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吃饭购物真的是用白银结账吗?电视剧骗了我们好多年

小昊聊球 2019-07-11 10:42:15

“小二,一盘熟牛肉,两只肥鸡,十斤白酒!”

“好嘞,马上到!”

……

“客官,吃好了?”

“嗯,这是二两银子,不用找了。”

以上这段对话可能是我们大家在影视剧中屡见不鲜的一个场景了,一位身着劲装的大侠走进闹市中的酒楼,大碗吃酒肉,一番狼吞虎咽之后从怀中摸出一锭银子结账,并潇洒离去。

那么问题来了,

古人的生活场景真的是这样吗?是不是用银两结账?历朝历代的白银购买力又是如何呢?

古代流通最广的货币——铜钱

在中国古代,白银的确是一种仅次于黄金的货币种类,但并不是历朝历代都以白银为最大众化的一般等价物,而且普通老百姓在购物消费的时候用的最多的也不是白银,而是铜钱。

大范围使用白银做为一般等价物的场景基本是不存在,

也可以说仅次于各种小说著作以及当代的影视作品之中。

在中国古代流通最广的主流货币是铜钱。

铜钱是一种以铜为原料,并加工成圆形方孔模样的货币。自秦始皇将六国货币统一为“十二铢钱”之后,历朝历代基本上都沿袭了这种样式,并且每一个朝代中的历任新皇帝在即位之后都会发布新币。所以整个中国古代,铜钱除了篆刻的年份等字不同,以及本身的重量不同之外,其他方面基本没有过太大的变化。

白银黄金的价格标尺——铜钱

铜钱自诞生之日开始就一直充当着国家主流货币的角色。

除了劳苦大众在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方面使用铜钱以外,

白银黄金等高等级的一般等价物也是以铜钱为标尺,

比如说“一两白银或者一两黄金等于若干枚铜钱”(在这里为什么要说“若干”,是因为历朝历代一贯铜钱的数量并不相同,甚至差距很大)。

而中国古代主流货币的换算方式基本上都是:

“1两黄金=10两白银=等于10贯铜钱。”

此外铜钱也有独属于自己的计量单位“一枚、一缗、一吊、一贯”等等,不同时期都有各自的叫法。相对而言,铜钱在中国古代的地位就和如今的人民币相差无几。所以说,

以白银来为衣食住行付款是一种比较稀罕的方式。

最知名的白银货币——“银元宝”

谈完了铜钱,我们再来说说白银。白银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仅次于铜钱的一种货币了,在历朝历代都被大规模的开采并投入使用。

在中国古代,充当货币的白银其主要形状为银锭和碎银子两种,其中以“银元宝”最为知名。

“银元宝”属于银锭的一种,由于白银的分布比较分散,所以在人类历史早期白银的开采程度要难于黄金,甚至有段时间里白银的价值要更高一些,后来经过开采技术的不断提高,储藏量更多的白银才逐渐沦为了第二贵重的重金属。

“银元宝”就是因为白银分布的过于分散,所以人们才将这些碎银子进行加工浇铸,成为了整体的银锭——“银元宝”。

收藏价值远高于流通价值的“银元宝”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银锭是古代社会最主流的一种储存和流通白银的方式,通常以“两”为单位,其大小规格不一,小到2两,大到50两重的银锭都有,

而“银元宝”则通常是指50两重的银锭。

“银元宝”的造型十分美观,所以大多时候都用来当做存储品或者收藏品,很少用来直接进行交易。只有一些大户人家进行高价格商品交易或者其他社会需要的时候才会拿出来使用,

并且基本上都是起到一个辗转收藏的作用,

直接用“银元宝”进行饮食等方面交易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白银货币的形成期——两宋

白银,泛称“银子”。中国历史上,白银在历朝历代中的实际价值并不相同,购买力方面有很大的区别。我举几个例子来分别说明一下:

北宋之前,这一时期由于白银的开采方面有很大的困难,所以

白银并没有被当作货币来使用,而是作为上流社会的装饰品,当时的主要货币是铜钱和黄金。

另外,粮食和绢匹在当时也具有一定的货币职能。唐朝在白银的开采方面虽然有了一定的进步,但同样只有10万两左右,并且商业方面的发展受限,白银基本上没有被当作正式货币使用。

后来到了宋朝时期,一方面由于白银开采技术的提升,另一方面宋朝商业也开始蓬勃发展。这样一来就导致白银的出产量成倍增长,逐渐被当作了一种流通货币来使用。宋朝时期白银的购买力大概如下:

1两白银=800枚铜钱,一枚铜钱可以买两个馒头。按如今来说就是一块钱左右,所以

北宋时期1两白银的购买力基本和如今的800多块钱差不多。

在这里陈述一下:可能有看过《水浒传》的朋友会对此产生质疑。但《水浒传》一书中白银购买力的反差比较大,而且有很多矛盾之处,很难做为凭据;另一方面,《水浒传》一书实质上是以明朝国情来讲北宋故事,要做凭据也只能是明朝。

由于两宋王朝的社会动荡,所以白银的购买力相对而言也在变化,

价值最高时是1两白银等于1000枚铜钱;南宋政府建立后国家弱小,白银储备极速下降,从而导致1两白银只能兑换500枚铜钱。

白银货币的鼎盛时代——明清

白银在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当属明清。

明朝时期,国家对于商业贸易大力支持,国家以及个人通过海上道路到欧洲各地经商,从而使得大批量的白银流入中国境内,白银也正式成为了比铜钱流传更广的货币。

根据史书统计,明朝最鼎盛时,全世界有差不多一半的白银被明王朝收入了囊中,

辉煌程度可见一斑。明朝时关于白银的购买力可以引用的历史文献也变得更多,小说的兴起也对白银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明朝时期白银的购买力和两宋时期如出一辙,同样是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购买力。

最贵的时候1两白银可以达到1000元人民币的购买力,但最便宜时却只有300多元人民币的购买力,

并且不同的社会形势下,白银的浮动也跟着大规模变动。

后来再到清王朝时,白银的购买力基本上没有发生过大变化。根据《清会典》中的记载,白银的购买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千文制,而且1两白银差不多可以购买150多斤的优质大米,按照如今的米价来说:

1两白银还是800元人民币左右的购买力,并且长时间未曾发生改变。

影响白银购买力的主要原因

大致了解完白银在中国的货币之路后,我们基本上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白银在中国古代的购买力浮动比较大,而且会受到很多因素干扰。

第一,国家的白银开采能力。开采的越多,白银越不值钱。

第二,国家商业的发展。发展的越好,白银的流通就范围就越广。

第三,国家政局的动荡和世界外部关系。动荡之年,白银变少;和平年代,白银增加。

所以白银在中国古代并不是长期广泛使用的一种货币,而且它的购买力也并不相同,很难对其进行确定,不过

大致的购买力应该在1两白银=700到1000块人民币左右。

以上便是中国古代货币的基本发展史,以及白银在自身地位的变迁史,白银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就是古中国的商业发展史和生活风貌演变史,这其中还是有很大的学问。

0 阅读:3
小昊聊球

小昊聊球

专注球类赛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