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田到大田,江苏这片热土的产粮奇迹
昨天下午,站在江苏盐城那片曾经的盐碱地前,眼前郁郁葱葱的麦苗让人很难想象,3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寸草难生的荒地。而如今,40多万亩的良田正在孕育着新的希望。这让我不禁想到一组令人深思的数据:日本6500万亩耕地年产1100万吨粮食,而江苏6223万亩耕地却能产出3800万吨。
打开历史的卷轴,日本的耕地发展轨迹颇为曲折。二战后,为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日本政府从地主手中收购土地,以低价转售给农户,随后又建立农协进行集中化管理。这一系列举措使得日本在37.8万平方千米的国土上,实现了90%的耕地利用率,稳定在6500万亩的耕地规模。
然而,成效与期望却渐行渐远。日本粮食自给率从巅峰时期的79%跌至如今的38%,其中蕴含着深层次的困境。人口老龄化如一把双刃剑,65岁的老农依然在田间劳作,而年轻一代对农业的热情却日渐消退。加上化肥价格攀升、极端天气频发等外部因素的冲击,日本的粮食产量始终徘徊在1100万吨左右。
反观江苏,这片充满生机的沃土正在书写着不一样的故事。从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化进程中失去部分耕地,到如今的6223万亩高质量农田,江苏用了近十年的时间在土地整治上久久为功。特别是在盐城的盐碱地改良项目中,科技的力量让"不毛之地"变身"聚宝盆",直接贡献了40多万亩优质农田。
更令人振奋的是,江苏正在以科技创新为引擎,驱动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从优化种子质量到推广机械化种植,再到培育专业农业人才,一系列组合拳打出了漂亮的成效。3800万吨的年产量,不仅实现了自给自足,更为未来发展储备了充足动力。
对比日本面临的化肥成本上涨、不得不在世贸框架下进口77吨无税大米的困境,江苏的发展路径显得更加清晰而坚定。"小田"到"大田"的嬗变,不仅仅是数字的跃升,更是发展理念与实践智慧的完美交融。
面向未来,江苏的粮食产能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土地改良和机械化生产的前期投入,终将在持续的耕作中收获丰厚回报。而这,正是一个地区农业发展水平的最好证明。
你觉得,江苏的农业发展模式,对其他地区有什么借鉴意义呢?