请人体模特上,艺术是他的生命,绘画是他的灵魂,那么,人体模特就是维持他生命和绘画灵魂的“养料”。
就这样在巴黎坚持了几年,他的破沙发上也坐过几百个漂亮的女模特,可生活却依旧没有任何起色,直到爱情的到来。
一位名叫玛丽苏的女孩爱慕上了他,巴黎的女人们爱浪漫,“画家”恰恰是一个看起来十分“浪漫”的职业,常玉深深地吸引了她。
玛丽苏的到来令常玉感受到爱情的同时,经济上也有了改变,玛丽苏家境富裕,常玉从贫民窟搬到了距离巴黎市中心不远处居住。
他不再请女模特了,玛丽苏就担当起他“唯一”的女模特,爱情也让常玉的绘画作品有了一丝不同,他也开始画起风景、动物甚至静物了。
可再美好的爱情终究也离不开现实,常玉的画作依旧没卖多少钱,妻子的积蓄也逐渐见了底,当柴米油盐遇上甜言蜜语,玛丽苏也觉得有些厌倦了。
俩人之间的争吵从无到有,逐渐产生了分歧,玛丽苏觉得他“很没用”,一点都担不起家庭的责任,而且老是画一些裸体画,根本就卖不出去。
常玉也很气愤,本以为妻子可以支持他,却没想到妻子竟然诋毁他的画,终于,一次激烈的争吵过后,玛丽苏摔门而去,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妻子的离去令他备受打击,他再度恢复了请女模特,“浪迹街头”的日子,绘画风格也有了转变,冷色调下有些萧条的线条,充裕着一股子孤单和凄凉之意。
他开始在街头给人画速写赚取钱财了,令他始终想不明白的是,为什么有人欣赏他的画?却没人愿意买呢?
年过40之际,一直没能在巴黎出名的他,打算离开这个“令人伤心之地”,他的第一个想法是去到台湾岛上,那里有一些他以前的朋友。
可没待多久,他就受不了这里的氛围离开了,他的裸体画作在这里更加地无人问津,而且还有人批判他,辗转之后,他出发前往美国纽约。
可在纽约的经历也是一样,甚至有人讥笑他的画像是“未完成的作品”,尤其是其中的冷淡韵味,更让人觉得难受。
1950年前后,他失落地离开了美国,重新回到了巴黎,回到了那个贫民窟的小房子里,专心致志地投入到了绘画当中。
在他最贫穷的时候,他曾打包将几百幅画作以几百元的价格兜售,没想到就算这样也要被对方讨价还价一番。
感受过凄凉,孤独,失意的常玉,愈发地将这些感情融入到他的画作当中,观看他的后期画作,总是从中体味出一种蓬勃而出的“凋敝感”。
1965年,常玉意外地摔伤了,他独自躺在地上呼喊了半天,却没有人听到他的求救,那一刻,绝望的情绪涌上来,他在这样的心境下留下了最后一幅画《沙漠中的象》。
“在经过一生的绘画历程后,我现在终于懂得了如何去绘画了,《沙漠中的象》,这是一只极小的象,在一望无垠的沙漠中奔走,这就是我。”
孤独,寂寥,失意,经历过这些的常玉有了新的感悟,他再度召开了画展,他要将自己的感悟传达给这个世界。
画展没结束多久,常玉就在自己的家里因为煤气泄露去世了,1966年,他66岁,死时没有人为他送行,甚至连一座墓碑都没有,就葬在附近的墓园当中。
死去后才出名在艺术界有这样一个悖论:艺术家死了之后,他的作品才更彰显价值,这到底是命运的玩笑?还是时代的遗憾?
常玉的画,也许是不被那个时代所允许的,也许常玉的艺术形式并不能得到当时主流审美的欣赏,他有点太“超前”了。
他的艺术形式,是不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的,可有时候却很庆幸他没有因此而改变自己的艺术形式,不然世界上就少了一个“别具一格的大师”。
常玉去世后,巴黎的美术馆开始展出他的画作,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逐渐能理解常玉的绘画和其中表达的内涵。
他的画作开始受到追捧,曾经几百元购买了他几百幅画的人,标价几万元一幅都有人哄抢,幸运的是,台北的美术馆还留有一些常玉的画作。
那是常玉当初在这里受到批判远走美国之时,因为一些意外原因留在这里的画作,其中就有后来被拍出天价的《五裸女》。
2019年11月,香港的拍卖会上,《五裸女》以3亿多港币成交,成为了亚洲的艺术品拍卖中最高价的拍品。
2020年,常玉的另一幅《四裸女》拍出了2.58亿港币的成交价,常玉自己也想不到,时隔半个多世纪过去,他的艺术终于得到了欣赏。
艺术就是这样,也许会超前,但该发光的始终都会发光,人生也是如此,纵然像常玉这般挫折不断,波折离奇,但唯有坚持,才能走的更远。
“浪荡是世俗画作里最自由不拘的水墨,花都优雅的双腿是这宇宙笔下的一抹,漂洋过海的乡愁种在一无所有的温柔,寂寞的枝头才能长出常玉要的花朵”
天才画家常玉是孤独的,也是不幸的,更是一个典型的“悲剧式”的人物,但他留下的艺术成就确实斐然的,为艺术自由的坚持是令人敬佩的。
当你看向他的画作时,是否也能感悟出他画在当中的感情?留下你的看法和评论,你如何看待常玉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