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突围时,他掩护机关浴血奋战,鲜为人知,后到华东打仗任师长

君墨谈史书 2024-10-30 18:28:59

中原突围时,他掩护机关浴血奋战,鲜为人知,后到华东打仗任师长

1946年的夏天,中原大地硝烟弥漫。一支不足三千人的队伍,面对国民党军四面合围的重重封锁,肩负着掩护中原军区机关突围的重任。敌军四个整编师在后面穷追不舍,左右两侧还有五六个师向这里集结,前方更设下了第三道封锁线。这支队伍的指挥官,面对这看似必死的局面,却坚定地说出了"只有向前,没有退路"的话语。他率领部队在敌人的包围圈中硬生生撕开一道口子,让主力机关安全撤离。而他本人带领最后一个营,在弹尽粮绝的绝境中,依然坚守阵地。这位指挥官是谁?他后来又经历了怎样传奇的战斗历程?

一、从中原到华东的传奇征程

1946年6月的一个深夜,中原军区司令部灯火通明。李先念将军把周志坚叫到办公室,严肃地说道:"小周啊,现在敌人兵力优势太大,我们必须立即突围。这个重任,就交给你了!"

"是!保证完成任务!"周志坚立正答道。李先念递给他一份作战地图,指着地图上密密麻麻的红点说:"这些都是敌军的封锁线,你必须带领一个旅加一个团,掩护机关安全转移。记住,只许胜,不许败!"

当晚,周志坚立即召集部队进行战前动员。他把三个团的指挥员召集在一起,制定了详细的突围计划。一个团担任前卫开路,另外两个团断后掩护。他特意把最精锐的部队放在断后位置,因为他深知,这将是一场惨烈的阻击战。

黎明时分,突围部队悄然出发。刚开始还比较顺利,成功突破了第一道封锁线。但是好景不长,天亮后敌人发现了他们的行踪。四个整编师蜂拥而至,展开疯狂追击。

在鄂豫皖交界处,情况更加危急。敌人早有准备,派了一个师在这里设下第三道封锁线。更糟糕的是,后面追兵不断,左右两侧还有五六个师正在向这里集结。

周志坚当机立断,命令部队采取"两点一线"战术。他让一个团在左侧佯攻,吸引敌人注意力;另一个团在右侧设伏,准备给敌人致命一击;他亲自带领主力团,准备在中间位置强行突破。

战斗异常激烈。在一处关键路口,敌人十个营的兵力对他们展开围攻。周志坚临危不乱,指挥三个营与敌人展开巷战。他命令部队利用地形优势,采取分散突击的战术,成功让主力机关从缝隙中脱险。

然而,老部队伤亡惨重的消息传来,周志坚放弃了自己突围的机会,毅然带领一个营返回接应。这一去,又陷入了更严峻的包围之中。弹药越来越少,给养也所剩无几。

最危急时刻,周志坚召集剩下的几十名战士开会。他说:"同志们,我们的掩护任务已经完成,为了避免无谓牺牲,大家分散突围吧!"随后,他带领几名战士化装成商人,经过一番周折,终于突围到了武汉。

在武汉短暂停留后,组织把他转移到了南京。在南京期间,他通过地下党的帮助,随代表团辗转到达延安。这一路上,他们经历了无数次惊险,但最终都化险为夷。

二、胶东军区的重要抉择

1947年初春,延安的一间会议室内,周志坚见到了朱德总司令。当朱德询问他今后的工作意向时,周志坚表示希望到可以打大仗的地方去。朱德告诉他,华东战场是国民党重点进攻的地区,正需要经验丰富的指挥员。

此时,李先念也向周志坚发出邀请,希望他能到鄂豫陕地区工作。但周志坚认为华东战场更需要他,便婉言谢绝了老长官的好意。在获得朱德的批准后,他立即启程前往山东。

到达山东后,组织上原本给周志坚安排了几个重要职务。但他主动提出,由于不熟悉当地环境和部队情况,不宜担任太重要的职务,建议安排他到师一级单位或军分区工作。山东军区考虑到他是红四方面军出身的老同志,最终决定把他派往许世友领导的胶东军区。

1947年4月,周志坚被任命为胶东军区第五师师长。这支部队原本由吴克华率领,后被调往东北作战。第五师是由地方武装组建而成,战斗经验不足,训练水平也有待提高。但这正是周志坚想要的机会,他立即投入到部队建设工作中。

刚到部队时,周志坚发现一个特殊现象:士兵们大都来自胶东地区的农村,对家乡地形十分熟悉,但缺乏正规作战经验。他决定利用这一优势,在训练中特别强调地形应用和协同作战。

