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现在90后生存图鉴:不想恋爱,只想发财。
有人立下Flag决定以后挖掘下自己的生意头脑努力搞钱;有人说“我现在不想恋爱,心里只有搞钱这一件事”。
这些人或许不能代表所有人的观念,
但也恰好反映出多数90后的生活现状:“人间清醒,搞钱上瘾”。
可是目前大部分90后基本处于工作或创业的初期阶段,收入普遍较低,想搞大钱可能就不是只靠不谈恋爱就能搞到的。
如何才能搞到钱,这样的话题值得来聊一聊下。
用投资视角来看待,让自己的努力效益最大化,提高人生投资回报率。
比如跳槽问题,新单位开的工资高不太多,又是创业公司,似乎有些不划算。
可是:为什么不可以去呢?
投资学上有个规律:资金越小,成本越小,投资策略可以越激进。反正怎么亏也就那点钱,不如以小博大,没准一步踩对了,就财富升级。相反,如果资金越大,越应该保守稳健。
其实工资低,退路反而很多,找到一份差不多或是高于该薪酬的工作还是比较容易的。因此,“收入低,反而是赚大钱的好机会”。
同样是跳槽,25岁、35岁、45岁,代价简直指数级翻番。原因很简单:选择成本太高。
当然,真想博一下,不管什么年龄都可以用亦舒的话来勉励自己:失去的东西,其实从来未真正地属于你,也不必惋惜。
因为,几年后如果找不到工作,很可能现在这个饭碗,到时候同样端不稳呐。哈哈,逻辑上都是一回事。
除了工作,年轻人经常还有会有一个问题是:考研好,还是找工作好呢?
以“攒钱”的心态看待是这样的:考研后攒下了学历、攒了点知识,再参与社会竞争更有利些。听起来挺合理的吧?
但用“投资”角度看,结论就不同。
如读研究生主要判断下,未来的职业学历高是不是核心竞争力呢?搞学术研究,那就值得去提升学历。
如直接工作未来职业,经验是核心竞争力,所以你要投入更多时间去累积从业经验。
这么一想,考研VS工作,是不是就没那么纠结了?
这个回报其实要和自己的选择相匹配,才能成为加分项。
做决定时,经常会纠结,如果从投资角度,今天付出的精力、金钱和代价,如果能在将来对这个选择有所帮助,那就是平衡消费。
投资一看成本,二看回报。所以,你的投资回报,要与目标匹配。
买些保险,买些银行存款,买些基金股票等等,再有余力就买买房。
好处是什么呢?分散风险甚至对冲风险,可以让你不用太担心一步走错满盘皆输的悲剧。
这个思路,对普通人来说真的至关重要。
你努力上班多年,突然裁员了,一夜之间失业,看招聘信息:限35岁以下。
你做生意,90%以上业务来自一个大客户,突然客户和别人合作了。
你个人创业,所有事情亲力亲为,哪天生病了/决策失误了/精力不够了,突然发现:你垮了,就等于这家公司要跨了。
太多悲剧,根源都在于“结构单一”这4个字。
这年头变化大、发展快、周期短,我们应该采用多元的职场策略。多尝试工作,逐渐挖掘出适合自己的赛道,继而发现了更多的机遇。
正因如此,这种多元化配置,不仅降低整体风险,而且让收益更有想象力。
在安稳做着本职的同时,投入一些风险较大、短期看不到回报的事情里,将来或许能成为一笔意想不到的财富。
一清华毕业的高材生,去过大厂、创过业、创业失败又回头上班几年,到最后回到老家当了中学老师,薪资10万左右吧。当然,没什么不好。只是他最初的目标并不是当老师,想来多少有几分懊恼,一手好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说白了,人生就是一场资产配比。每个选择,都是投资。选择的结果,就会变成自己的资产。努力都为了提高人生的投资回报率。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一个决定的风险如何?长期回报如何?成本是否可接受?职场结构、收入结构如何?投入的方向是否匹配得上预期目标?……
有投资思维的人,总能更快更理性地看清局面,在搞钱的游戏里,斩获满意的结果。
你好像说了什么,但又好像什么都没说
没钱的解决不了任何事。能咋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