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迭代终于来临,深度解读新旗舰,石头G20自清洁扫拖一体机器人

铭记华丽 2023-03-22 22:16:35
前言:石头下一代,该如何迭代

久测成专家,关于石头系产品的优劣,我真的是太了解了,本人也确实是非常了解石头整体的思路和规划,之前一直没有系统的阐述石头的迭代过程,那我们今天的最开始,就换一个新角度,老话新谈,石头的产品线整理,石头是如何一步一步的往现在的方向迭代的,直至今天真正意义上的大迭代,G20。

为什么现在要回头聊产品线,是因为我希望大家明白,选择石头扫拖一体机,不管你选择哪款机型,由于产品本身在一些方面有着较高的一致性,其软件迭代升级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惠及全部机型的,不信?我们往下看。

太久远的机型我们就不聊了,我们从T7 Pro开始。

1.双目避障,避障巅峰的T7 Pro

要聊石头的产品线,个人还是非常愿意最后聊一次石头T7 Pro,本人第一次正儿八经的去体验两款扫地机,第一次体验非常全面,同时也对当时的两款拳头产品做了评价。

其实现在再回想,虽然科沃斯T8 AIVI存在不少问题,但作为一款震动擦地产品,也确实是开创了一个先河,可惜的是科沃斯已经彻底放弃了震动擦地这个研究方向.而第一次体验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别的, 是石头的基础项目,即规划路线,越障避障,可以说在当时的硬件条件下,石头的双目避障,越障,确实已是巅峰,至今依然记得其对于线材避障能力之强,印象深刻。而且在多障碍测试中,石头的线路规划是最干净利落的。

虽然是一款好产品,但从产品本身来说,创新力是明显不够的,但是你也不得不佩服石头的基础,实在是太扎实了。

2.首次声波震擦,T7S Plus

相较于T7 Pro的创新不足,T7S和T7S Plus则是真正意义上的一次迭代升级,也是首次加入了声波震动擦地和拖布支架智能升降,可以说是加入了三大擦地杀手锏,不是两个?其实扫地机主机水箱也是算一个的,可以说这个三大功能在实现高性能清污上,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水箱保证持续供水,实现拖布恒湿状态不干燥。

拖布支架可抬起,实现过路,越障,湿布不接触地毯等一系列操作,优势不言而喻。

声波震动擦地,最高可达3000次/min,其清污能力之强,配合持续供水无与伦比。

虽然全胶刷确实可以几乎彻底杜绝缠发,但对于贴地的小细碎垃圾的表现仍稍有不足,好在漏扫较为轻微,所以从此刻开始,石头T7S系列个人认为它是一款拖的能力大于扫的产品。

3.迟到的G10

没错,石头的迭代速度本就相对较慢,G10的发布还是有惊喜,但是更多地则是略有失望,当然这种失望并非是产品不好用,恰恰相反,作为一款自清洁扫拖一体机,石头证明了声波震动平板拖布也是一样可以自己清洗干净的,也可以做到精准上下基站,在本人的使用周期内,没有出现一次上下基站失败的情况,不管是充电,亦或是自清洁。

印象中最深刻的,是当时G10上下基站的方式,屁股朝里自洗拖布,头朝里充电。

与竞品相比,它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主要体现在清污能力强,自清洁效率高,省水,但是避障,基座集尘袋的缺失也是实实在在的,而且它没有烘干,虽然个人体验下来,烘干的需求并不是非常强烈,但是在扫拖一体机如此内卷的去年,也确实是不应该。

4.扫地机真自动化 ,G10S和自动上下水

直到G10S的发布,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逆转了颓势,谨慎的石头厂家终于将自家产品做了重大迭代,终于加入了基座尘袋,避障也回归了,但没想到的是石头依然沿用了G10家族系列的命名方式,这里可以看出石头对于迭代这件事情上,是多么的谨慎,其实石头对于很多产品的态度都是如此,谨慎,新功能加入较慢,但同样的,犯错翻车的概率也会小很多,例如石头对于一些产品在硬件配置上,是全系标配的,如LDS激光雷达,用于建图的核心配件之一,会做视觉避障,但绝对不会做视觉建图。

可以说G10S的出现,是真正意义上,越来越好用的产品,所谓全能5+2基站。

但它仍然不是完美的,由于厂家认为烘干的必要性不强,G10S初期并没有给配备热风烘干,而是之后以外挂的形式和自动上下水一起实现的,这也是为什么个人对于G10S自动上下水和烘干模块的评价是整合度偏低,接线,管线复杂,同时也导致自动上下水和烘干模块的成本居高不下。但由于其依然非常好用,所以也还是给了个大大的赞!连我妈都对我说,“其他扫地机全部拿走,只要给我留阳台(上下水G10S Pro)那个就行了”。