为了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周志坚采取"小仗多打,大仗稳打"的方针。他带领部队先打一些小规模的攻坚战,积累实战经验。在一次对国民党军据点的进攻中,他亲自带队,采用"三路进攻,两面钳制"的战术,一举攻克了敌人的防御工事。这次胜利极大地提升了部队的信心。

随着作战经验的积累,第五师逐渐成长为一支能打硬仗的部队。在许世友的直接领导下,他们开始承担更重要的作战任务。特别是在配合主力作战方面,第五师表现出色,多次完成关键任务。

1947年夏,华东野战军组建第十三纵队,由胶东军区的第五师、第六师、第七师合编而成。这三个师都是由地方部队改编,在华野十二个纵队中实力最弱。但在实战中,他们很快就展现出了惊人的成长速度。

值得一提的是,周志坚在担任第五师师长期间,还兼任了胶东军区副司令员。这个任命当时并未对他明说,直到多年后他才从一份任免文件中得知。这段时期,他与许世友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两人在军事指挥和部队建设方面有许多共同见解。

在胶东军区期间,周志坚始终坚持一线指挥,经常与战士们同吃同住。他特别重视对年轻军官的培养,为第五师储备了大批优秀的基层指挥员,为后来的大规模作战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胶东战役中的关键战斗

1947年深秋,胶东军区接到华东野战军的紧急命令:配合主力部队开展胶东地区大规模清剿作战。这场战役的关键在于能否成功切断国民党军在胶东半岛的补给线,并歼灭其主力部队。

第五师接到的任务是攻克莱阳城。莱阳是国民党军在胶东地区的重要据点,驻守着一个加强团的兵力,城内有完备的防御工事。更重要的是,这里是通往烟台的咽喉要道,控制着敌军的重要补给线。

周志坚根据侦察情报,发现莱阳城的防御体系有一个致命弱点:西北角的城墙年久失修,且守军在这一段的布防相对薄弱。他立即制定了一个大胆的作战方案:主力从正面佯攻,吸引敌人注意力;同时派出一支精锐部队,从西北角发起突袭。

10月15日夜间,战斗打响。第五师的炮兵首先开始轰击城东门,造成声势浩大的假象。守军果然上当,将大量兵力调往东门防守。就在此时,周志坚亲自带领突击队,利用夜色掩护,悄悄接近西北角城墙。

突击队员们用绳索爬上城墙,迅速控制了城墙制高点。随后,工兵分队用炸药在城墙上炸开一个缺口。主力部队立即从这个缺口涌入城内,对守军发起猛烈攻击。守军腹背受敌,很快就陷入混乱。到天亮时分,整个莱阳城已落入第五师手中。

莱阳战役的胜利,不仅切断了敌军的补给线,更打开了向烟台进军的通道。第五师趁胜追击,在接下来的战斗中连续攻克了多个敌军据点。特别是在黄县一战中,他们采用"打援"战术,先让一部分敌军突围,然后在预设战场实施围歼,一举歼灭敌军一个团。

在这期间,周志坚展现出卓越的战术指挥才能。他善于利用地形优势,经常在敌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发起进攻。比如在一次夜战中,他命令部队沿着海岸线迂回前进,从敌人认为不可能的方向发起突袭,取得了出其不意的效果。

到1947年底,第五师在胶东战役中共歼敌五千余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更重要的是,他们控制了胶东半岛的重要交通枢纽,为后续的战略展开创造了有利条件。

周志坚在战役中特别注意保存和发展部队实力。他采取的战术原则是:能打则打,不能打则走,决不与敌人打消耗战。这种灵活机动的战术思想,使第五师在激烈的战斗中始终保持着战斗力。同时,他还十分重视战场军需保障工作,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后勤补给体系,确保部队在连续作战中保持充沛的战斗力。

在胶东战役结束后,华东野战军司令部对第五师的表现给予高度评价。特别是在攻坚战中表现出的顽强战斗作风,被认为是胶东战役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这次战役的成功,也为华东野战军后来发起更大规模的战役奠定了基础。

四、在沂蒙地区的主力作战

1948年春,华东野战军开始实施战略东进计划。第五师接到命令,要配合主力部队向沂蒙山区推进。这是一次规模空前的大规模作战行动,涉及部队达十余万人。

3月初,第五师抵达沂蒙山区。这里地形复杂,山高沟深,对部队的机动和补给都带来很大挑战。周志坚立即组织侦察分队,对当地地形进行细致勘察。他发现,沂蒙山区虽然地形险要,但有许多隐蔽的山间小路,可以作为部队机动的通道。

第一次大规模战斗发生在临沂城外。国民党军在这里布置了三个旅的兵力,构筑了多道防线。周志坚采用了一个特殊的战术:让部队分成多个小股,利用山地地形,从不同方向对敌人发起骚扰性进攻,迫使敌人分散兵力。

