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百家姓导读:
宣城市地处安徽东南部位置,境内常住人口约有248.7万人(2023年)。
宣城在古代被称为宁国府。是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
历史上宣城姓氏移民,有很多姓氏家族是东晋至南宋时期,因战乱迁入。还有的是因官迁居。
清同治年间战乱后,又有大量来自河南、湖北等地的移民进入境内垦荒。
往后由于境内商业兴盛。有来自福建、徽州等多地的商人迁入。
宣城市人口较多的姓氏为:王姓、张姓、李姓、陈姓、刘姓、汪姓、胡姓等。
还有吴姓、杨姓、徐姓、周姓、黄姓、程姓、朱姓、方姓等姓氏人,口也比较多。
历史上宣城姓氏移民
宣城早在5000多年就有古人类活动了。
考古人员在境内孙埠镇、团山乡等地发现多处古代文化遗址。研究表明,这是新石器时代的遗存。
春秋战国时期,境内为古越族居住地。
01
两晋至宋朝时期
东晋时期,晋室南迁,宣城因靠近京城,也有大量北方人迁入。
西晋时期,永嘉之乱,北方人大量南迁,部分进入境内水阳镇区域定居。
唐朝末年,战乱不断,波及境内。导致人口大量减少。
唐宋时期,有李氏、梅氏、徐氏等多个姓氏家族迁居宣城县。
北宋至南宋时期,又有贡姓、唐姓等迁居境内。
南宋末年,唐氏先祖唐太岳,是湖北江陵人。抗元失利后,退入宣城境内,拒降元军壮烈殉国。子孙后定居境内。
往后,唐姓、徐姓、李姓、梅姓、贡姓等姓氏逐渐成为境内大族。
02
清朝时期
清咸丰至同治年间,太平天国战乱,境内亦遭兵火,湘军攻破宁国府后大肆屠杀。
加之自然灾害严重,疾病流行。境内人口大减,人口外逃,十室九空,土地一片荒芜。
清嘉庆年间,宣城县约有107.6万人。清同治七年(1868),境内仅有25.1万人。
战乱后,清王朝实行鼓励招垦政策,有来自湖北、河南、和皖北等地的移民进入境内开垦。
清朝末年,有来自江西、江苏、湖北、福建以省内安庆、徽州等地商人、家属和员工进入境内。
03
民国至解放后
民国时期,多年军阀混战,自然灾害,导致境内人口出现不少死亡。人口随之减少。1928年,境内约有52.8万人。
1934年,全县人口减少至48万人。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入侵,百姓大量外出避乱。1940年,境内人口下降至32.9万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外出避难的人陆续返回家乡。1949年境内约有53.9万人。
解放初,有不少南下干部进入宣城县。这些干部多来自河北地区。
往后,因境内区域划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务工、婚娶、经商等,境内人口都有变迁。
宣城市百家姓出众人物
宣城市自古以来,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境内梅氏家族人才辈出,有28人考中进士。旌德县的江村还有父子进士坊,历史古迹甚多。
历史上有胡雪岩、梅文鼎、吴潜、施闰章、包世臣、胡舜陟、汪伦、许棠、罗立言、刘长卿、舒雅、陈迪等。
还有周紫芝、徐元太、高咏、沈懋学、宗杲、江希舜、鲍守业、方学成、谭子文、梅尧臣等多位名人。
附:宣城市百家姓排名(样本)
麻烦将本文点赞转发给更多人,让大家都来了解下宣城市姓氏文化。点击关注我们。
大姓在哪儿都是大姓,很少有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