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陈诚病逝前,留下66字遗言,蒋介石沉默片刻:按原件发表吧

折扇轻摇品茶香 2024-11-29 15:37:17

1965年3月5日,台北一处豪华府邸内,号称"小蒋介石"的陈诚躺在病榻上,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口述了遗言,由长子陈履安记录在纸条上。当陈履安将纸条交到母亲谭祥手中时,谭祥看后竟想当场将其撕毁。

这份充满争议的遗言,究竟写了些什么?

陈诚与初恋婚约

陈诚于1898年出生在浙江青田一个书香门第。父亲陈希文是当地学校的校长,自小便悉心栽培这个儿子。富于锐气的陈诚并不甘心在父亲羽翼下读书,他渴望外出闯荡一番。

一日,陈诚的好友吴子奇来到陈家做客。谈话间,陈父得知吴家有一位尚未许配的妹妹吴舜莲。心中一动,陈父当即提议为儿子与吴舜莲定下婚约。吴子奇欣然应允,两家就这样结为儿女亲家。

年轻气盛的陈诚远在杭州求学,闻讯后心中极为不悦。但他并未表露,只是埋头读书,暗自策划着自己的前程。吴舜莲虽未谋面,却对未婚夫十分敬重,她悄悄变卖嫁妆,资助陈诚读书。

1919年,陈诚瞒着父亲,参加了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入学考试。由于个头不够高,加之文化课成绩不佳,陈诚名落孙山。然而他并未灰心,而是想方设法托关系,终于得以进入军校学习炮兵。从此,陈诚走上了从军报国的道路。

在保定求学期间,陈诚开始思念起自己那位素未谋面的未婚妻。婚约已定三年,是时候去见见吴舜莲了。于是,陈诚利用暑假从保定南下,来到青田老家,与吴舜莲初次见面。

令陈诚惊喜的是,吴舜莲长得亭亭玉立,温婉娴静。一个是意气风发的青年才俊,一个是小家碧玉般的闺中少女,本该是天作之合。然而,注定要经历情爱坎坷的两人,在这短暂的相聚中,只是相敬如宾,并未产生爱情的火花。

五个月后,陈诚再次离家,南下投身革命。临行前,吴舜莲依依不舍,但陈诚只是严肃地叮嘱她好好在家,等他建功立业后再来迎娶。说完,他头也不回地离开了。这一别,就是整整五年。

1925年,噩耗传来,陈父病故。陈诚不得不从革命的前线赶回家中,料理后事。多年不见,夫妻二人已经成了陌路人。吴舜莲对丈夫的冷落怨恨已久,两人争吵不断。陈诚用沉默和暴力回应妻子的不满,吴舜莲绝望之下,选择了自尽。所幸被及时发现,捡回一条性命,但这段婚姻也就此名存实亡了。

再婚谭祥

1928年,陈诚被调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警卫司令,成为蒋介石身边炙手可热的红人。家中的旧事如鲠在喉,挥之不去。他深知,要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就必须解决婚姻问题。

陈诚回到青田老家,找到多年好友吴子奇,坦言要与其妹吴舜莲离婚。吴子奇大为光火,指责陈诚负心薄幸,置妹妹的付出于不顾。陈诚辩解道:"我与令妹虽是夫妻,却从未圆房,这婚姻名不副实。如今我事业有成,想迎娶名门之女,望兄长成全。"

吴舜莲得知此事,悲愤交加,一心求死。在同乡的劝说下,吴舜莲最终同意了离婚,但心中永远留下了一道无法愈合的伤痕。

陈诚如释重负,很快便在一次酒宴上提起再婚之事。消息传到宋美龄耳中,她即刻告知了丈夫蒋介石。宋美龄为陈诚物色了谭延闿的女儿谭祥,认为这门亲事再合适不过。

谭延闿是北洋时期赫赫有名的实业家,家财万贯,地位显赫。谭祥自幼在上海滩长大,见多识广,举止优雅。宋美龄盛赞谭祥的美貌与才华,认定她是陈诚的最佳伴侣。

陈诚闻讯大喜,连忙托人打听谭祥的情况。得知这位小姐不仅容貌出众,还深得宋美龄信任,陈诚更加心动不已。在蒋介石的牵线搭桥下,陈诚很快与谭祥定下婚约。

谭祥虽为名门闺秀,却并非娇滴滴的大小姐。她通情达理,知书达礼,很快便与陈诚培养出了感情。两人携手共赴鸾凤堡,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婚礼。

然而,吴舜莲的存在,却成了这段婚姻的阴影。吴舜莲从青田来到南京,要求与陈诚当面对质。

谭祥亲自出面,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让吴舜莲心服口服。吴舜莲离开南京那天,谭祥特意到火车站为她送行。