基础功能优秀,避障能力仅次于T7 Pro,越障相近,声波震动擦地加入了深度慢拖,实现了比精细拖更强的去污能力,平板拖布自清洁省水,效率高,优点很多。

稳定性好,日常使用可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拥有基座上下水和集尘袋,长时间托管使用基本上没有问题,唯一需要定期清理的是传感器和沥水篮,至于2.5L尘袋,还在用,至今未换。

从产品线上来说,基本上都是衍生机型,彼此都有相关性,不存在大的差异,模块化的产品线也让石头全系优化,基本上不翻车。

例如去掉了避障模块的G10S Auto,例如增加了避障模块的G10 Plus,总的来说石头的产品线是更偏向于垂直,而横向功能差异较大的基本上没有,例如拖地只专注于声波震动擦地,扫地只专注于全胶刷,导航必有LDS DToF激光雷达。所以石头对于这些产品的优化,除了硬件不支持无法做到之外,基本上都是可以惠及,不存在谁优化的好,谁优化的差,到产品尾端的差异化很小,所以石头全系都是值得推荐的,只有合适不合适,没有好不好。

所以当G10S Pure评测之后,我就非常好奇,石头还有多少可以升级的?除了胶刷本身存在的硬伤,对于特定垃圾处理欠佳,避障相较于T7 Pro有所退步之外,好像真没啥可诟病的。

终究小丑是我自己。

一.外观:G20变化有多大?

开箱的过程比较简单,但是给我的感觉确实相当的不同,何不同?成熟度!用本人的理解来说,就是石头G20这款产品是经过了比较长时间沉淀后,推出的产品。如G10 Pure的改变更多地是在修补G10S本身的不足,而G20则是完全重新设计的产品,那有哪些提升?又有那些改变?

我选择的是水箱版本,大家也可以酌情选择上下水版本。

产品是有自身气质的,包装部分也是一样,不过也不想在这上面花太多时间,产品本体保护很好,主配件也都是独立包装的,运输可靠性会比较高。

配件也比较简单,仅提供了一个尘袋,200ml清洁液,一根电源线。

基座依然是分体设计,可以很好的控制主机尺寸,不过底板的深度还是深了些,导致主机整体还是偏大的。重大改变之一,烘干风道也换了一面,位于我们正对着的右侧,一体性更强,个人判断方口是集尘的,因为集尘对于风道要求更高,而异形口则是烘干风道。

基座的水箱部分也做了极大调整,污水和清水的标志加大,更直观,外壳将水箱和尘盒完全包裹,和G10S相比,一体性强。

总体结构其实和往期依然是一致的,不同的是配色真的好看了很多,精致了很多。

把手部分做了修改,方向和过去相反,除了更美观之外,实用性也大大增加,再也不会出现水箱盖打开麻烦的问题,不过标配的银离子抑菌变成了选配,小差评。

而且盖子做了二段设计,也不用担心关闭盖子的时候突然来那么一下。

长测来看,这个结构也是经受住了考验,所以也基本上不需要做改动。

风机的前端依然给了一个防尘网,之前也是,只是没太在意,其实是可以拆卸的,另外内置的烘干模块是如何走线的,大拆的时候再聊。

自动清洁液盒也加入其中,容积量如何我们一会实测,现在我们也不需要去计算需要加多少清洁液了.

两个定位孔,一个卡扣,可以固定牢靠,也可以防止漏液。

基座底部区域并不能看出太大差别,主要还是充电触点,上水口,辅助定位,和自清洗机构组成,由于没通电,毛刷支架也位于右侧,沥水篮被遮盖所以也看不到。

同样升级了双刮条,不过因为结构的关系我们也看不到内部的情况,这个也暂时先放放。

最后在看下外观,说实话,上坡板的结构还可以再压缩掉一些空间,太长了,背部理线支架还是之前的设计,好评,多了一个硅胶盖,应该是电源接口,预估是给自动上下水供电用的。

二.基座小拆解:从背部的结构观察

暂时没时间大拆,就只能小拆一下了,由于自清洁结构的缘故,其背部的线路会显得异常复杂。

相较于G10S,由于增加了自动清洁液小盒,其结构就显得更复杂了,遍布线路和管线。

电路板表面做了防水胶处理,也是比较常见的处理方式,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厂家都会在这上面花心思,只要是做了的,都值得表扬。

大家可以看到C to C供电口了,这个也是好评,不用特殊接头,通用Type-C接口替换也更为方便,实际上自从G10 Pure上线整合烘干后,自动上下水所需要的功率是比较低的,控制部分也可以交给主板来控制,也不需要再外挂了,这也是为什么在测试G10S自动上下水的时候,评价是好用却不够完美的原因之一。

