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唐·王贞白
诗人王贞白天资聪慧,从小就喜欢读书。他与书作伴,甘于寂寞,曾与修行的道人为邻居,他居住在江西庐山的白鹿洞里,每天埋头读书,也不觉得清苦。
一捧起书卷,他就忘情地投入其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也不知今夕何夕。已是山花烂漫,春深深似海了,他都浑然不觉,只顾着漫步于书山学海,不知疲倦。
他这么勤奋,俨然一枚书呆子,引来了隔壁道人的哈哈大笑,说他追寻着古人,是不折不扣的学习楷模。诗人因而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读书诗。
他与书结缘,并且贯穿了一辈子。曾经金榜题名,考中进士,也曾经历宦海沉浮,终是厌倦了。他辞官归隐那年,才三十五岁左右,漫漫余生何以消遣?当然,绝对不能虚度宝贵的光阴。
他在家乡创建了“山斋书舍”,从此潜心教学,培养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教学之余,则以著书自娱自乐,闲暇时,就与当时的诗人罗隐、贯休等诗书唱和。
【2】
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
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
清 ·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有首歌里唱道,每个人心中有一亩田,我们用它来种花种草种春风。
诗人说,有一株好苗长在我们的心里,它需要各种养分与清泉滋润,如此日积月累,它才能茁壮成长。读书可以给心灵输送营养,启迪智慧,明白理义。
倘若一天不读书,心中就不会出现美好的想法,如果一月不读书,那么所见所闻就会平淡之极,感觉索然无味。
黄庭坚也曾说过,“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读书,其实不是什么难事,只需一个安静的角落,一本喜欢的书,就可以静静地阅读,让我们在书中吸取精华,从而,由而外散发一股清雅的气质。
【3】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苏轼
这番读书的豪言壮语,是初出茅庐的少年苏轼所说的。当时,他挥毫写就这副对联,贴在自家的门前,以勉励自己。他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后来,他成了著名的大文豪,集诗,书,画各种才能于一身。
读书拓展了视野,开阔了胸襟,使历经官场磨难,与各种生活困顿的苏轼不至于消沉低迷,反而使他豁达开朗,在苦难中开出花朵。
饱读诗书的人,如同一颗坚韧的种子,被狂风吹走,到哪儿都能落地生根,顽强生长,而且枝繁叶茂,开花结果,不耽误每一个季节该有的美好。
【4】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于谦《观书》
苏轼曾说“故书不厌百回读”,当他身体初愈,最先想到的,就是捧起一本旧书,反复地阅读,那种感觉就是如遇故人,相谈甚欢。
明代的于谦也有同感,他说“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这该是倾注了多少的深情,邂逅书本,就如同邂逅一场美丽。
古人认为书中自有颜如玉,曼妙可人的“颜如玉”不是可望不可即的,她就住在书卷里面,仿佛随时可以呼之欲出,一睹她的芳容,那是读书人深感福气的地方。
无论清晨还是黄昏,一卷在手,内心踏实笃定,犹如红袖添香,永远不会感觉孤单寂寞。何况读完洋洋洒洒三千字,仿佛涤荡胸襟,所有俗世杂念都将消失殆尽。
各种新鲜的想法,也会源源不断地涌来,储存在脑海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读书,如同置身繁花似锦的春天,一阵风吹过,芳香袭人,漫天落英缤纷。
书到用时方恨少。每每偷得浮生半日闲,我们别忘了安静地读几页好书,让心灵邂逅美好的桃花源,那儿杂花生树,芳草鲜美,也没有烦恼与忧伤。
【5】
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
翁森《四时读书乐》
小鸟仿佛懂得我们的心意,它们在枝头婉转鸣唱,给我们提供读书的背景音乐。
落花缤纷,飘落于水面,随着流水缓缓而逝,这美好的暮春景象,使灵感纷至沓来,不免胸有成竹,心里眼里全都是文字。
韶华最难留,时光易蹉跎。如果我们曾经读书过,思考过,那么即使光阴逝去,也不足以惋惜了。
有闲暇读书,是有福气的事情。如果不为了应付考试,其实,也不会觉得读书有那么枯燥。
春和景明的日子,可以带本书,走出家门,在大自然中阅读,衬着天光云影,心情也会轻松惬意。
作者:绿窗花影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