回到家中,陈诚对谭祥的大度和睿智赞不绝口。自此,陈诚与谭祥夫妻恩爱,举案齐眉。陈诚全身心投入到事业中,而谭祥则是他最坚强的后盾。在妻子的鼓励和支持下,陈诚的仕途更加顺风顺水,前程似锦。

辽沈战败

1948年,国共内战进入白热化阶段。9月,辽沈战役爆发,解放军企图在东北地区一举歼灭国民党的主力部队。时任国民党东北"剿总"副总司令的陈诚,肩负起指挥作战的重任。

陈诚虽然是蒋介石的心腹爱将,但军事指挥才能有限。面对毛泽东的正面进攻,陈诚显得手忙脚乱,屡屡失利。10月初,锦州告急,国民党军节节败退。

多年来,陈诚在国民党内部树敌无数,作为二号人物,他不仅得到了许多人的忌惮,也招致了政敌的愤恨。

东北战场的失败成为他们攻击的突破口,纷纷要求蒋介石将陈诚处置,以谢天下。面对这种压力,蒋介石无奈之下,只能再次撤去陈诚的职务,命令他带着家人移居台湾。

1949年,国民党在大陆的军事力量全面崩溃。10月,毛泽东在北京宣布新中国成立,蒋介石被迫流亡台湾。陈诚眼看着岌岌可危的局面,心中忐忑不安。

陈诚初到台湾时,心情极为沉重,面对国民党在东北的惨败,他感到极度失望。多年来,目睹党内的腐败与斗争,陈诚对国民党的信心已彻底动摇。

权倾朝野被忌惮

国民党退守台湾,大量军公教人员涌入,社会动荡不安,治安混乱,金圆券泛滥,通货膨胀严重,民众的不满情绪愈加高涨。

陈诚决心改变这一局面,首先加强入境管制,以“肃清内奸”为名进行全省户口检查,并宣布全岛戒严,实施严厉的惩罚措施,整顿了社会秩序。

与此同时,他还推行了“三七五减租办法”,规定农民的地租不得超过年收的3.5‰,并出台限田政策,扶持自耕农,缓解了民众的社会压力,逐步恢复了台湾的社会稳定,赢得了不少民众的支持。

陈诚的改革也引发了蒋介石的猜疑。在台湾,蒋介石依旧无法放下权力斗争,担心陈诚逐渐独揽大权,甚至与桂系势力产生联系。虽然美国方面曾试图接触陈诚,但其保守立场未能得到青睐。

1960年,蒋介石不再符合连任资格,原本外界普遍认为陈诚会接任总统,但蒋介石通过修改《临时条款》强行连任,而陈诚则被安排为副总统,并被要求继续担任行政院长。在此期间,陈诚提出辞职,但蒋介石拒绝了他的辞职请求。

陈诚在1961年访美回台湾后,健康状况迅速恶化,最终住进了台湾荣民总医院治疗。就在这时,他的挚友罗卓英去世,对陈诚造成了沉重打击。此时,陈诚的身体已经瘦弱如柴。这时,陈诚又提出了辞职,蒋介石终于统一了。

1964年9月,陈诚几乎已无力支撑自己,谭祥心急如焚,找来最好的医生为他会诊。诊断结果是肝硬化合并肝癌,几乎没有治愈的希望。虽然谭祥尽力隐瞒这一消息,但陈诚早已觉察到自己时日无多。

每当妻子出现时,陈诚总是强挤笑容,握着她的手,温柔地说:“我等你好久了。”他害怕自己骤然离世,但最终在1965年3月5日,陈诚的身体不支,依靠点滴维持生命,最终离开了人世。

在临终前,陈诚召来长子陈履安,口述了自己的遗言,虽然因病体虚弱无法亲自书写,但他依然要求将自己的遗言传达给外界:

希望同志们团结一心,在总裁的领导下来完成革命大业。

不要消极,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军民亦共患此难。

党存俱存,务求内部团结,前途大有可为。

死后火葬,不占土地。

谭祥看到这份内容之后,心中警铃大作,甚至想把这份遗嘱当场摧毁。

蒋介石看到这份遗书的时候,沉默了一阵,最终松口:按原件发表吧。但是蒋介石没有按照陈诚的遗愿被火葬,而是被安葬在台湾省台北的台山乡墓。陈诚的这一选择,虽然未能如愿以偿,却无疑是他心中对祖国统一的深切期望。

0 阅读:0

折扇轻摇品茶香

简介:折扇轻摇品茶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