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七叶子”到训练骨干,40年前到地方接收新兵发生的几件趣事。

齐鲁赵公看世界 2025-01-06 12:14:39

1981年,我在部队团政治处宣传股担任文书。那是个激情四溢、充满挑战的年代,回忆起来,那股炽热的气息仿佛仍能扑面而来。就在那一年,我有幸亲身参与了到地方接收新兵的工作,这段经历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我军旅生涯的记忆长河之中,其中发生的几件趣事,至今仍令我忍俊不禁。

当时,部队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为适应现代国防建设需要与国家使命,急需补充新鲜血液。为此,每年都会从地方各个省区征召一批朝气蓬勃的新兵。我有幸随团政治处姚副主任、军务股的刘参谋以及几位本团干部,肩负起前往地方接收新兵的重要任务。接到任务后,我们深知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懈怠,旋即按照要求到师里参加了紧张而细致的短暂培训。

我们此次的兵源地是苏北地区的徐州市,具体为邳县和贾汪区。短暂的培训结束后,我们匆忙购买火车票,怀揣着使命感迅速奔赴兵源征集地。我的主要工作是为领导做好服务,并负责资料的收集整理,虽看似琐碎,但每项工作都关乎新兵接收工作的顺利推进。

经过一天一夜的长途颠簸与中途换车,我们终于抵达目的地。一路的疲惫不但未削减我们的工作热情,反而使我们对即将展开的工作更加期待。到达后,我们首先与地方武装部门进行了深入沟通与紧密衔接。在接收新兵过程中,部队与地方武装部的合作至关重要,二者如同车之双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我们共同制定了详细的接收计划,明确了各自的责任与任务。地方武装部负责对应征适龄青年严格筛选和全面体检、严谨政审和系统培训。部队上接兵的同志负责进行对应征人员的目测、家访、定兵汇签等工作。双方紧密协作,犹如一台精密仪器,每个部件都为确保新兵的质量和数量而高效运转。

在定兵环节,因当时通讯设备有限,信息传递远不如现今便捷迅速,双方对接时出现了一些误会。原本的新兵名单中并无“李天柱”此人,但他却出现在了我们的定兵名单上。李天柱身材魁梧、精神抖擞,身姿挺拔,眼神坚定,极具军人气质。经仔细询问,发现他确实通过了严格的体检、政审和家访,是一名合格的适龄应征青年。面对如此优秀的青年,我们决定破例接收他。后来,李天柱不负众望,凭借自身努力和毅力在部队脱颖而出,成为优秀士兵,进而成为连队骨干,后来还担任了战斗班班长一职。

在接收新兵期间,我们还遇到了应征青年王小明。他性格内向,不善言辞,连续两天徘徊在武装部和我们接兵人员的居住地,一心渴望能穿上军装。经了解,体检时医生发现他心跳异常,怀疑其患有心脏病。我们高度重视,为确保新兵质量,也为对王小明负责,让他进行了进一步复查。结果显示他心脏并无问题,原来是体检时过于紧张导致心跳加快。这一“奇遇”让我们深切感受到青年人对入伍当兵的强烈渴望。

此外,语言误会在接收新兵过程中也时有发生。一次家访时,在应征青年张大海家,我们对其父母说:“大海可能担心你们刚包产到户分了土地,弟弟妹妹又小,家里缺少劳动力,他走留两难。”他父亲突然从凳子上站起,指着张大海说:“你个’熊七叶子’,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只管去当兵就行。”这一场景让我们在场众人一脸茫然。后经地方陪同人员解释,我们才明白这是一句充满关怀与期望的当地方言。

40多年过去了,回忆起当年到地方接收新兵的点点滴滴,我感慨万千。那些有趣的误会和插曲,不仅让我们在紧张工作中体会到快乐,更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新兵及家属的不易。他们为了国家安宁和军队强大,毅然割舍亲情与家庭温暖,送子参军。这段经历是我人生的宝贵财富,让我愈发珍惜和平年代的来之不易,也更加敬佩那些为国家和人民奉献青春的战士们 。

0 阅读:2
齐鲁赵公看世界

齐鲁赵公看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