右侧那个被我涂掉二维码的芯片是ESPRESSIFESP32-C3-MINI-1是Wifi和蓝牙模组,由于其功耗低体积小,常用于智能家居,消费电子产品等。

供电部分很好的实现了水电分离,而全封闭设计做到了很好的防水。

去掉个人判断为隔音降噪而非防尘的黑色粗网棉就可以看到风机了,应该是涡轮风机,毕竟需要同时兼顾大风量和高风压,下部为散热孔,细节都是考虑到的。

不过再如何削弱噪音,大家也不太可能在晚上让主机集尘的,这事儿还是白天做吧,而且尘盒的容量其实跑几次都没问题,也不用担心塞满尘盒。

三.主机的变化:多种有效迭代

大家发现没有,过去的基座也只是给扫拖一体机充个电,而现在呢?科技的发展真的让我忍不住爆个粗“卧X”!当然主要干活的依然是扫拖一体机本机。为了更好的理解石头的改变,还是先看一下配置改变,再进一步了解。

相较于基座的提升,仅观察扫拖一体机的外观还真的看不出啥变化,当然细节还是有区别的。

依然是单边的延边传感器,AI避障升级至3.0,3D结构光也做了升级,从宣传识别数量来看,达到了42种,似乎当年的T7 Pro巅峰,要回归了。

同样是Reactive AI,也还是有些许差别的,当年双目的表现,确实是太强了。

至于是提升了3D结构光的精度,还是摄像头的识别能力,有待观察,抬高ISO可以看到一长条和两个圆孔,应该就是摄像头等传感器,底部是红外补光灯。

水箱和G10S Pure是一样的,直接内置了,容量200ml。这里建议大家不要用净水,一定要用自来水,因为水中余氯可以抑制微生物滋生,防止生出苔藓,没错,我的大佬朋友告诉我的。

自动上下水的用户,请PASS这条提示,除了全屋净水前端有活性炭吸附余氯的。

尘盒没变化,当然也不需要变化,除了容量依然是350ml之外,也依然是那个防止你忘记放入hepa滤网的防呆支架,当然,吸力达到了惊人的6000Pa,关于吸力的内卷是越来越可怕,那不用想了,竞品一定是也有厂家干到了这个参数。

但,石头的高吸力与胶刷本身的特性有关,需要高吸力,而其他胶毛刷是否需要?例如石头早期胶毛刷,2500Pa的表现已经很好,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胶毛刷并不需要大吸力。

当我把扫拖一体机底部露出,才是真正让我惊讶到的,没错,石头为了提升扫地能力,直接升级至双胶刷,并区分了前后,红色,和黑色。

粗看仅只是胶刷的改变?不是的,细节太多了。

首先是主刷依然是全浮动的,而且实现了胶刷可升降。

交错轮进行了修改,以三块为一组间隔交错。

悬崖传感器回归六个,看来确实还是旗舰待遇。

最让人意外的,实现了双区震动面积更大,进一步增加清洁能力。

依然是全悬浮,不是半悬浮,也不是不悬浮,再加入可升降,真的是点醒了梦中的我,我一直以为石头G10S无法完全关闭集尘是因为仍有吸尘需求,但是现在来看不是的,由于胶刷无升降,必须让其处于运转状态,不然胶刷不转就是与地面干磨,更容易产生胶刷摩擦的杂音,同时也会加速全胶刷的磨损。

当然是否是针对例如小纸片等扁平垃圾做的升级,后续测试完美来观察下。

至于G20的只拖不扫模式,是否可以彻底关闭吸尘,之后的测试我们可以仔细观察,先取出双胶刷。

细节:由于双胶刷存在前后和方向,所以都加了防呆接口,不可能装错。

包括连接杆也是做了螺纹处理,一侧是双螺纹,另一侧是四螺纹,并且与转动方向相反,放心不会掉,而且也不可能转错。。

集发槽一如既往的优秀。设计也更为合理,之前的泡棉结构也不再使用,从结构上来看,要结实得多。

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双震动模块,其实从拖布的纹路可以明显看出高频震擦区域,这块也是抗菌拖布,可以抑菌防臭。

与老款相比,其高频震擦区域的面积更大,远超老款。

当然了,也带来了非常担心的地方,我也是非常好奇,G20的电池容量如何,是否已经加入快充支持,虽然石头的充电速度已经很快了。因为双胶刷+双声波震擦所带来的功耗负担,会是一个压力点。

装回,顺便展示一下什么叫全悬浮主刷。

整机结构部分就到这里了,未变的不少,改变的也很多,升级非常直观,但却也并非是简单粗暴的硬件堆砌,一切升级项目从官方给的数据来看,都是有针对性的迭代,与G10S相比较,显然不像G10S那种感受,“哪儿哪儿都好用,但总觉得整体性不强”。

本人也可以感受到当初G10S以及配套上下水的推出似乎有些“反石头”,如T7 Pro的稳扎稳打,G10S是有些急迫的,不如之前产品来得更稳重。但你要知道,扫拖一体机的内卷程度远超你想象,如果石头没有及时推出G10S,那石头所面临的压力会比现在更为严重,何况G10S本身也确实是非常好用。怎么说呢,文章至此阶段,G20的命名是实至名归的,确实对得起产品的“大迭代升级”。

四.建图和扫拖方式表现(底部摄制)

首先给石头G20先跑一边建图,然后针对G20的吸尘和扫拖表现,做一个底部拍摄的展示,和当初的测试是一致的,我相信大家也非常好奇G20的工作方式。

4.1建图表现和评价

建图作为常规项目,还是可以做一下的,虽然有些重复,但也是可以看出一些细节,就如G10 Pure在建图的过程中,由于某个区域没有探测完全而多走了一趟的情况。那么G20会不会出现呢?