在敌军兵力分散后,第五师主力突然集中在一点发起突击。这次战斗打了整整三天,最终攻克了临沂外围的防御工事,为主力部队进攻临沂创造了有利条件。

4月中旬,华东野战军发起了更大规模的进攻。第五师担任了一个关键任务:切断临沂至费县的公路,阻击可能来援的敌军。这段公路地形开阔,不利于防守,但周志坚巧妙地利用了路边的几个小山头,布置了多处伏击阵地。

果然,4月20日,一支企图增援临沂的敌军旅沿公路北进。第五师先是让敌人的先头部队通过,等大部队进入伏击圈后,突然从两侧发起攻击。敌军腹背受敌,被打得措手不及。这场伏击战歼敌一个团,缴获大量武器弹药。

在沂蒙山区的战斗中,第五师还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战术:利用当地群众的帮助,建立起了一个广泛的情报网络。他们通过当地农民传递情报,及时掌握敌军动向,多次预判出敌人的行动意图,打了几场漂亮的伏击战。

5月初,华东野战军对临沂发起总攻。第五师担任西线突破任务。在攻城战中,他们首创了"暗堡战术":白天潜伏,夜间突进,逐步蚕食敌人防线。经过五天激战,终于打开了临沂城的缺口。

这次战役的胜利,不仅打通了华东野战军向东进军的通道,还为后来的莱芜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五师在战斗中表现出的顽强作风和灵活战术,得到了华东野战军司令部的高度评价。

在沂蒙山区的战斗结束后,周志坚总结了一套山地作战的经验:注重地形利用,善于分散突击,重视群众工作。这些经验为后来的战役提供了宝贵参考。同时,第五师在这次战役中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基层指挥员,为部队进一步发展壮大打下了基础。

五、淮海战役中的突出表现

1948年11月初,淮海战役爆发。第五师作为华东野战军的主力部队之一,担负着在徐州以东地区阻击黄百韬兵团的重要任务。这是一次规模空前的大决战,对战役全局有着重要影响。

第五师接到的第一个作战任务是控制新沂至睢宁公路。这条公路是黄百韬兵团可能的突围路线之一。周志坚根据前期侦察,在公路沿线设置了多个阻击阵地,并在关键路段布置了预设战场。

11月7日,黄百韬兵团果然沿这条路线突围。第五师首先让敌军的侦察部队通过,等主力进入伏击圈后,突然发起攻击。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天,敌军死伤惨重,被迫改变突围方向。这次成功的阻击战,为主力部队包围歼灭黄百韬兵团赢得了宝贵时间。

在随后的战斗中,第五师采取了"分进合击"的战术。他们将部队分成多个战斗群,既能独立作战,又能相互配合。这种灵活的战术运用,使得第五师能够根据战场形势随时调整部署,多次打乱了敌军的突围计划。

11月中旬,战役进入关键阶段。黄百韬兵团被围困在碾庄地区,第五师担任东线合围任务。在这次行动中,他们创造性地使用了"活动堡垒"战术:用运动歼敌与固定防御相结合的方式,既保持了对敌军的压力,又避免了正面硬拼造成的重大伤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五师在淮海战役中创造了一个重要战例。在碾庄以东的一次战斗中,他们发现敌军有一支装甲部队准备突围。周志坚立即调集反坦克火力,在预定地段设置了纵深火力网。当敌军坦克进入射程后,他们采用"分割围歼"战术,先切断坦克与步兵的联系,然后逐一解决。这次战斗共击毁敌军坦克15辆,创造了步兵对抗装甲部队的成功范例。

12月初,战役进入最后阶段。第五师在徐州东郊的战斗中,再次展现出卓越的战术水平。他们利用地形优势,采取"分块包围,逐次歼灭"的战法,配合其他部队最终完成了对黄百韬兵团的围歼任务。

在整个淮海战役中,第五师共歼敌一万五千余人,缴获各类武器装备数千件。他们在战役中表现出的战术灵活性和顽强战斗作风,得到了上级的高度认可。特别是他们创造的多种战术创新,为解放战争后期的作战提供了宝贵经验。

战役结束后,华东野战军司令部专门对第五师的作战经验进行了总结。他们在运动战中创造的"活动堡垒"战术、反装甲作战方法等,都被认为是很有价值的战例。这些经验不仅在当时的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后来的军事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在这场规模空前的大决战中,第五师的表现充分体现了一支成熟战斗部队的实力。从最初的地方武装发展到能够独立完成重要作战任务的主力部队,这支部队在战争中不断成长,最终成为了华东野战军的一支劲旅。

0 阅读:0

君墨谈史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