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海是胡耀邦的警卫员。
他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察冀三纵队司令部内勤班当班长,后来学者想要了解胡耀邦,了解当时的战争故事,就曾专门找到他,对他进行了采访。
不过,他们对他本人并不好奇。
这也使得很少人知道,张成海也是一位出色的战士,还曾得到过“虎胆英雄”的赞誉。
提出要离开
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后,张成海一直在胡耀邦身边担任贴身警卫。
这无疑是对他品德和能力的一种认可。
不过,张成海对此却多有“牢骚”,因为他不甘心年纪轻轻“就被关在这里”。
比起在大领导身边当警卫,他更希望能够下部队,到前线和敌人打上一仗。
正因为有这样的诉求,当石家庄战役进入最后阶段,他却连一枪都没能打出去的时候,他说什么都想要离开。
当然,大战当前,他提出要离开,自然是在战争结束后。
他告诉胡耀邦他要离开,后者怎么都不肯同意。
对胡耀邦来说,首先,从延安跟随他的五个警卫员已经陆续走了四个,现在他身边就只剩张成海一个,正缺着人手,不可能放他离开。
再来,张成海也的确是一个能人。
胡耀邦几次遇险,都是张成海把他救了出来。
考虑到自身的安全,更不可能放他离开。
于是,张成海几次申请调走,胡耀邦劝不住他,干脆就进行了冷处理,依旧在有事的时候照常使唤他。
一次,胡耀邦有事要到部队,出门时很习惯地就叫上了张成海。
但这一次张成海拒绝了他,只因为张成海想要更清楚地表明自己的态度。
胡耀邦很熟悉张成海,明白他这是“闹脾气”,也就不管他了,就近喊了一个新的警卫员,让对方陪着自己下部队。
一直等到事情办完了,胡耀邦这才找来张成海,告诉他自己允许他走,不过要求是他走之前,要找一个人接替好他的工作,不要影响了大事。
张成海很负责任地找来了一个合适的警卫员,交接好工作,才开始赴前线打仗。
有一颗虎胆
张成海一直很想打仗。
从14岁加入军队后,上前线就成了他的首要目标。
只是被领导相中,调到领导身边当贴身警卫之后,他辗转多年才被允许实现这个愿望。
张成海是1925年生人,家在北京市延庆区大庄科乡沙塘沟村。
在13岁撞见邓华和宋时轮的部队之前,他一直依靠给村里的富户放牛来补贴家用。
每年一块钱的“工资”,就足够让战乱背景下他的小家感觉到了“满足”。
张成海自幼就生活在这样剥削的环境下,就算拼命干活还是三天两头吃不饱,他也觉得“这是命”而从未想过反抗。
但偷偷观察这些路过的八路军队,他却渐渐地也有了革命的想法。
事实上,起初张成海想参军,目的很简单,就是想要能够吃饱饭。
他观察了许久,见这些部队不进村、不扰民,吃住都在山根儿,就觉得他们算得上是好人。
看着他们吃饭,哪怕也都是些很简陋的吃食,不比农家好上多少,但胜在部队供给,不用花钱还能吃饱,看着看着口水就滴答了下来。
见八路军有意在当地招募一些新兵,他立马赶去报了名。
不过,这一年他才13岁,又因为吃不饱身形矮小,刚表明来意,一位八路军战士就婉拒了他。
战士轻轻拍着他的头,只说他还小,等大几岁再说。
张成海很是不服气。
贫苦农家的孩子都早当家,早在8岁的时候,不管是他父母还是他自己都把他当成了大人使唤,这个时候说他年纪小,不让他参军,他怎么肯接受。
张成海决定要在他们面前刷存在感,让他们证明自己的能力,再让他们接受他。
于是,在这支八路军组织附近7个村的壮年村民组成游击队抗击土匪的时候,张成海主动当成了“王二小”式的放牛娃。
他没有把这件事告诉他的家人、邻居和朋友,一直跟在一位老红军身边开展地下工作。
年幼的张成海十分机灵,也十分尽责,安排他的任务都能很好地完成,老红军很是欣赏他,时常夸他懂事,工作做得好。
不过,就连这个老红军都没能想到,张成海的胆子远比他想象得大。
当时附近的日军听说山里有一支游击队,专门进山来扫荡。
张成海提前注意到他们弄出来的动静,提醒游击战士们做好应战的准备。
就在游击战士举枪还击,双方掀起一场枪林弹雨的时候,张成海也激动了,硬是冲上了山头,也要找准目标给他一个好看。