很不幸,完全一致,G20和G10 Pure一样,位于中间,次卧有一块区域第一次经过没有探测到,之后进行了补全(红箭头所示),当然这个问题倒也不算问题,唯一的不同大概就是可以节约约1min的建图时间。

石头一直是追求稳定和可靠地厂家,他们不会随便加功能,但是加入的功能基本上都是比较成熟的,没错,哪怕是G10S自动上下水外挂明显,但它仍然是成熟好用的。从9min的建图时间和线路表现,无功无过。但让我意外的,恰恰是越障能力,没错,在经过了多次迭代之后,G20的动力主轮经过修改后,其抓地力和爬坡能力得到了极大加强,至少和T7 Pro是持平了,做到了卫生间进出自如。

下图红线就是门槛易卡点,可以看到线段无任何卡顿,无任何阻碍的通过。

建图部分的表现,无错即优秀,至于更快几分钟,或者更慢几分钟,对于使用体验来说并没有太大影响。

4.2多种模式下扫拖表现(拍摄底部)

从底部拍摄确实是展示扫拖一体机表现的好方法,特别是对于石头这种结构相对复杂,功能比较多的产品就更是如此了,今天我们来看看相较于过去,G20的改变有多少。

首先是底部运转方式,由于双胶刷和拖布支架均支持升降,所以G20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只拖不扫,当然只扫不拖G10时代就已经实现了,所以不重复测试了。

双胶刷和拖布支架的双升降,确实非常带感。

过去G10系列由于不支持胶刷升降,所以不存在彻底关停胶刷的拖地,现在可以实现了。

请看,拖布下降,震擦;胶刷处于上止点,不转,集尘彻底关停,带来了无与伦比的优势,噪音表现大幅提升。

声波震动擦地效果是不是不明显?苹果开了慢动作,就明显了,可以看到擦地方向两块是一致的,擦地的面积相较于过去也确实是更大的。

是不是还想了解一下小纸片的表现是不是有了很大改善?没错,配合大吸力的表现,确实非常nice,这次采用的是普通A4纸剪切出的小方块,是真正贴在玻璃上的。

好消息是,基本上没问题了,表现非常优秀。

我们来看看常速细节,只剩下轻微打飞的问题了,基本上只要是在胶刷范围内,都可以轻松吸走。

说实话,评测到这,我有一个感觉,要不,边刷也一起抬起算了?还能彻底解决中间区域垃圾打飞的问题?

到这里初步体验也就做到心里有数,其改善最大的,其实是双胶刷带来的集尘能力,从测试就可以看出提升非常的大,配合达到6000Pa的吸力,最终的结果也是相当哇塞。

五.首次只扫MAX+,耗电是否可以接受

既然我最担心的是高达6000Pa吸力的耗电情况,那干脆首次就测试MAX+的耗电表现,首先当然是将地面材质做一下调整,易卡门槛也可以酌情设置,会针对性优化行进路线。

MAX+,路线设置,日常。

我们来看看最终的表现,从左上角的时间来计算,和APP给的数据是一致的,共耗时77min,面积61㎡,耗电共67%,按照20%即回充,可用80%电量来判断,石头G20的最大MAX+续航应该是88㎡,换算建筑面积大约在160~180㎡之间,总耗时约110min。

面对大户型也完全没有问题。

我们看看集尘了多少东西,之前测试的小纸片也还在里面,总的来说絮状物比较多,个人是有些担心的是否可以抽走。

我们一镜到底只加速看表现,从听的角度来说,前期会明显听到发蒙的感觉,没有听到东西被吸进去,但是稍等后就听到了垃圾被吸走的声音,声音也变得洪亮了,最终的效果如动图,彻底吸干净了。

首次测试的表现个人是非常满意的,最明显的就是面对于那些被踩扁的小垃圾吸尘效果明显,漏扫的概率也是大大降低,那会有什么好处?

