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上将家中去世,死后无一人吊唁,儿子:没想到死后却进了医院

观今品古 2024-08-09 12:32:43

因头条改版,增加了广告解锁功能,当广告打开后,静等5秒钟,您再伸出发财小手,点击右上角的叉号关闭,就可以继续阅读我的文章了!

前言

1980年7月25日,与许世友并称“山东双雄”的开国上将王建安告别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在家中悄然去世。

他去世后,只有他的家人操持他的身后事,那些曾与他并肩作战的老部下、老战友们无一人前来吊唁。

王建安在军内有很高的威望,参与并指挥过多场著名的战役,1956年还被单独授衔。

那么,戎马一生的王建安,为何在去世后如此冷清呢?

一场出走,“双雄”反目

王建安与许世友并称为“山东双雄”,是毛主席手下的两大虎将,两人既是老乡,又是搭档,脾气性格、革命经历也颇为相似。

王建安原名王见安,他同那个年代的大多数贫苦农村家庭一样,只能给地主放牛、劳作。

在那个年代,地主“高高在上”, 普通老百姓光活着就很不容易了,即使这样夹着尾巴,却还是会被地主又打又骂。

王建安不想再忍了,这天,又是受到地主的一顿没来由的毒打后,王建安直接一把火烧了地主的宅院,转头参了军,将名字也改为“建安”。

而许世友,同样出身寒微,八岁离家,跑到少林寺习得一身好武艺,在一次回乡探望母亲时,撞见了一个小财主正欺凌自己的堂弟。

小财主那轻蔑和狂妄刺破了许世友心中的忍耐底线,他怒从心头起,几招之间便将那财主制服。

不过由于他多年习武,再加上他在气头上,下手有些重,失手将小财主打死,酿成大祸。无奈下,许世友只好离开家乡,四处流浪,之后参了军。

两人都参加了黄麻起义,又在同一支部队中作战,但不在同一连队,都是从一个青涩的战士,一步步向上晋升。

1936年,许世友调任红四军担任军长,王建安则是红四军的政委,从此两人成为了军政搭档,配合默契。

但却因为许世友的一场出走,引发了一场风波,两人生出了间隙。

在一次批判会议上,有人在批判张国焘时,也将一些干部一并扯了出来,指出这是“军阀主义”、“分裂主义”。

许世友本就脾气暴躁、性子耿直,直接站起来高声对他们说:

“你指着秃子骂光头算啥好汉?有话你就直说,什么叫‘逃跑主义’,中央就没有‘逃跑主义’。

中央红军不也跟红四方面军一样从苏区撤出来了吗?那你要说是逃跑,全都应该叫逃跑!”

一些人听到许世友说的这番话,嘲讽他“与张国焘穿连裆裤”,气得许世友跳起来与他们对骂。

但一张嘴终究抵不过对面多张嘴,许世友说一句,对面噎一句,许世友气急攻心,住进了医院。

在休养期间,许世友还在想这件事,突然冒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为啥非要在延安搞革命,我回老家根据地也照样革命!

他的这个大胆的想法,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大家纷纷要跟随他一起离开延安干革命,当然也包括王建安。

许世友打算,趁着天黑,带着人就离开这里,却不料这时,王建安醒悟过来:怎么能依着性子干出这种事呢!这哪里还有军纪可言?

他立即向上级打了报告,随后大家紧急集合,开始一一点名,每念出一个名字,就捆一个。

就这样一连捆了三十多个,许世友见状暗感不妙,在听到点自己的名字时,一个侧身,踏着一旁的矮墙,翻身上了房顶。

许世友多年习武,“飞檐走壁”对他来说不在话下,不管底下的人怎么劝,他都不下来。

“世友,下来嘛,有问题下来讲嘛!”

“不下,不下,有种的上来,我一脚扫一个。”

最后还是在刘伯承的劝导下,许世友才气呼呼地从房顶下来,许世友被五花大绑关进了窑洞。

当他看到一旁站着的王建后后,大骂他是“叛徒”,最后,带头闹事的许世友被开除了党籍。

毛主席也知道许世友本意并不在此,他本性善良,只是性格刚烈、方法有些欠妥。

主席不断地找他谈话,许世友这才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不过他却一直没有原谅王建安。

许世友还在为王建安“告密”一事耿耿于怀,,也不主动说话,王建安很看重与许世友之间的友情。

他也曾多次找到许世友尝试修复,想消除两人之间的隔阂,但许世友不搭腔,两人多年的交情也在此戛然而止。

一场“将相和”,“两虎”握手言和

主席也将两人的“冷战”看在眼里,想当年两位“虎将”亲密无间、配合默契,而今却因一桩小事,心生嫌隙,渐行渐远。

主席决定,帮助两人消除隔阂,重归于好,这样一来,也能更好地开展后续的工作。

那么,如何让两人和好这是一个大问题,毕竟两人脾气性格都很相像,在一个人的身上,也能看到另一个的影子。

因此,外人不管再多费工夫,都是徒劳,主席认为,解铃还须系铃人,不如就让两人去自行和解吧。

这天,主席召见了王建安,交给了他一个任务——攻下济南。

王建安闻言,胸中热血沸腾,既然主席将这一重任交给自己,那就是对自己的信任,自己决不能辜负主席:

“我没意见!服从军委的决定!”