但他到底只有一腔孤勇,却没有什么作战经验,一冒头,敌方就朝他打开了一颗子弹。
如果不是老红军及时把他拽爬了下来,张成海很大概率就在这里丧了命。
出师不利,张成海很是沮丧。
但他不知道的是,这件事让他在部队里出了名。
其他战士提起他,都要说上一句“这小子有一颗虎胆”。
后来奉命创建晋西北根据地的萧克也听到了他的名声,对他很是看重,主动提出要把他带在了身边。
于是,在萧克的安排下,张成海进入“正规军”的序列,到侦察科做起了情报工作 。
这一年他只有14岁。
在领导身边当警卫
张成海从未想过他会进入中央军委警卫队,担负起保卫中央领导的重任。
但事实是,在他当了一年多的侦察员之后,他的才能就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中央总部让他负责中央军委开会的保卫工作,内容包括给领导站岗,甚至还包括闲暇时间和领导一起跳舞。
一开始,张成海很有兴致。
他还主动学习了怎么开车,好在护送领导的时候给其更好的体验。
这样的日子过去了即将三年,他就接到了新的指派,从后方到前方,继续干起了保卫工作。
这之后,他就一直跟在了胡耀邦的身边,当他的贴身警卫,并在他深入前线做基层工作的时候,负责在枪林弹雨中保卫他的安危。
胡耀邦就被他救过几次命。
也因此,张成海的保卫工作很是得到中央的认可。
不过,人各有志,张成海虽然能干好保卫工作,却更愿意下部队到前线去打仗。胡耀邦最终还是成全了他。
战斗生涯
到前线之后,张成海经历一场让他一生难忘的战役。
那时已经是1947年。
虽然石家庄已经解放,但敌人显然不甘心,仍在集结兵马,意图反扑。
张成海所在的部队接受了新的任务,那就是在增援部队还未抵达的情况下,作为掩护部队,护佑大军顺利南下并拖延国民党的行军时间。
那个时候,他所在的部队不过138人,却要对上敌方一个师的兵力。
换算下来,就是一个人要顶住敌人八十、九十个人。
这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张成海当时也做好了战死沙场的心理准备。
他只有两个愿望,一是就算死,也要争取死得晚一点,最好能帮大军争取更多撤退的时间,二就是宁愿自尽也不当俘虏。
好在当时的情况下,敌方来不及摸清张成海部队到底有多少人,见他们火力凶猛,就对他们有了不小的忌惮。
张成海等人又有急智,绕着山头躲避子弹,又抓紧动员了一些乡亲组成了敢死队,终于让敌人自己气馁,偷偷跑过来投降。
就这样,他们惊险地赢了这场作战,为保卫石家庄做了重大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战事渐渐平息,张成海也思索起了自己的“出路”。
他自觉是一个“土八路”,虽有作战的经验,却无作战的谋略,还是需要补充一些理论上的知识,于是申请到南京军事学院学习深造。
1960年毕业的时候,组织结合现实情况和他个人的情况,把他安排到了河北的一个坦克团,让他负责训练新的战士。
张成海在坦克团呆了将近10年的时间,总结出了一套很适用的训练方法,也因此,他带出了一批又一批很不错的兵,以至于其他部队常常请他去交流。
张成海和枪杆子打了几十年的交道,继续在部队任职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但1969年,在管理人才紧缺的情况下,组织却有意让他离开部队,服务于医疗系统。
张成海同意了组织的安排,于是,1969年,他摇身一变,成了北京军区总医院的副政委。
当时国家的物资十分稀缺,就是这家军区总医院,其硬件设备也是十分落后,病房里甚至连一张病床都没有。
张成海用了13年的时间,在这里建起了门诊楼、病房楼和宿舍楼,恢复和重组了科室,终于让医院的运行步入了正规。
不过,常年的操劳还是给他的身体带来了不小的损害。
1982年,57岁的张成海正式开始了离休生活。
虽然不再活跃在工作岗位,但一直到去世,他都积极关注着国家医疗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