我解释一下你就明白了,你知道为什么之前本人并没有细聊胶刷对于类似纸片的扁平小垃圾不评价么?是因为我使用扫拖一体机,要么是扫拖后拖,要么先扫拖后深度慢拖,即使集尘无法带走细小垃圾,基本上靠声波震擦拖布也可以带走,缺点就是自清洗后沥水篮会有更多地垃圾,当然也就会相对更容易堵塞沥水篮,当然这个“更容易”也需要十天半个月,而现在双胶刷双向集尘后,对于地面的扁平垃圾也有了类似毛刷的清理能力,那么沥水篮当然就更不容易堵了,这对我们日常使用是有实际帮助的。

那么,与G10S Pure(5500Pa)相比,G20(6000Pa)耗电表现有多少差异呢?由于环境变化,两者测试是无法完全一致的,如G20少拖了书房少了4㎡,当然仍然有不错的参考性,可以看到即使达到了6000Pa的G20,其耗电表现却是远好于G10S Pure,可以理解为硬件迭代带来的功耗红利,是不是电池?可还是5200mAh啊,好吧,大概率还是风道优化了,另外在耗时上,G20耗时更多,考虑到其避障提升,预计是消耗在避障上了。

看来G10S Pure的基础依然是G10S,而G20确实是全新迭代。

六.全屋深度慢拖表现和烘干测试

往期的评测已经说的非常详细,关于精细擦地和深度慢拖的区别,APP上也有详细解读,我这里就不多解读了。

测试项目和过去一样,首先当然是记录水箱,还记得在开箱的时候本人说的,水箱目测缩小了,那真的缩小了吗?清洁液小盒又能容纳多少清洁液?

实际上我还是保守了,其实G20的清水箱是可以加到3.5L的,加满就行,不过考虑到石头本身在耗水量本身就有着天然的优势,是不是加满其实并不重要,为了测试的便利性,之后也都是以3358ml作为基准做测试。

相较于G10S,我没想到的是G20的水箱还增加了0.5L达到了3.5L,污水箱也达到了2.9L,全面提升。

为了测试精准度,先做了一次基础清洁,并测试了拖布的含水量,可以看到达到了28g,且在此基础上,拖布很潮湿,但不滴水,说明拖布的吸水能力极佳,吸水率达到了1.47。

另外需要记录的是经过单次清洁后,清洁液消耗量,考虑到主机中有200ml水箱,所以仅记录称重,后面开始详细测试,之前的清洁液消耗为3ml,即清洁液剩余为646ml。

6.1全屋深度慢拖测试开始

测试完了最大耗电量,当然也要测最大耗水量,所以进行全屋深度慢拖测试,看看耗水量的同时也可以观察耗电量表现。因为MAX+高达6000Pa的耗电量表现居然好于G10S Pure这个上一代次旗舰终版,说明软硬件优化的重要性是很高的。

时间记录如下,各位不用看这个,看后面的表格汇总就可以了。

总耗时171min,也就是接近三小时,算上首次自清洁潮湿拖布,一共是9次自清洁,每次自清洁时间基本上在4min以内,扣去自清洁部分的时间(不算过路时间)实际上用于拖地的时间恰恰是APP给的时间,即135min。

细节是,基本上是每20min回洗一次拖布,门槛位置还是强烈建议设置易卡区域,如卫生间门和厨房门,不然还是会强行扫拖,这个情况和G10 Pure是如出一辙的。

对于高于机身但低于激光雷达保护罩的障碍,处理依然不是很理想,好在并不影响扫拖,和过去情况基本上是一样的。

其他有线也就不一一赘述了,因为孩子在家所以有一些区域会未扫,不是漏扫只是当时人,或者物品在那里,可以识别大量障碍物,不能识别的也以桩桶标识,我们将数据整合记录。

所以第一件事是将易卡区域给设置一下,因为虽然翻越难度下降,但是如果不设置会在此位置反复扫拖导致反复卡顿,这也是为什么从地图上来看,清扫线路会比较乱的原因。

数据整合,可以看到数据是明显受扫拖环境影响的,如越障,避障都是需要消耗时间的,第三段耗时相等的情况下,仅扫拖了5㎡,恰好是椅腿森林全覆盖的一段,这也说明石头在扫拖椅腿森林这种大面积需要穿行地图的时候,速度会大幅下降。第五段主要厨房,第六段主要是客厅和阳台,均是大面积无障碍物,所以效率均不低,第七段就是收尾了,最后第八次清洗(算上最初湿润拖布,是第九次),收尾结束。

其清水消耗量和产生量均如下:

清水消耗2096ml,污水产生1697ml,清洁液消耗17ml,数据直观可以看到全屋慢拖的清水消耗量确实是非常惊人的,但是毕竟经过了非常长时间的纯拖,也属于正常,毕竟过去测试仅测局部深度慢拖,而非全屋,清洁液消耗表现很好,仅消耗了17ml,考虑清洁液小盒容量,加一次确实可以用非常长的时间。

我们将数据整合汇总:可以看到清水箱和污水箱的容积比例是非常合适的,啥意思呢?你正常使用,你一箱清水3500ml,用至结束,共产生污水2834ml,刚好在2900ml的最大容量之内,不多不少,也可以看出石头在水箱容量上的把控是十分精准的。