主席见状,心中宽慰,继而语重心长道:

“这场仗只能赢,不能失败。中央考虑过了,许世友在胶东部队很有威望,而你在鲁中、鲁南名气也不小。

人们都说‘两虎难并立’,我说‘孤掌难鸣’,你们两人同心协力,战士们就会誓死追随!”

王建安闻言,恍然大悟,毛主席的意思很明白了,这是以战为媒,要他们两人握手言和,团结作战:

“请主席放心,此番战役,我王建安定当全力以赴,与许世友同志并肩作战,把济南打下来!”

此时正在养病的许世友,突然接到中央军委的一封电报,毛主席亲自点将,要他即刻前往指挥攻下济南。

许世友看到后大喜,全然不顾腿上的伤,起身就开始收拾衣服前往,第二天就抵达了泰安兵团司令部。

抵达后,许世友才得知王建安也正赶往山东的路上。什么恩怨,什么隔阂,在即将到来的战斗面前不值一提。

“我许和尚打不下济南,不就等于砸了毛主席的场子嘛!等老王来了,我们两人一定攻下!”

在赶往山东这一路上,王建安心中亦是百感交集,既有对未知战局的忐忑,也有对与许世友重逢的期待。

当他抵达后,就看到了许世友像之前那样脸上堆满笑容出来迎接他,所有的顾虑瞬间烟消云散。

晚饭时分,许世友主动举杯,言辞恳切地对王建安说道:

“老王啊,自从延安一别后,咱俩这是第一次喝酒,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

从今往后,咱们只谈战事,不谈私怨。酒到意到,这杯酒,我干了!”

王建安望着许世友那真诚的眼神,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毫不犹豫地举起酒杯,与许世友一饮而尽。

两人又向之前那般,在战场上配合默契,短短8天的时间就攻下了济南,站在济南城下,两人相视一笑,一出《将相和》让两人和好如初。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1979年,王建安在某团调研期间,得知晚上会放电影,王建安也想来凑个“热闹”。

这晚,王建安抵达后,面前的景象让他傻了眼,正中间最好的位置上空了出来,上面赫然写着“首长专座”。

不仅如此,一旁还配备了小桌子,茶水、点心等应有尽有,反观战士们则只能坐在背包上观看。

王建安压住心中的怒火,询问团内的领导:“这是怎么回事,你们摆这些做什么?”

团领导面露尴尬,急忙解释此举是道是出于关心首长观影体验的考量,生怕首长口渴或有其他需求。

此言一出,王建安心中的怒火再也按捺不住,他严厉地驳斥道:

“两个小时不喝水会渴死?要坐你们坐!”

话语间,他转身拿起一旁朴素的小板凳,大步流星地走向战士之中,与他们并肩而坐。

王建安十分厌恶弄虚作假,一次,他听闻一个部队不仅在军事训练上成绩斐然,就连后勤保障、文化建设等各方面也堪称典范。

便想着来这个部队走一走,学习一下别人的优秀作风,当他到达这个部队时,他才发现这里面大有文章。

原来,该部队所谓的优异表现,竟是靠精心策划的“表演”堆砌而成。领导视察时,挑选精锐战士集中展示,成绩差的干脆直接不让出现;

日常训练中,则采取分批次、高强度的特训模式;甚至就连养猪这样的小事,也要从别处借调以充门面,只为应付上级的检查。

所以,一些上级部门对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此这个部队才会在各个方面都走在大家的前面,实则是在里面弄虚作假。

王建安对此深感痛心,他不仅严厉批评了这种弄虚作假的行为,还撰写了详尽的调查报告。

1980年,王建安在电视上看到一位国外首脑举行葬礼,来参加追悼会的人很多,排场也大。

看到这,王建安陷入了沉思,他转头对妻子说:

“我死后,能多简单就多简单,不要搞大排场,追悼会、花圈什么的统统不要,将我的骨灰撒在家乡的土地上吧。”

7月,王建安的身体急转直下,病重之际,又叫来了家人,嘱咐自己的身后事:“一切从简。”

王建安去世后,妻子牛玉清将孩子们叫了回来,商量王建安的身后事,最后形成了五个“不”。

即不开追悼会、不送花圈、不组织遗体告别、不通知老友、不请同志护送遗体火化。家人们按照王建安生前的遗愿,一切从简。

他的老战友、老朋友们,直到一个月后才从零星的消息中得知这一噩耗,无不感慨万分,埋怨为何没有得到一丝消息。

而王建安的子女们,只能无奈地向他们解释:

“父亲生前不喜张扬,死后更不愿打扰他人,爸爸活着的时候没有进医院,死后却进了医院......”

结语

王建安是一位具有坚定革命信仰、卓越军事才能、严于律己、耿直无私和高风亮节的革命家,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参考资料

拥有打仗与人格双重魅力的开国上将王建安. 党史博采

于细微处见魅力:上将王建安二三事. 党史纵横

毛泽东导演的“将相和”. 中国地名

0 阅读:1

观今品古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