擦地消耗水量一平米约6.23ml,和过去的数据保持一致,往期横评也很好的解释了一切,一般来说5~6ml一平米是比较合适的,而低至3左右,则是明显偏低了,石头这方面表现一直是很优秀的。

最后是清洁液消耗,一小满盒约650ml清洁液,实测预估最多可以清洁约2443㎡,也就是我家每次都是深度慢拖,可以清洁38次,每天一次就是一个多月,如果按照1L装清洁液来计算,大约是59次,也就是说,以石头家的清洁液1L,可以用两个月,成本控制还是相当不错的。

实际情况会比压力测试好一些,所以最后清洁液消耗也不会如我测试那般,实际翻一番,达到三个月的使用时间基本上是没问题的。

看一眼污水箱,这个项目其实是忘记了好几天才想起来拍摄,如果当时就拍摄水会更浑浊,现在就有些沉底了,不过大家可以看到倒空的污水箱还有污泥沉底,这也算是清洁能力的一个体现吧。

6.2烘干测试表现

由于测试的时候比较基础,首次记录烘干后就急着出门了,所以测试时间不是很准,烘干表现确实不错,2h烘干含水量仅剩1g,一般来说建议大家设置3h的烘干时常就完全可以做到彻底烘干,不需要时间太久。

至于基站烘干前后的对比,看这里,先做了清洗残留测试再进行的后续,可以看到沥水篮进一步迭代,过滤能力更强,结构也更为合理,而且沥水槽底部设计是做了轻微下陷处理的,目的应该是让垃圾沉淀于此,所以当首次清洗拖布后,残留的水分相较于G10 Pure会多一点,而清洗机构的底部则是仅有极少量残留。

吸水口的处理也还是做了细微调整,从设计来看,目的也还是继续延缓可能造成的堵塞。

那么在没有任何吸尘措施的深度慢拖后,基站会变成什么样,如下图,虽然纯拖模式可以带来更好的擦地效果,但是由于吸尘的彻底关闭,如果不做先扫后拖的工作,就会导致垃圾的大量堆积,惊讶吗?没有集尘,拖布一样可以打包带走大量垃圾。

去掉沥水篮后,沥水槽底部正如上面判断的一样,都集中于底部,可以最大限度保证扫拖一体机的正常运行,至于烘干,大家都看得到。

当然,相较于老款,更加强烈建议大家利用APP设置集合指令,即先全屋只扫MAX,日常发现路,再叠加一个全屋仅拖,深度慢拖日常线路。

这个功能我常用,考虑到只扫不拖高档位的噪音较大,建议大家白天扫一遍,半夜可以拖一遍,也可以指定区域扫拖,基本上支持了所有任务的自定义。

七.避障是否王者归来?是的!

常规避障已经没看头了?G10S Pure都可以轻松避开的,拿来测试是否太儿戏了?没错,我们今天要做就做真压力测试,极限压榨G20的避障能力。

硬件基础现在来看是没有彩摄的份了,因为使用的是红外补光灯,也就是摄像头模组基本上是黑白的,所以实时视频部分也就没有了,不过AI 3D结构光似乎有大幅升级,其对物体的识别数量也达到了42种,配合石头的高精度沿墙传感器,其表现是值得期待的。

7.1 多障碍物地图规划

大障碍物关注的其实并非是避障,而是在多障碍物下的地图规划表现,石头的表现在这个项目上一直是游刃有余的,我们用多种障碍测试并查看识别表现。

默认关闭少碰撞模式测试,除三瓶农夫山泉是满瓶之外,其他都是空瓶,可以看到G20的表现相较于过去会更为激进,所以会更多的推动饮料瓶,个人判断G20对于饮料瓶的识别是普通障碍,有避障动作,但并不保守。

打开少碰撞模式后,就是两码事儿了,G20的表现更为保守,可以看到八个空瓶有被边刷带动但主机本身基本上没有接触到空瓶,而满水的农夫山泉则基本上没有移动。

从地图的表现来看,面对饮料瓶这种障碍物,G20表现的还是比较稳健的,因为这类障碍物是属于非易卡类型,可以说本人开始感觉,3D结构光配合黑白摄与双目彩摄有一战的能力了。

7.2易卡障碍物极限测试

待开始测试各种易卡项目,真正发现,我的感觉是对的,例如线团避障,是彻底回归了。注意,这里可是关闭了少碰撞模式的。

难点是线团,袜子,餐巾纸。

从地图上就可以很清晰的看到识别能力的一个提升,当然这种避障方式也确实是难度太大了,所以其行进路线是非常保守的,要知道这种类型的测试我是不敢开少碰撞模式的,如果打开的话,直接超出避障阈值,就不通过了。

这也是为什么大家可以看到从地图来看,是有一定程度的漏扫的,而且部分区域也是反复尝试后才敢通过,好消息是,用G20你不用太担心避障了。

那么放平的线如何呢?还会和过去一样,数据线被卷入胶刷缠死吗?

我真以为它会卷进去,但是并没有,真的就只有线头夹在双胶刷的中间,一拉就出来了,这说明胶刷部分只要受到一定阻力,其胶刷就会停止甚至自动反转,防止卡住,卡伤胶刷。

所以说,石头的避障逻辑是,避开线团,而铺平的线材不作处理,对于如袜子,棉布之类的则会主动避开,且给予了较大的余量,当然这也会导致一定程度的漏扫,所以,是要面积,还是要防卡,在现有的传感器条件下,确实是二选一。

那么,能不能做识别和处理,其实是可以的,我可以感受到G20用于避障的模块相较于老款是有很大提升的,情况类似T7 Pro双目,但如果真的全部选择避障优先,大概率可能出现严重漏扫,举个简单的例子,还记得上次横评的某款扫拖一体机,漏扫整个阳台且每次均可复现吗?

7.3极限穿越测试

还记得之前G10S的极限穿越测试吗?我们今天玩一把大的,直接用移门作为通过项目,看看石头是如何通过的,首先是尺寸,石头的主机尺寸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基本上都是35cm。

测试了一把36.5cm是毫无压力轻松通过,那我们再无耻一些,把尺寸压缩到35.5cm,请注意卷尺的尺寸。

G20依然是一把通过,只是因为距离实在是太近了,两侧仅允许2.5mm宽度,在最后通过的时候,图中右侧的前撞板被蹭了一下,所以做了一个轻微回退的动作,顶了一下移门,然后通过。

这个测试难在哪里?难在对于传感器要求极高,首先你需要知道可通过的区域在哪里,其次是对位,大家可以看到这次给予G20的余量是往期测试中最少的,但是G20仍然可以做到一次通过,这说明石头的如LDS激光雷达,延边传感器都可以做到很高的精度。

避障,穿越有话说,做测试的时候本人是全程录像,录屏,自然也是一直在观察G20,可以明显感知到的是,相较于老款,它是实实在在的变聪明了,当然,也变得更保守了,对于可以明确识别的易卡障碍物,它的避障逻辑就是保持距离,而越障和穿越一块,你也基本上不用担心它不行,除了它不能自己开门外,只要勉强够通过,它就可以正常穿越。

当然大量垃圾的存在也会导致本只要5min就可以处理完的区域,花了9min才结束,从扫拖效率来说,尽可能的减少扫拖障碍,依然是个人的最多的建议,虽说卡住的概率真的是低了很多。

八.其他细节解读

聊其他细节,其实我更愿意聊APP,因为硬件的强大,最终都需要软件来实现,而石头的优势在于,它的升级迭代更像是模块化升级,全部硬件升级均围绕于核心部件进行,所以不管它的配置如何变化,基础的LDS激光雷达从未变过,基础的单边刷,全胶刷未再变过,延边传感器未在变过,而有没有避障模块并不会影响石头系列产品的基础功能,哪怕是传感器最单薄的G10,其基础传感器依然在,所以功能一样非常优秀。

当然,从APP功能更加入来看,老款也确实有不支持的项目,这恰恰说明了,部分功能的实现是需要硬件支持的,如果硬件不支持,则相关功能就无法实现,

如最早的T7S Plus可以有深度慢拖,但不会有叠加指令,多任务建立,也不会有Matrix地图,但是它不好用?确实,对于没有自清洁能力的T7S Plus,虽然拥有类似G10系列的清污能力,深度慢拖的意义显得有些乏力,但就如我说的,只要硬件支持,厂家都不会遗忘老款产品,功能依然会给到。

所以,它也许有功能上的缺失,但作为一款扫拖一体机,它的某些功能与新款并无二致,依然可以尽职尽责的履行对地面的清洁工作。

8.1识别42种常见障碍物,RRmason 10.0是啥水平?

对于障碍物的识别,从观感上就可以实际感受到识别能力的提升,针对不同障碍物可以指定不同的避障策略,例如拖鞋,可以碰但是不能爬,例如线团,宠物便便,不能碰,更不能压,至于其他类型的,本人考虑这一段做一些测试项目,例如打开宠物模式,揉一团类似动物的粑粑等等。

测试后,也证明了石头的进步。

体积较大,餐巾纸泡水揉成相应形状,滴了一些酱油明显一些,G20基本上是完全避开状态,当然固体可以,液体肯定不行。

小范围的测试也是得到了一个不错的结果,完美避开,识别了其中之一,另一个虽然没识别也做出了正常的避障处理。

但是个人来说依然建议大家不要过度依赖避障,测试的时候两次都成功并不代表现实中次次都成功,毕竟只要糊了一次就够你头疼半天的,另外太多易卡垃圾也还是有可能造成卡死的。

那有人要问了,什么是RR?RR就是。。。RRmason实际是石头对于多传感器融合算法,实现导航规划,环境感知,避障脱困等根据传感器获得的实时环境数据,来针对判定和动作的实时管理数据算法,你可以说它是软硬件搭配的一种命名方式,并非针对单一的软件,或者硬件,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不用太清楚其含义,只要知道,这是石头的就行。

识别地毯和清洁地毯的一些功能,在G10S Pure中也是有了详细的解读,所以这一段就不做测试了,实际上石头对于地毯的处理已经非常成熟。

地毯增压模式是存在了很久的,不止是石头,多品牌均已经支持,原理也很简单,通过地毯的时候直接增大吸力,至于地毯清洁方式也是字面意思,根据需求自行选择。而地毯深度清洁也很简单,对分区内地毯进行二次清洁,针对性强化地毯清洁。

8.2全场景定制,怎么扫,怎么拖,随你

石头开放给用户的选项真的是非常多,但是也不难选,常用任务基本上都是前置的,而日常不太需要你修改的,基本上都在设置中,你只要熟悉了这几个项目,就很好用。

扫拖:扫四档+拖三档,档位越高,拖布也越潮湿,清洁能力越强。

仅拖地:轻柔,标准,强擦,配合日常(标准宽度);精细擦地(线路更窄);深度慢拖(进一步降低速度)。

仅扫地:五档,安静;标准;强力;MAX和MAX+,其中MAX+只能在进扫地中选择。

你也可以选择定制模式,APP会根据你的地面材质给匹配适合的档位,例如地砖就是强力扫+强力擦;而地板就是安静扫+轻柔擦,一键自定义,相当好用。

拖布回洗间隔应该也是所有厂家中可调范围最大的,最少10分钟,最大达到了50分钟,唯一的原因,主机自带水箱达到了200ml,这是底气,也是能力。

而洗布模式还带了打湿洗和用上下水之后的超深度洗,这个项目等我搬家后,给大家做个相关测试吧。

8.3接入米家的必要性

其实石头是可以接入米家的,这个大家都知道,实际上米家好用的地方恰恰是分享,易用,连我爸妈都知道去用米家看家里的摄像头,可想而知。

当然它也并不完美,如果只是我一个人用,石头自己的APP就可以了,不过如果你想体验更彻底的智能家居,建议是接入米家,最直观的就是通过小爱同学直接控制。

实际上米家接入的很多设备所用的界面其实就是石头家的,不过缺失了指令集,略微可惜。

8.4 关于地图 2D/3D/Matrix

本人从来就不追求这个,之前也基本上是一带而过,因为它对于地面扫拖的帮助并不大,更多的是给用户更好的视觉体验,更接近于你家中的家居,电器体现。

例如床,餐桌,柜子,沙发等等,添加了家具后从观感上会更舒适,当然2D也已经很好用了,至于Matrix则受限于手机是否支持激光雷达,至少是iPhone 12 Pro以上才能支持,仅尝试了一个厨房精度不错,很好玩,有兴趣的可以试试。

个人倒是给一个小建议,我是非常希望厂家可以参考一下CAD的dwg文件,因为CAD文件本身就有着高精度,如果可以加载,则可以获得精度非常高的清扫地图,配合石头G20精度本就很高的传感器,可以获得更为精准的地图表现。

如新房子我就有平面图,红标所注明位置就是预留的扫地机的位置。

总结:成熟,一体,高集成度的G20

关于石头产品评测也好,横评也好,真的是做了很长时间,从当年的T7 Pro到现在的G20,石头在不断的迭代,不断的进步,而石头最吸引我的点,恰恰是基础的扎实,何为基础?地图规划好不好,扫拖干不干净,使用便利与否,托管能力如何?这些项目石头也基本上没有拉胯过,最厉害的还是声波震擦3000次/min带来的强力去污能力,配合深度慢拖对于单点可以做到多大6次清洁,这个是很多厂家比拟不了,也是其他厂家亟待改善的。

当然它也并不是完美的,实际上从T7 Pro之后的双目避障达到巅峰后,T7S Plus,G10S的避障能力实际上都是有一定程度下降的,这也说明双摄像头带来的避障能力确实是更好的,直到G20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给3D结构光给正名了。

除此之外全胶刷虽然毛发处理更好,但对于紧贴地面的垃圾有漏扫概率,而现在这个问题也随着双胶刷的到来,也解决了。

至于双区声波震擦带来的清污能力?当然是更上一层楼,这本就是声波震擦的强项,想看效果?记住了,这玩意儿比G10S要再强一个级别,就够了。

至于上下水,当初外挂明显的评价,也可以去掉了,这次的整合度明显提升,包括烘干是基站和拖布全烘干且集成于基站内,而上下水也增加了一些选项,例如支持超深度洗,可以把拖布洗的更干净,如上下水自清洁,上下水排空,可以说基本上把所有需要考虑到的,都给你考虑到位了。

铭说:说啥说,看完就明白了。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